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郭英舉,今年56歲,是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人。

在當地,人們都說,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於我不僅培育出了一堆大學生,還培育出了一大片仿野生天麻。大家這樣說的時候,心裡還真有點美滋滋的,但其實人們不知道,這一切看似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許多心酸。  我一共有4個孩子,早些年,因為家庭人口多,土地少,我與妻子哪怕四處打零工,一家人還是一年不夠半年糧。2000年,因過度操勞,我身體出了點問題,大女兒乖巧懂事,本來在學校成績很好,看到家裡實在困難,便主動提出輟學外出打工。  我當時很生氣,告訴她困難只是暫時的,讓她好好念書。可女兒不顧我反對,留下一封信便偷偷與一個親戚去了寧波。女兒說她雖然很想繼續念書,但更不忍心看到我們為了他們把身體拖垮……當時妻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心裡像有一棵刺一樣梗著難受,提著小鋤頭便進了山。  後來,大女兒打工寄來的錢,總算是讓其他3個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我每天到山裡找些野生天麻、草藥等去賣,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2013年,另外三個孩子相繼上了初中,村裡看我家實在困難,便把我家推薦成了精準貧困戶。  這對於自尊心很強的我來說,成了第二道梗。當時我死活不願意,可妻子一句話提醒了我: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扶持,孩子們讀書才有盼頭。其實,說實在話,真的沒有誰願意當貧困戶,當時因為條件不好,就怕孩子們上不起學,要是因為窮耽誤了他們,我就是罪人吶。  後來,在國家一系列偏向貧困戶的好政策扶持下,我家生活基本不成問題,加上孩子們讀書也有了補助,我心理壓力減少了許多。因為以前在山裡找過野生天麻,加上我在大方文德天麻種植合作社裡打過工,我就想,與其長期靠政府,還不如自己謀一條長久之計。  2015年後,幾個孩子相繼考上大學,大女兒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家,閒暇之餘,我就買來一些天麻菌種,從山裡找來野生天麻,通過培育,人工給他們進行授粉,然後再將人工授粉後的仿野生天麻拿到山裡去種。經過精心栽培,試種第2年,我家的4畝荒山挖出的仿野生天麻淨賺6萬餘元,我也因此收穫了仿野生天麻種植的第一桶金。

郭英舉給鄉親們講解注意事項

2017年,我貸款5萬元,在村裡流轉了50餘畝荒山土地,正式開啟了我的仿野生天麻種植之路。2019年,我家種植的仿野生天麻因為麻黃素含量高,個頭大,銷量供不應求,50畝荒山也一下子讓我從貧困戶一躍成了村裡的殷實戶。後來,鄉親們看到我種天麻脫貧了,都紛紛來找我討經驗,我也不含糊,從授粉到栽培,一家一家手把手親自教。在我的帶動下,現在全村有50餘戶老百姓與我一起搞仿野生天麻種植,其中就有貧困戶17戶。

剛挖出的仿野生天麻

如今,我的孩子們差不多都大學畢業了,有的已經踏上工作崗位。村子裡因為種植天麻富裕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村民們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土專家,鄉裡還讓我去給大家講仿野生天麻種植的門道。反正我也是過來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幫助了我,現在如果能幫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也算是不白活了一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星宿鄉雲峰...
    楊清麗開展低保核查工作我叫楊清麗,1993年3月出生,2014年婚入畢節市大方縣星宿鄉雲峰村,2015年,經過招聘進入雲峰村擔任村副主任,記得剛進村那年,雲峰村很多通組路和入戶路都還沒有硬化,加上雲峰村除了夏天其餘季節都不分明,天氣經常是溼漉漉霧蒙蒙的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家打了個翻身仗|黔西縣花溪鄉沙壩村...
    其實,我叫龍生勇,是黔西縣花溪鄉沙壩村冒龍組的一個農民。現在,我們村已經從以前的貧窮落後小山村變為一個遠近有名的紅火村。我們的日子過得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像蜂蜜一樣的甜。2018年,村裡不僅組組通公路,修了機耕道、防洪渠、文化體育廣場,而且村黨支部還引進公司大力發展1000畝的精品水果種植,帶動群眾增收,村民更活躍了。這兩年,我們種植和管理獼猴桃、百香果、蜂糖李都是直接用車轉運樹苗和肥料到地裡,用旋耕機犁土、割草機除草,徹底擺脫了以前種地全靠人工背挑、鐮刀鋤頭的低效方式。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強調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時強調  咬定目標全力衝刺 查漏補缺提升質量  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全面勝利  當前,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已進入最後衝刺的關鍵時期。  10月12日至16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前往涼山州,驅車一千餘公裡輾轉甘洛縣、越西縣、昭覺縣、美姑縣、金陽縣、布拖縣開展調研督導。
  • 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2020-10-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我叫黃正林,是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房子組村民。 我所在的新房子組,是臺上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村組,交通條件落後……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2021-01-07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光丨 「脫貧,一個人都沒落下!」彝族老村長的心裡話
    ​微光丨 「脫貧,一個人都沒落下!」彝族老村長的心裡話  △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微光丨 「脫貧,一個人都沒被落下!」  村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人民政協網特別策劃《微光·我是黨員》系列尋訪活動,通過微紀錄形式深入挖掘黨員在各自崗位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感人事跡,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歡迎大家提供報導線索,將圖文或視頻素材發送至郵箱zhengxiexinwen69@163.com,期待您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脫貧故事」嚴光彬: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嚴光彬,今年56歲,是茅臺鎮雲柳村新寨組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幫扶政策幫和自身努力,2019年實現了脫貧。作為昔日貧困戶,我想告訴大家,「等、靠、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徹底改變生活困境。
  • 圖說金沙脫貧攻堅故事(四)
    圖說金沙脫貧攻堅故事(四) 發布時間:2020-12-01 13:23:13   作者:金沙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金沙縣融媒體中心 2020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王興付:只要有...
    我叫王興付,是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一家4口人。以前,我們夫妻倆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辛苦苦攢的一萬多元錢,既要供女兒讀書,又要給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治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苦。2014年,通過村評議、鄉審核,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 感恩奮進丨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
    我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殘疾人,家住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我出生於1991年10月28日,今年已經29歲。2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導致我下肢癱瘓。  當年由於家境貧寒,確實無力支撐高額的醫療費用,我不得不放棄治療。對我來說,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我是在苟延殘喘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