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人的蜂箱。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攝
中新社梅州12月4日電 題:丘成桐家鄉廣東蕉嶺的「甜蜜事業」
作者 蔡敏婕
「2018年我第一次到梅州蕉嶺,現在是第二次,感覺蕉嶺越來越好,山清水秀。」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近日回到家鄉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在該縣舉辦的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上稱,從窮鄉僻壤到美麗鄉村,他感到了蕉嶺日新月異的變化。
丘成桐的家鄉蕉嶺素有「世界長壽鄉」之稱,全縣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78.6歲。同時,蕉嶺也是著名的臺胞之鄉,祖籍蕉嶺的臺胞約60萬人。它是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地處大山重圍之中的梅州,過去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欠發達。如今,隨著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和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梅州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蕉嶺縣也不例外。
記者近日從蕉嶺縣出發,驅車穿過約1小時的蜿蜒山路,到達三圳鎮東嶺村貧困戶張連勝的家。在他家旁,150多個蜂箱沿著山頭錯落有致地擺放著。
「在當養蜂人之前,我的收入不夠用,連吃都很困難。」今年57歲的張連勝稱,此前,為了為照顧患病的孩子,他只能幫別人打零工和養少量的蜜蜂。一直以來,東嶺村因地處偏僻,好蜂蜜賣不上好價錢,夫妻倆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下同)。
「後來政府問我喜歡做什麼,我說養蜂還可以,他們就幫我買蜂種和蜂箱。」張連勝稱,他養殖的蜜蜂數量已擴展至150多箱,主要對外售賣蜂種和蜂蜜,「如今,我年收入達4萬元到5萬元,除去孩子的醫藥費,仍有盈餘,生活獲得很大改善。」張連勝表示,隨著年紀漸長,他就在家種果樹和養蜜蜂,安心陪伴家人。
圖為11月24日,養蜂人張連勝家的蜂箱沿著山頭錯落有致地擺放著。 中新社記者 蔡敏婕 攝
蕉嶺縣農戶養蜂歷史悠久,是一項傳統的產業。當地有「中華蜜蜂之鄉」之稱。該縣山烏桕、鴨腳木、野桂花、柑桔等蜜粉源植物豐富,發展養蜂業具有優勢,蜂蜜已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2016年「桂嶺蜂蜜」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後,經品牌化統籌打造,「甜蜜」效益愈加明顯。
近年來,東嶺村利用蜂業養殖的傳統優勢,發動當地民眾和貧困戶發展特色養蜂。採取專業合作社搭配電商平臺的模式,指導蜂農和貧困戶科學養蜂,開發蜂產品,並克服地勢偏遠、交通不便帶來的銷售難題,幫助蜂農在家門口把深山裡的優質蜂蜜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全村年產蜂蜜4.5萬公斤,每年每戶可增收3000元到5000元。
「過去的東嶺村是很落後的,垃圾隨處可見,居民收入也比較少。」東嶺村黨支部書記吳仕興介紹道,如今除了發展傳統的蜂蜜產業外,東嶺村還引入食用菌、香菇和靈芝種植,開始挖掘文化資源運營文旅產業,「現在村落看起來都很漂亮,也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
而在三圳鎮的鐵西村,通過打造養蜂示範區、開發體驗式旅遊項目、銷售蜂產品等方式,推動蜂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三圳鎮黨委副書記黃信滸接受採訪時稱,下一步將聚集東嶺、臺塘、鐵西等村優勢資源,連線成片打造蜂產業發展示範區和旅遊體驗區,打造蕉嶺「一瓶蜜」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