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靚寨美業多 群眾生活比蜜還甜
秋天的黔西,秋高氣爽,城郊鄉村,野花遍地,瓜果飄香,房靚寨美,景色宜人。隨著國家一系列好政策落地生根,幸福的黔西人已告別過去「茅草房、泥巴路、苞谷飯」的年代,現在居住的是「小別墅」,走的是「水泥路」,開的是「小轎車」,吃的是「大米飯和肉嘎嘎」,群眾真正過上了小康生活。
貧困戶住小別墅過上幸福生活
楊朝江是黔西縣紅板村四組村民,一家四代7口人以前一直擠在土牆房裡,現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新建的新家小別墅裡,一家人生活過得甜蜜幸福。楊朝江的奶奶說:「我八十多歲了,行走不便,搬到這裡,有商店,還有衛生室,買藥買東西方便,像住在城裡一樣。」楊朝江的妻子說:「新家不僅很漂亮,住起來舒服,附近有學校,孩子讀書很近。」
「以前種植各幹各的,搬家後成立合作社,我們流轉土或以地入股方式聯合連片種辣椒、蔬菜,集中養蜂、養牛和養羊,上規模上檔次,現在路好,商家直接開車來就買走,今年合作社流轉200畝土地種辣椒,採收10萬斤,毛收入約10萬餘元,空閒時間就包工程做,比過去賺錢,我父親養了40餘只羊,還和我大伯餵了15頭牛,收入也不少。」楊朝江高興地說。
走在紅板村公路上放眼望去,地裡三五成群的人們正在採收晚熟捲心菜和青辣椒,年輕小夥們將封裝好的蔬菜一袋袋扛往車上。養蜂人在蜂房周圍轉悠著,掀開蓋子取出已貯滿蜂蜜的架子,甜蜜幸福,山上成群的牛羊在悠然地吃著草,放牧人的歌聲在山間迴蕩,棟棟小別墅掩映在樹林裡,一幅繁榮小康的景象。
寨美業好遊客滿滿群眾收入高
「黔西鄉下真漂亮,環境像公園,我也願住這裡,看來農村不比城市差。」在蔡家寨的遊客們邊走邊議論。在黔大高速林泉站出口處是林泉鎮海子村,這裡湖光山色,民居青瓦白牆、紅柱花窗,棧道在湖面上蜿蜒,湖心亭子高聳,遍地蔬菜大棚,道路阡陌,花果成蔭。周末,遊客紛至沓來,寫生、採摘、買菜、品小吃…,盡情拍照,盡情享受村寨的美和樂。
海子村是縣政府按「山下田園、山上果園」打造的休閒觀光旅遊扶貧示範點,總投資8000萬元。採取「政府出一點、村民籌一點、社會捐一點、經濟帶一點」的辦法集資,融合「二十四孝、八尺巷記、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兩年來共新改建房屋700餘棟,通村組路8.5公裡,安裝路燈400餘盞,改擴建水利溝渠2公裡,主要集中地還設有免費wifi,建成集醫療保健、計生服務指導、文化服務娛樂和新家庭示範創建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中心,群眾生活條件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人均收入有10086元。林泉鎮黨委副書記謝偉介紹道。
海子村支書楊帆說,2015年,村引進長津蔬菜農業公司投資1500餘萬元,發展農戶土地1000畝進行入股,種植速生蔬菜,群眾在裡面打工每天收入近百元。實施「1312」產業扶貧利益捆綁新模式:1戶貧困戶種植辣椒收入3千元,村集體經濟幫扶1千元,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並引導農戶創辦農家樂、農家客棧、蔬菜水果採摘園。現在,黔西、畢節和貴陽來海子玩的人很多,全開放可接待遊客5千人,全年人均收入可達1萬5千元以上。
建好小康房與寨助貧困縣出列
近年來,黔西按照省委「33668」行動計劃、市委「113攻堅戰」和黔西縣「12345」奮鬥目標思路,圍繞貧困縣摘帽「三率一度」和貧困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退出標準,重點在安全住房、安全飲水、醫療保障、教育資助、公共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多方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速全面小康。黔西縣扶貧辦主任李華平這樣介紹。
黔西縣小康辦潘拂柳說:「從2015年以來,黔西投資2.2億元,在299個行政村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發展種養殖產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增長,為貧困戶脫貧打好基礎,更好助推貧困村脫貧出列。2017年底,黔西縣將脫貧4.9萬人,106個貧困村出列,實現脫貧摘帽」。
目前,黔西需改造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危房11618戶,已啟動3454戶,已完成1600戶。正對2016年已搬遷的1490戶6664人進行查缺補漏,其中惠及的貧困戶就有1350戶6021人。2017年,縣引進恆大幫扶,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將搬遷的3901戶16965人在2018年3月底前入住,3674戶貧困戶15937人住上安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