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原州區:甜蜜生活與甜蜜事業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聽說六盤山裡住著一群養蜂人,憑藉雙手勤勞致富,還帶動了許多父老鄉親。我們決定,去一探究竟,看看這甜蜜的生活,甜蜜的事業。
來到寧夏固原市張易鎮陳溝村,這是一個背靠大山的村莊。沿著村裡的柏油路往山邊開,進山以後就只剩一條順著小溪縱深而進的土路。大約又走了十多分鐘,才遠遠看到一片蜂場。
六盤山上植被豐富,有3600多種中草藥,這裡也盛產百花蜜。山下的草坪上散落著數百個蜂箱,蜂場的小帳篷裡住著三位養蜂人,張秉林、梁國傑、王文明。「以前沒養蜂的時候靠打工。因為我是建檔立卡戶,所以2015年看到扶貧對養蜂的補助政策好,就決定去陝北老劉蜂場學習養蜂。」其中最早開始養蜂的張秉林講起養蜂致富路。
當時和張秉林一起養蜂的有四個人,一共養了96箱蜂,每箱建檔立卡戶享受500元補貼。但是儘管在陝北學習了兩個月,技術還是不過關,蜂王生病幼蟲病死,最後只保住了幾箱蜂。到了2016年,張秉林四人沒有放棄,又買了200箱蜂,繁育了400箱。這次他們有了經驗,從河南買回打蜜機,這樣取蜜的時候就減少了對蜜蜂的傷害,也提高了產量。經過六個月的辛苦,2016年年底以一斤100元的價格賣了420斤蜂蜜,每個人掙了三萬多元。
看到張秉林靠著養蜂脫貧了,2019年王文明和梁國傑決定也跟著他養蜂。雖然養蜂賺錢,但是養蜂也十分辛苦。因為氣候寒冷,每年冬天養蜂人都要帶著蜂箱去四川廣元繁蜂,開春再拉回六盤山,每年九個月都要在山裡度過。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勞作換來的也是豐厚的收穫。
梁國傑說:「2019年的政策是對養蜂10箱以上的大戶,每箱補貼300元,最多可補100箱。我們三個一共養了400多箱,產了6000多斤蜂蜜。當時年底賣掉了3000斤,一個人掙了十萬元。但是疫情影響,還有3000斤沒有賣掉。」
三個人憑藉自己的努力脫貧之後也沒忘了村裡的父老鄉親。「從2016年開始,張秉林就開始帶動村裡的殘疾人養蜂。」村主任樊小勇告訴記者,「村裡有一戶叫張忠信的殘疾人,2016年買了24箱蜂,現在已經養到50箱了。每年在蜂場託管三個月,現在靠養蜂年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
從2016年帶動三戶殘疾人,到現在帶動23戶殘疾人、45戶建檔立卡戶。少則養了7、8箱蜂,多的養了幾十箱子,每年都在蜂場託管三個月,蜂場已經帶動了42戶脫貧。全村共有養蜂大戶7戶,帶動全村86戶建檔立卡戶,現在全村共有56戶養蜂戶,人均收入8000元,早已超過脫貧標準。
現在張秉林三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賣掉3000斤滯銷的蜂蜜,他說只要疫情過去,養蜂的日子只會越過越甜,越來越有奔頭。(經濟日報記者許凌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吳舒睿)
【責任編輯:何明 流程編輯:曾憲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