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Z2期
專刊:科技扶貧――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
扶貧人物篇
武一男 張 勇
《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
貴州省水城縣的農民羅東祥做夢也沒想到,祖祖輩輩靠種苞谷生活的他,如今成了當地獼猴桃種植的技術能手。靠耕種家中原有的9畝地,年收入從之前僅1萬元左右變成了20多萬。在外打工的兒子現在也回到了家鄉,成為了他的「徒弟」,學習種植獼猴桃。作為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水城縣,也在2020年3月3日退出了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
這一切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深有感觸。作為水城縣扶貧工作隊隊長、黨支部書記,2017年夏勇一頭扎進水城縣,紮根基層、紮根扶貧一線。3年間,為了尋找脫貧「良方」,他和工作隊走村入戶、深入實地、考察調研,撰寫出 20 多萬字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精準剖析致貧因素,提出了全方位的科技扶貧措施,獲得水城縣委、縣政府高度認可,並將該報告全面納入當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用科技的手段找出了治癒貧困頑疾的「秘方」。
針對水城縣科技扶貧參加單位多、人員相對固定,駐紮一線的時間較長,黨員比例較大等特點,為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成立了水城縣脫貧攻堅功能型黨支部,並由夏勇擔任支部書記。「黨支部的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各個扶貧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繫與組織協調。」夏勇表示,通過潛心研究「戰攻堅」,真抓實幹「謀打贏」,以黨建引領扶貧工作,使全體扶貧科技工作者不忘「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緊緊圍繞水城縣脫貧攻堅總體目標和實施方略,把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到了實處。「我們的黨支部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定點扶貧任務的戰鬥堡壘,也被貴州省委授予『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夏勇說道。
2019 年,夏勇(左)在貴州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上領獎——水城縣脫貧攻堅功能型黨支部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
2017 年以來,水城縣組織協調中國科學院科技力量實施了13項科技扶貧示範項目,涉及農業、工業、生態、旅遊、教育等多個領域,共投入幫扶資金2270萬元,引進幫扶資金近4億元,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6300多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95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300多萬元。通過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的精準科技扶貧,相關技術和成果被廣泛推廣和應用,帶動了水城縣的扶貧產業快速發展,3年來科技支撐的部分扶貧產業直接經濟效益達到3.11億元;貧困發生率從18.9%下降至1.51%,帶動15.87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水城縣從扶貧困難縣變成中國科學院幫扶脫貧標杆縣,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扶貧辦」)考核中國科學院扶貧成效從「較好」提升至連續 2 年「好」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正是夏勇和水城縣扶貧工作隊「腳踩泥土,不忘初心」結出的累累碩果。
談及自己的「扶貧之路」時,夏勇感慨道:「當你看到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有一批如此貧困的農民,你就會在心中燃起一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使他們能擺脫貧困的激情。科技扶貧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科技扶貧既是身負的政治使命,更是科研人的精神傳承。」
1
開對「藥方子」――深入調研尋找脫貧方案
地處我國西南喀斯特滇桂黔石漠化山區的貴州水城縣,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作為扶貧工作隊隊長,夏勇初來乍到就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夏勇了解到,2016年,水城縣全縣貧困人口 4.86萬戶16.75萬人,貧困發生率18.9%,高出貴州省平均貧困發生率1倍以上。
「當地人祖祖輩輩種地,什麼方案才能幫助水城縣脫貧?如何為水城縣找到一條科技扶貧的新路?」一連串的難題浮現在夏勇的腦海裡。
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要摸清水城縣的貧困狀況,調查研究是基礎環節。「要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就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夏勇帶領著由中國科學院13個單位的 38 位專家和工作人員組成的調研工作隊,走村入戶,對貧困戶和脫貧戶一一進行訪談;與當地鄉鎮幹部、村幹部耐心座談,對貧困現狀和脫貧措施深入分析,調查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狀況,全面梳理水城縣及下屬各鄉鎮的貧困狀況,精準剖析致貧原因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夏勇(右四)到貧困戶家入戶調研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完成調研工作,需要克服語言和環境都相對陌生、交通不便、衛生和生活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夏勇說:「在艱苦的環境中,信念感非常重要。科學家的責任就是要推廣知識,我建立了水城工作群,大家會在群裡相互鼓勵,交流如何克服困難;會談感想、理想,也會聊科技。」
經過3個多月的走訪調研,工作隊對全縣25個鄉鎮開展了實地考察,因地制宜進行科學研究和論證。通過分析獲得的調研數據,針對相關鄉鎮或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結合中國科學院的相關科技力量和水城縣的實際脫貧需求,調研工作隊完成了20多萬字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並根據煤化工、玄武巖纖維等產業調研現狀,形成了《水城縣煤化工產業精準扶貧調研》《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精準扶貧調研》等14份專項扶貧建議報告,以及25份《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這些報告為進一步做好水城縣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系統、可實施、能示範的行動指南,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和群眾的讚譽。
2
拔掉「窮根子」――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在水城縣精準扶貧工作中,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如何通過改革激活和釋放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益,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以探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徑。
通過考察調研發現,水城縣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海拔1400—1800米)。然而,在高海拔區,缺少適應生長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品種;同時,工程性缺水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中國科學院調研水城縣農業產業座談會
針對這些問題,夏勇和工作隊利用中國科學院的科技資源,創新科技扶貧的方法和形式,將科技扶貧與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相融合,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在人才、項目、成果、設施和科普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探索建立科技扶貧長效機制;通過提高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助其依靠科技「富」起來。例如,工作隊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在貴州普定、印江等石漠化山區探索的喀斯特山區集水技術成果,因地制宜,在蟠龍鎮二道巖村示範推廣「路-池一體化集雨蓄水灌溉技術」。最終,徹底解決了獼猴桃、菸草、蜂糖李等脫貧攻堅產業春季缺水困難的問題,灌溉面積達1080畝。
經過研究分析,工作隊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新培育了13個科技扶貧項目,包括:獼猴桃、刺梨、馬鈴薯、食用菌、小黃姜、藥用植物、生態養魚、草牧業、礦泉水、玄武巖纖維、生態旅遊等多個產業,喀斯特山區集雨系統,以及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教育等方面。
其中,依託水城縣的獼猴桃產業科技扶貧項目,工作隊制定了水城縣獼猴桃發展規劃,指導全縣獼猴桃產業科學穩步發展,推廣抗逆性更好、產量更高且能適應更高海拔的中國科學院紅心獼猴桃新品種「東紅」,免費授權給水城縣全縣種植戶種植,受到當地種植戶極大歡迎。在米籮鎮建設示範種植園,指導推廣先進種植技術,開展新品種引種示範工作,不斷豐富全縣的品種儲備;持續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每年在10次以上,其中參加人數100人以上的大型培訓有3次以上,這些工作使盛產期果園的產量提高約20%,優質果率由最初的30%提高到現在的60%。經過5年來的不懈努力,已推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萬餘畝,年產量1萬多噸,年產值4億多元,並帶動了5.27萬人脫貧。獼猴桃產業科技扶貧項目成為水城縣扶貧的「靚麗名片」,真正做到了「脫得了,穩得住、後勁足」。
「剛開始村民的接受度很低,都喜歡種苞谷,因為苞谷祖祖輩輩都在種,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在夏勇的眼中,生活和語言的困難都是小問題,扶貧開始時最大的困難是村民的不理解。在實地調查中夏勇發現,貧困戶裡有約20%的人只有小學文化,村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識和新理念的能力都比較弱。因此,對於工作隊提出的發展科技扶貧新產業,居民並不願嘗試。而要拔掉窮根,歸根結底是要讓村民自己站起來——那麼科技扶貧怎樣才能取得當地百姓的信任呢?
對此,工作隊要求每一位科技扶貧的隊員,要做到「田間地頭手把手」——真正到村民的田地裡頭手把手教貧困戶如何栽、如何養,村民才會真正受益。「要讓科學接地氣就必須要和村民們打成一片,我們要改變態度和方法,不能像講課、像在學校傳授知識一樣,一堂課就把獼猴桃的事情講完。一定要在田間地頭,分季節、分農時、農事,手把手,實時教。」夏勇舉例道,獼猴桃的種植,雖然收入很高,但屬於技術活。因此,在培養當地的技術能手時,對普通村民就要耐心講、反覆地講,從栽培、剪枝、授粉等方方面面都要講;該栽植的時候要在現場指導栽植,該剪枝時也要在現場進行輔導,真正做到手把手到田間地頭去教。
與此同時,科技扶貧,還要「志智雙扶」。夏勇表示,就是要調動起村民的主動性,樹立帶頭人、培養示範戶。「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鐘彩虹老師,參加水城縣的科技扶貧工作以來,耐心細緻,手把手地指導和培訓村民,以至於在水城只要是種獼猴桃的幾乎沒人不知鍾彩虹的,而當獼猴桃有問題時第一想到的就是鍾彩虹。鍾老師的用心指導和成功示範,極大地帶動了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夏勇介紹,二道巖村徐安紅家的獼猴桃地裡,起初因管護不到位,獼猴桃產量低,徐安紅一度對產業失去了信心。工作隊請來專家們和第一書記趙貴山一道與他共同查找原因,幫助他重拾信心,還手把手地教他除草、施肥、套袋……2019 年,徐安紅家的獼猴桃產量翻了一番。
除了調查研究,推廣成熟技術,建立示範基地,工作隊還通過溝通協調,為小黃姜產業等項目引進了企業,進行保底回收。夏勇介紹到,「小黃姜每斤保底價2元,一畝4000多斤,產值馬上就變成8000多元。村民看到有銷售渠道、有保底,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第二年就說『我也要種!』 」
3
種出「甜日子」 讓村民的生活一直甜下去
如今,水城縣建立了獼猴桃米籮核心示範基地、高海拔區域品種基地、科技博覽館,制訂了「六盤水市獼猴桃生產技術標準群」9個生產技術標準,培訓中層技術人員500餘人、基層一線技術人員6000餘人次。經過多年的持續工作,水城縣的獼猴桃種植面積由最初的近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0萬多畝,分布在全縣19個鄉鎮。
2019 年,水城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9.98億元,同比增長7.7%;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351元,同比增長11.1%;同時,水城縣被評為「中國西部地區百強縣」。
夏勇笑言,現在大家已經理解了科技扶貧,對工作隊很支持、很歡迎。「要讓科技真正成為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得實惠的竅門。」夏勇認為,要讓科技接地氣,成為農民脫貧奔小康的實用抓手。只有農民嘗到甜頭,才會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當「要我幹」的呼聲越來越小,「我要幹」的聲音就越來越大。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目前,水城雖然脫貧了,但是要做到摘帽『四不摘』,即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通過前期工作的積累,現在主要是建立一些科學平臺,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融入到產業結構調整中。此外,原來是前端種植,現在要把後端產業進行融合。只有抗風險能力更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才能保證種植業和養殖業迅速發展,一直有高的收益。」夏勇說道。
雖然水城縣已經脫貧摘帽,但在夏勇看來,這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雖說「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問題解決了,但造成長期貧困的產業短板等問題,依然需要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相對貧困鄉村的延伸,仍然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確保脫貧工作不返貧,背後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的支撐力量。中國科學院一直堅持用科技推動脫貧產業高質量深入發展,加速新時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做到通過科技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讓農民儘快見到效益,儘快增收,儘快發展,就需要在產業後端,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完善上下功夫。」夏勇認為,要真正發揮科技優勢,逐漸從政治任務幫扶轉到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把真正很好的成果通過轉移轉化助力產業發展。發揮好中國科學院科技智庫的作用,積極參加地方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環境、生態治理方面下功夫。
與此同時,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樣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為此,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強調發揮自身優勢,一方面加強基礎教育幫扶力度,另一方面擴大科普教育,取得了顯著的幫扶成效。實際上,教育扶貧作為鞏固和穩定脫貧成效,「志智雙扶」的長期措施和手段,不能有絲毫放鬆。「要突出中國科學院教育優勢,增強幫扶力度,持續開展教育幫扶工作,為穩定和鞏固脫貧成效發揮重要作用。」夏勇說。
「要讓村民們的生活,一直甜下去。」談到未來,夏勇飽含深情地說道。他也會在科技助力當地發展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文章源自:
武一男,張勇.科技扶貧就是讓科學接地氣——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勇.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Z2):114-118.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立夏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2020-11-09
2020-11-03
2020-10-26
2020-10-19
2020-10-12
2020-10-06
2020-09-27
2020-09-21
2020-09-14
2020-09-07
2020-08-31
2020-08-24
2020-08-17
2020-08-10
2020-08-03
2020-07-27
2020-07-20
2020-07-13
2020-07-06
2020-06-28
2020-06-22
2020-06-15
2020-06-08
2020-06-01
2020-05-25
2020-05-18
2020-05-11
2020-04-20
2020-04-13
2020-04-06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