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欄話:
蜿蜒的營口城市邊界線,勾勒出滋養營口人生活的廣闊土地。市界線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市界線更是營口人逐夢奮鬥的熱土。9月起,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報導「市界行 看小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獻禮新中國成立71周年。
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記者們踐行「四力」強內容,知行合一再出發,他們將以浮渡河橋為起點,沿著市界線奔向營口的四面八方。採訪活動歷時60天,行程約240公裡, 通過全媒體形態聚焦20個邊界鄉鎮,展綠水青山澄澈底色,看百姓生活幸福圖景,見證「小康生活」非凡蝶變。
從營口市主城區向東南行駛,一路漸見群山起伏。兩個多小時車程後,礦洞溝鎮張家堡村已在腳下。
位處蓋州市與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交界,這裡柞林資源豐富,加之氣候適宜,種種條件完美地指向了一個產業——柞蠶養殖。村裡564戶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隨著近些年來養殖技術進步、市場成熟,柞蠶養殖已經成為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說到張家堡村的養蠶致富之路,不得不提到一個「帶頭人」。姜明東自打20來歲便跟隨父輩上山放蠶,如今已有40多個年頭。9月中旬,姜家收穫的5000多斤蠶繭賣掉了大半,剩下的也是經銷商眼中的「俏貨」。「十八塊五一斤,沒白忙活!」姜明東語氣中滿是欣慰。收繭的間隙,這個老蠶農給記者講起了他的「養蠶經」。
在他的印象中,村裡祖祖輩輩都離不開養蠶這個行當。「我小時候看過老一輩人上山拴蛾,就是把蛾子的翅膀拴到樹枝上,等它產卵。一隻一隻拴,那是啥工作量啊!現在技術進步了,紙面產卵,省事不說,也方便消毒!」說到消毒,姜明東接著回憶道,「要說以前,養蠶就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兒!辛苦不說,一場蟲害,基本上就啥都沒了。」
蟲害是蠶的天敵。這些年來,姜明東想方設法在每一個環節儘可能地規避蟲害。第一步,便是選種。幾經對比,姜明東最終選擇了每年遠赴吉林省採購更抗蟲害的繭種。母蛾產卵後,消毒用什麼溫度、具體消毒多長時間、什麼時間上山、選什麼樹放蠶這些門道也需要反覆嘗試。
看著姜家的蠶養得好,鄉親們紛紛前來「取經」。姜明東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分享出來。
「要是養蠶這行也有證書,他絕對能評個高級職稱。」「他是中共黨員,村監委會主任。」「他選的繭種,白瞎的時候少。」「大伙兒相信的不僅是他的經驗,還有人品。」眾口稱讚中,姜明東養蠶「土專家」的名號越叫越響。
事實證明,村民的信任沒有錯付。姜明東的眼光確實靠譜,他選回的繭種產量高、抗病力強,鄉親們跟著一起受益。後來,村裡五百多戶蠶農至少有三分之一請他幫忙採購繭種。今年,他從吉林省收的1萬多斤繭種,除了自家留了300斤外,都是義務幫人「代購」的。產量穩定、市場行情不錯,拿到了賣繭錢,村民們心滿意足。「以前收繭和摘蘋果的時間總撞在一起,根本忙不過來。現在技術進步了,恆溫庫裡拿出來的繭種,可以控制放蠶時間,提前收繭。等到收蘋果的時候,賣繭的錢已經裝進保險箱嘍!」有村民笑道。
一年到頭的收成「變現」,有啥心願要完成?面對這樣的問題,姜明東和幾個鄉親認真地想了想,默契地給出答案,「還真沒有啥大件需要置辦了,現在就是想吃啥、用啥隨時買,日子過得挺舒心的。」
●
●市界行 看小康④︱電力十足!照亮村民幸福路
●市界行 看小康⑤丨以路串景,以景興村
總監製 / 王忠陸 監製 / 張旭勇
原標題:《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