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2020-12-06 天眼新聞

我叫王小拎,家住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裡況二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依族婦女。

七一村是一個美麗的布依村寨,坐落在貴百高速公路旁,距羅甸縣城8公裡,下轄12個村民組348戶1558人,村內交通阡陌,小樓林立,嶄新的村容村貌使得它成為高速沿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

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丈夫2017年去世了,22歲的兒子言語和肢體均屬二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全靠我一個人養活,我家是貧困戶。但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兒聰明乖巧,現在都勻職校讀書。

練習寫字

由於國家政策好,領導們也很關心,我現在家裡什麼都不缺。每個月除了能夠如期領到民政部門發的低保金外,村裡還給我安排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有8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當護林員,我還是村裡安排的幾個衛生保潔員之一,我平時打掃村寨的衛生時特別勤快,每個月都能拿到300元。  在我們村,針對像我一樣的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在給予社會保障兜底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逐戶制定脫貧幫扶計劃,通過解決公益性崗位、落實扶貧產業項目、合作社分紅、教育與醫療扶持等途徑,穩固提升我們貧困群眾的收入。但我常想,不能什麼都靠國家幫扶,自己更要主動努力脫貧。

目前,雖然家裡只有我一個勞動力,但我卻種了2畝紅心火龍果,不打農藥,施的都是農家有機肥,果子品質好,所以很好賣。此外,我還種有9畝多珍珠李已經掛果,十多棵核桃樹每年能產2000多斤。一年下來,收入還算可觀。  我從小沒有讀過書,以前別說認字寫字,我就連漢話都聽不明白講不清楚。有外面的領導來家裡,我常常只有躲在一邊的份,都不敢跟人家說話。另外,就因為我不會講漢話也不太聽得懂,很多時候甚至連打個電話都很困難。  2018年底,縣民宗局、團委在村裡辦「雙培」培訓班、辦夜校,吃過沒文化虧的我第一個就報名參加,沒有哪一節課落下。當前村裡已經成功開展夜校培訓26節,實施「雙培」2期共10天。每次舉行學習培訓,我總是第一個到,學得也最為認真,在前年學習結業時還得了獎狀,被評為優秀學員。

現在,我完全會寫自己的名字,會寫自己的家庭地址了。自從參加村裡組織的培訓後,我已經會講和聽懂一些日常的漢語了,也敢跟外面來的人講話了,還會使用手機刷抖音、看微信,整個人活潑開朗了不少,精神面貌好了很多。  現在,在國家扶貧政策措施的幫扶下,我家已經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了。

班方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嚴光彬: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嚴光彬,今年56歲,是茅臺鎮雲柳村新寨組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幫扶政策幫和自身努力,2019年實現了脫貧。作為昔日貧困戶,我想告訴大家,「等、靠、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徹底改變生活困境。
  • 「我的脫貧故事」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丨安龍縣灑雨鎮...
    為了摘下貧困戶的帽子,我和妻子外出打工,但由於沒文化,找到的工作總是苦活重活,而且工資還不高。好在經過脫貧幹部的政策幫扶和自己的打拼,我家在2017年脫了貧,日子比以前好過了許多。幫扶幹部到雷忠富(左一)家走訪2018年10月,我家的包保幹部換成了郎煒老師,當時我們長期在外打工,除了在校讀書的兩個女兒,他經常打電話與我們溝通,讓我們了解國家的扶貧政策。他在電話裡告訴我們要想徹底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除了政策的殷實,政府的幫扶。自己一定要有文化,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他說了很多,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我必須要有擔當,要爭做脫貧致富領頭『羊』,才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我叫彭精明,家住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鹿坪村巖腳組。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星宿鄉雲峰...
    那時候的雲峰村雖然屬於一般貧困村,但是,貧困基數並不比本鄉其他深度貧困村小,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由於我剛剛進入村兩委班子,什麼都還不懂,工作起來很吃力。村裡面的每一個人每天心裡時刻都在繃緊脫貧這根弦,我也不例外,不能因為我們村拖全縣脫貧後腿,因此,我更加忙碌了,白天去農戶家中催「三改」和「危改」進度,晚上在村辦公室補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我叫唐祥會,是平塘縣教育局派駐到塘邊鎮新風村的網格員。2019年8月到塘邊鎮新風村翁同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翁同組17戶74人全部脫貧。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夫妻變身鐵路巡防員|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
    我叫任武華,是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米新寨村村民,一家4口人,夫妻二人和1個孩子與老母親。因生病,2014年我家通過相關程序被識別為貧困戶,享受了國家很多扶貧政策,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扶下,通過自身努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成功「摘帽」。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我把苦日子熬出頭!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
    國家政策真是好,我們的苦日子熬出頭了。 我叫王大忠,今年50歲,是匯川區毛石鎮大梨村坎上組的村民。今天和往常一樣,我和妻子起了個大早,先把牛趕上山吃草,又給圈裡的豬和羊準備熟食,很累,但很充實。特別是看著膘肥體壯的豬牛羊,心裡踏實感十足。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王興付:只要有...
    我叫王興付,是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一家4口人。以前,我們夫妻倆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辛苦苦攢的一萬多元錢,既要供女兒讀書,又要給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治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苦。2014年,通過村評議、鄉審核,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底下評論都是:「小姐姐,一個男生不看你,就是不喜歡你,怕被你看出來。」女友回覆:「真的嗎,不過反正我也不好意思再和他聯繫了。」黎濤啞然失笑。他想找理由,又覺得即使和女友和好,她也總會要自己看她的眼睛,還是算了。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我叫郭英舉,今年56歲,是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人。在當地,人們都說,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於我不僅培育出了一堆大學生,還培育出了一大片仿野生天麻。大家這樣說的時候,心裡還真有點美滋滋的,但其實人們不知道,這一切看似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許多心酸。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根據工作隊工作安排,我作為老駐村幹部,熟悉村情,故擔任南嶺村工作隊精準管理專班組組長,負責全村的精準管理工作。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我嚴格按照「一宣六幫」開展幫扶工作。駐村以來,我充分運用村裡的宣傳欄、採取村民會議、宣講報告、張貼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和省州縣有關會議精神,宣傳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時期的各項惠農政策,宣傳社會公德、公民道德、村規民約、文明新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裡的發展,需要一個強大的基層組織來帶動。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史蒂夫·弗朗西斯:誰都不可能寫出像我一樣瘋狂的故事丨親筆
    沒有多少人知道我背後的故事,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兄弟,你是怎麼和大夢坐上同一架飛機的?」現在容我娓娓道來,但首先我要把加裡·佩頓這件事講完。有意思的是,我經常對人說,「總有一天我會和珍妮特·傑克遜結婚的。」在我心裡,珍妮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孩,但我那時候才 15 歲,靠救濟過活,身高不起眼,身邊都是癮君子,甚至連高中校隊都進不了。我到底要怎樣才能逃脫這種生活,看一看珍妮特所在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