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
2015年8月,我來到大普村,五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普村白水衝組劉明倫家,劉明倫老人現在70多歲了,由於二兒子因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個孫子只能跟著爺爺一塊兒生活。 2018年,我幫助他家爭取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他的住房給解決了。然後,我們幫扶的重點放在了教育上。 由於家庭的特殊情況,他的大孫子劉大財性格比較孤僻內向,多次做思想工作以後,村主任把孩子送到我們學校。希望通過三年的中職學習,真正達到職教一人,脫貧一家,改變他的家庭面貌,讓劉大財能夠有一技之長,把家撐起來,這個是我們村支兩委以及駐村工作隊最大的願望。如何把職業教育融到駐村工作,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五年來,我們學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普村孩子到我們學校讀書,只需要交生活費就可以,現在大普村有76名孩子通過職業教育學到了一門技能。
趙福友到村民家走訪
職業教育只是我工作的一方面,為了實現增收,大普村在我們村支兩委的帶領下,凝心聚力,因地制宜,在產業發展上想法子、找路子,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發展生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普村的產業發展推進迅速,成效明顯。 「以前我家最多餵2頭牛,想多餵幾頭,但是沒得本錢,後來趙書記找我商量過好幾次,問我想多餵幾頭牛不。我當然想,村裡面前前後後用滾動資金大概25000元扶持我餵牛,現在養殖規模慢慢擴大了,除了本錢,每年收入大概有個兩、三萬元。」貧困戶何厚華說,我看到他們靠勤勞雙手擺脫貧困,走向致富,心中也滿是欣慰和開心。
趙福友組織村支兩委開會
為了探索適合大普村的發展方向,我多次協調召開聯席會,研究制定大普村扶貧實施方案和大普村經濟發展倍增計劃,為大普村把好脈、找對路。任大普村第一書記以來,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以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環境為目標,團結帶領村「兩委」成員和村民為大普村的發展奮勇前進。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我動員群眾平路基、協調土地,協助實施新建通組路14.8千米、串戶路12.8千米、安裝路燈560盞,惠及群眾近3000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8戶170人。 現在我們每一個村民小組,每一戶路都通了,飲水安全也有保障了,用電也穩定了,村民們的住房也變化了,村裡小洋樓也多了,醫療、教育有保障,村民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都提高了,這也是我們駐村幹部最高興的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