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還記得當時什麼都不懂,不知道貧困戶是什麼,以後要做什麼,會不會有什麼變化都不知道,只知道我家窮,叫我貧困戶我承認。
當時有一個幹部到我家來,他說他以後就負責幫扶我家,首先來我家了解情況。他問我家裡幾口人,家裡主要勞動力怎麼樣,主要收入來源靠什麼,米麵夠不夠吃,有沒有冬天的衣服被褥,住房安全不安全,有沒有人生病,有沒有小孩因為沒錢上不了學等問題,隨後還到廚房、臥室查看並拍照。
我當時還不知道他問這麼多情況幹什麼用,我還不太樂意。我跟他說:「你問這些也沒什麼用,你們就是走走過場。」之後他又耐心地和我講解一些政策。
「生豬養殖補助發放了,你家今年養了2頭豬,貧困戶可以得到2000元的補助。」有一天,那名幹部急匆匆地敲開我的房門,當時他很激動。我聽了他講的話也很激動,那時正是我養豬開支最大的時候,這2000元的補助幫了我很大的忙。
幫扶幹部查看黃阿幹戶的養豬情況
他每次來我家都會帶一個小本子來,上面還記很多東西,我都數不清他這是第幾次到我家了,他記東西的本子已經是厚厚的一本了。
自我家評為貧困戶以來,承蒙上級黨委、政府關心和支持,我家又享受低保,2017年申請了搬遷房,小孩上學也有補助,繳納合醫也有返還,政府還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護林員,搬遷後還可以在秧壩鎮附近的菌藥產業園打小工,增加家庭收入,目前我家收入穩定。
黃阿幹的新家內景
我的房門又一次響起,那幹部又一次來到我家,「這幾年來你自身努力發展生產加上政府的好政策,經過仔細測算,你家人均純收入今年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經上級各部門和村『兩委』會議通過後,2020年你家實現脫貧了!」他又一次激動地說。這一次,我也激動地流出了眼淚。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匡奇燃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