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就是讓科學接地氣丨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

2020-11-28 騰訊網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Z2期

專刊:科技扶貧――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

扶貧人物篇

武一男 張 勇

《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

貴州省水城縣的農民羅東祥做夢也沒想到,祖祖輩輩靠種苞谷生活的他,如今成了當地獼猴桃種植的技術能手。靠耕種家中原有的9畝地,年收入從之前僅1萬元左右變成了20多萬。在外打工的兒子現在也回到了家鄉,成為了他的「徒弟」,學習種植獼猴桃。作為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水城縣,也在2020年3月3日退出了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

這一切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深有感觸。作為水城縣扶貧工作隊隊長、黨支部書記,2017年夏勇一頭扎進水城縣,紮根基層、紮根扶貧一線。3年間,為了尋找脫貧「良方」,他和工作隊走村入戶、深入實地、考察調研,撰寫出 20 多萬字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精準剖析致貧因素,提出了全方位的科技扶貧措施,獲得水城縣委、縣政府高度認可,並將該報告全面納入當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用科技的手段找出了治癒貧困頑疾的「秘方」。

針對水城縣科技扶貧參加單位多、人員相對固定,駐紮一線的時間較長,黨員比例較大等特點,為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了水城縣脫貧攻堅功能型黨支部,並由夏勇擔任支部書記。「黨支部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各個扶貧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繫與組織協調。」夏勇表示,通過潛心研究「戰攻堅」,真抓實幹「謀打贏」,以黨建引領扶貧工作,使全體扶貧科技工作者不忘「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緊緊圍繞水城縣脫貧攻堅總體目標和實施方略,把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了實處。「我們的黨支部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定點扶貧任務的戰鬥堡壘,也被貴州省委授予『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夏勇說道。

2019 年,夏勇(左)在貴州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上領獎——水城縣脫貧攻堅功能型黨支部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

2017 年以來,水城縣組織協調中國科學院科技力量實施了13項科技扶貧示範項目,涉及農業、工業、生態、旅遊、教育等多個領域,共投入幫扶資金2270萬元,引進幫扶資金近4億元,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6300多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95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300多萬元。通過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的精準科技扶貧,相關技術和成果被廣泛推廣和應用,帶動了水城縣的扶貧產業快速發展,3年來科技支撐的部分扶貧產業直接經濟效益達到3.11億元;貧困發生率從18.9%下降至1.51%,帶動15.87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水城縣從扶貧困難縣變成中國科學院幫扶脫貧標杆縣,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扶貧辦」)考核中國科學院扶貧成效從「較好」提升至連續 2 年「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正是夏勇和水城縣扶貧工作隊「腳踩泥土,不忘初心」結出的累累碩果。

談及自己的「扶貧之路」時,夏勇感慨道:「當你看到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有一批如此貧困的農民,你就會在心中燃起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使他們能擺脫貧困的激情。科技扶貧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科技扶貧既是身負的政治使命,更是科研人的精神傳承。」

1

開對「藥方子」――深入調研尋找脫貧方案

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滇桂黔石漠化山區的貴州水城縣,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作為扶貧工作隊隊長,夏勇初來乍到就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夏勇了解到,2016年,水城縣全縣貧困人口 4.86萬戶16.75萬人,貧困發生率18.9%,高出貴州省平均貧困發生率1倍以上。

「當地人祖祖輩輩種地,什麼方案才能幫助水城縣脫貧?如何為水城縣找到一條科技扶貧的新路?」一連串的難題浮現在夏勇的腦海裡。

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要摸清水城縣的貧困狀況,調查研究是基礎環節。「要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就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夏勇帶領著由中國科學院13個單位的 38 位專家和工作人員組成的調研工作隊,走村入戶,對貧困戶和脫貧戶一一進行訪談;與當地鄉鎮幹部、村幹部耐心座談,對貧困現狀和脫貧措施深入分析,調查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狀況,全面梳理水城縣及下屬各鄉鎮的貧困狀況,精準剖析致貧原因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夏勇(右四)到貧困戶家入戶調研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完成調研工作,需要克服語言和環境都相對陌生、交通不便、衛生和生活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夏勇說:「在艱苦的環境中,信念感非常重要。科學家的責任就是要推廣知識,我建立了水城工作群,大家會在群裡相互鼓勵,交流如何克服困難;會談感想、理想,也會聊科技。」

經過3個多月的走訪調研,工作隊對全縣25個鄉鎮開展了實地考察,因地制宜進行科學研究和論證。通過分析獲得的調研數據,針對相關鄉鎮或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結合中國科學院的相關科技力量和水城縣的實際脫貧需求,調研工作隊完成了20多萬字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並根據煤化工、玄武巖纖維等產業調研現狀,形成了《水城縣煤化工產業精準扶貧調研》《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精準扶貧調研》等14份專項扶貧建議報告,以及25份《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這些報告為進一步做好水城縣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系統、可實施、能示範的行動指南,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和群眾的讚譽。

2

拔掉「窮根子」――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在水城縣精準扶貧工作中,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如何通過改革激活和釋放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益,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以探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徑。

通過考察調研發現,水城縣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海拔1400—1800米)。然而,在高海拔區,缺少適應生長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品種;同時,工程性缺水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中國科學院調研水城縣農業產業座談會

針對這些問題,夏勇和工作隊利用中國科學院的科技資源,創新科技扶貧的方法和形式,將科技扶貧與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相融合,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在人才、項目、成果、設施和科普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探索建立科技扶貧長效機制;通過提高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助其依靠科技「富」起來。例如,工作隊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在貴州普定、印江等石漠化山區探索的喀斯特山區集水技術成果,因地制宜,在蟠龍鎮二道巖村示範推廣「路-池一體化集雨蓄水灌溉技術」。最終,徹底解決了獼猴桃、菸草、蜂糖李等脫貧攻堅產業春季缺水困難的問題,灌溉面積達1080畝。

經過研究分析,工作隊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新培育了13個科技扶貧項目,包括:獼猴桃、刺梨、馬鈴薯、食用菌、小黃姜、藥用植物、生態養魚、草牧業、礦泉水、玄武巖纖維、生態旅遊等多個產業,喀斯特山區集雨系統,以及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教育等方面。

其中,依託水城縣的獼猴桃產業科技扶貧項目,工作隊制定了水城縣獼猴桃發展規劃,指導全縣獼猴桃產業科學穩步發展,推廣抗逆性更好、產量更高且能適應更高海拔的中國科學院紅心獼猴桃新品種「東紅」,免費授權給水城縣全縣種植戶種植,受到當地種植戶極大歡迎。在米籮鎮建設示範種植園,指導推廣先進種植技術,開展新品種引種示範工作,不斷豐富全縣的品種儲備;持續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每年在10次以上,其中參加人數100人以上的大型培訓有3次以上,這些工作使盛產期果園的產量提高約20%,優質果率由最初的30%提高到現在的60%。經過5年來的不懈努力,已推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年產量1萬多噸,年產值4億多元,並帶動了5.27萬人脫貧。獼猴桃產業科技扶貧項目成為水城縣扶貧的「靚麗名片」,真正做到了「脫得了,穩得住、後勁足」。

「剛開始村民的接受度很低,都喜歡種苞谷,因為苞谷祖祖輩輩都在種,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夏勇的眼中,生活和語言的困難都是小問題,扶貧開始時最大的困難是村民的不理解。在實地調查中夏勇發現,貧困戶裡有約20%的人只有小學文化,村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識和新理念的能力都比較弱。因此,對於工作隊提出的發展科技扶貧新產業,居民並不願嘗試。而要拔掉窮根,歸根結底是要讓村民自己站起來——那麼科技扶貧怎樣才能取得當地百姓的信任呢?

對此,工作隊要求每一位科技扶貧的隊員,要做到「田間地頭手把手」——真正到村民的田地裡頭手把手教貧困戶如何栽、如何養,村民才會真正受益。「要讓科學接地氣就必須要和村民們打成一片,我們要改變態度和方法,不能像講課、像在學校傳授知識一樣,一堂課就把獼猴桃的事情講完。一定要在田間地頭,分季節、分農時、農事,手把手,實時教。」夏勇舉例道,獼猴桃的種植,雖然收入很高,但屬於技術活。因此,在培養當地的技術能手時,對普通村民就要耐心講、反覆地講,從栽培、剪枝、授粉等方方面面都要講;該栽植的時候要在現場指導栽植,該剪枝時也要在現場進行輔導,真正做到手把手到田間地頭去教。

與此同時,科技扶貧,還要「志智雙扶」。夏勇表示,就是要調動起村民的主動性,樹立帶頭人、培養示範戶。「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鐘彩虹老師,參加水城縣的科技扶貧工作以來,耐心細緻,手把手地指導和培訓村民,以至於在水城只要是種獼猴桃的幾乎沒人不知鍾彩虹的,而當獼猴桃有問題時第一想到的就是鍾彩虹。鍾老師的用心指導和成功示範,極大地帶動了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夏勇介紹,二道巖村徐安紅家的獼猴桃地裡,起初因管護不到位,獼猴桃產量低,徐安紅一度對產業失去了信心。工作隊請來專家們和第一書記趙貴山一道與他共同查找原因,幫助他重拾信心,還手把手地教他除草、施肥、套袋……2019 年,徐安紅家的獼猴桃產量翻了一番。

除了調查研究,推廣成熟技術,建立示範基地,工作隊還通過溝通協調,為小黃姜產業等項目引進了企業,進行保底回收。夏勇介紹到,「小黃姜每斤保底價2元,一畝4000多斤,產值馬上就變成8000多元。村民看到有銷售渠道、有保底,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第二年就說『我也要種!』 」

3

種出「甜日子」 讓村民的生活一直甜下去

如今,水城縣建立了獼猴桃米籮核心示範基地、高海拔區域品種基地、科技博覽館,制訂了「六盤水市獼猴桃生產技術標準群」9個生產技術標準,培訓中層技術人員500餘人、基層一線技術人員6000餘人次。經過多年的持續工作,水城縣的獼猴桃種植面積由最初的近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0萬多畝,分布在全縣19個鄉鎮。

2019 年,水城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9.98億元,同比增長7.7%;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351元,同比增長11.1%;同時,水城縣被評為「中國西部地區百強縣」。

夏勇笑言,現在大家已經理解了科技扶貧,對工作隊很支持、很歡迎。「要讓科技真正成為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得實惠的竅門。」夏勇認為,要讓科技接地氣,成為農民脫貧奔小康的實用抓手。只有農民嘗到甜頭,才會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當「要我幹」的呼聲越來越小,「我要幹」的聲音就越來越大。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目前,水城雖然脫貧了,但是要做到摘帽『四不摘』,即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通過前期工作的積累,現在主要是建立一些科學平臺,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融入到產業結構調整中。此外,原來是前端種植,現在要把後端產業進行融合。只有抗風險能力更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才能保證種植業和養殖業迅速發展,一直有高的收益。」夏勇說道。

雖然水城縣已經脫貧摘帽,但在夏勇看來,這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雖說「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問題解決了,但造成長期貧困的產業短板等問題,依然需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相對貧困鄉村的延伸,仍然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確保脫貧工作不返貧,背後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的支撐力量。中國科學院一直堅持用科技推動脫貧產業高質量深入發展,加速新時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做到通過科技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讓農民儘快見到效益,儘快增收,儘快發展,就需要在產業後端,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完善上下功夫。」夏勇認為,要真正發揮科技優勢,逐漸從政治任務幫扶轉到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把真正很好的成果通過轉移轉化助力產業發展。發揮好中國科學院科技智庫的作用,積極參加地方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環境、生態治理方面下功夫。

與此同時,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樣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為此,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強調發揮自身優勢,一方面加強基礎教育幫扶力度,另一方面擴大科普教育,取得了顯著的幫扶成效。實際上,教育扶貧作為鞏固和穩定脫貧成效,「志智雙扶」的長期措施和手段,不能有絲毫放鬆。「要突出中國科學院教育優勢,增強幫扶力度,持續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為穩定和鞏固脫貧成效發揮重要作用。」夏勇說。

「要讓村民們的生活,一直甜下去。」談到未來,夏勇飽含深情地說道。他也會在科技助力當地發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文章源自:

武一男,張勇.科技扶貧就是讓科學接地氣——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Z2):114-118.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立夏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2020-11-09

2020-11-03

2020-10-26

2020-10-19

2020-10-12

2020-10-06

2020-09-27

2020-09-21

2020-09-14

2020-09-07

2020-08-31

2020-08-24

2020-08-17

2020-08-10

2020-08-03

2020-07-27

2020-07-20

2020-07-13

2020-07-06

2020-06-28

2020-06-22

2020-06-15

2020-06-08

2020-06-01

2020-05-25

2020-05-18

2020-05-11

2020-04-20

2020-04-13

2020-04-06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相關焦點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 2020-12-02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劉曉春
    劉曉春 1984年畢業於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1992年獲博士學位 1993年5月~1995年4月 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
  • 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目前,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統一安排,中國科學院一共負責四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工作,其中包括廣西環江縣、內蒙古庫倫旗和貴州水城縣,另外還有六枝特區,六枝特區是由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也是中國科學院的一部分,中國科技大學負責,由國務院扶貧辦直接考核。目前,科學院負責的這4個國家級貧困縣都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張勤 中國礦業報社 張 勤 1983年畢業於 成都地質學院巖礦分析專業 1993年畢業於 中國地質科學院
  •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日報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03年於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擔任研究員,2011年擔任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 2019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考研成績查分網址:www.gyig.cas.cn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簡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於1966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室、昆明地質工作站和中科院貴陽化學所等單位合併組成。幾代地化所人開拓進取,努力前進。創建了全國一級學會—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為推動全國同行的學術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重視科技創新,取得了包括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為地球科學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 202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招聘1人公告
    202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招聘1人公告 2020-06-22 14:50:40|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碳循環與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組主要從事分子地球化學方法的開發與土壤有機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
  • 14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了解一下?
    陳化蘭,女,1969年3月出生於甘肅省白銀市,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動物流感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 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
    「科學探索必須有一股鑽研到底的精神」——追記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他叫趙振東,生前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被譽為「新冠疫苗守護者」。2020年9月16日晚上8時,趙振東從長沙參加完學術會議返京,摔倒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出口處……此前一天,他還在武漢參加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聯合檢查。9月17日凌晨,他悄然離世,年僅53歲。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2020-12-23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青山綠水鞠躬盡瘁——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易勇
    ■曹秀雲周易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這是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易勇帶領學生在馬來西亞的柔佛海峽出海巡航時寫下七言絕句《三代同舟感懷》。這首詩道出了他對科研的無限熱愛,抒發了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的樂觀主義精神。富營養化問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最嚴峻的水環境問題之一。周易勇率先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研究水環境問題,努力將生態酶學的理論與方法引入水汙染生物學,於2001年成立了環境生物化學學科組。
  • ...新支撐——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
    啟動於2007年的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在十年之間不斷開花結果,更是為「一帶一路」倡議在中蒙俄區域落地生根夯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前,綜合科學考察成果之一的《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叢書陸續出版。
  •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近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據悉,朱永官院士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在汙染(特別是砷和抗生素等)環境效應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態學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制等領域做出了系統性的創新工作。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得知喜訊後,桐鄉市委、市政府,濮院鎮黨委、政府第一時間對朱永官及其家人表示祝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202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實力雄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重要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植物生理學清華大學15張傳茂51細胞生物學北京大學16張學敏45基礎醫學軍事醫學科學院17張明傑42結構生物學香港科技大學18張樹義45獸類學、動物生態學華東師範大學19張維理(女)55土壤與植物營養學中國農業科學院20張福鎖48土壤植物營養學中國農業大學21楊曉(女)42發育遺傳學軍事醫學科學院
  • 桐鄉人朱永官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桐鄉人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桐鄉籍兩院院士人數增加至6人!  朱永官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劃」,2002年回國工作,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澳聯合土壤環境實驗室主任。2007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並歷任副所長、所長,現任研究所黨委書記。
  • 2014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名單公布
    15陳宇翱男博士教 授量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   16明平兵男博士研究員固體多尺度建模與計算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   17鄭陽恆男博士教 授實驗粒子物理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   18趙 強男博士研究員中高能核物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   19高 亮男博士教 授宇宙結構形成數值模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含11位地學部新增院士簡介)
    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97年獲得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資助;2004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資助。2007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