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2021-01-08 天眼新聞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為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年,在一次與村兩委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了竹鼠養殖,市場前景廣闊,養殖過程簡單、見效益快,而且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肉類,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級食品。  回到家後,我與妻子談起了想要發展竹鼠養殖產業的想法,妻子聽後,非常支持我。當年的9月份,我用家裡僅剩的1萬多塊錢,從錦屏運回了我的第一批幼鼠30對,開啟了我的竹鼠養殖之路。  竹鼠養殖周期短、見效益快,幼鼠飼養3個月體重就可達1斤左右,5個月可達2斤以上,最大的4至6斤左右。

竹鼠餵養方便,投入成本低,幼鼠時只需餵養一些稀飯、玉米即可,成年鼠主要靠吃竹子。在我們農村,竹子幾乎不花錢,加之養殖場地也是用自家的舊房改造,很大程度地節約了成本。  目前,我的竹鼠存欄200隻,在市場銷售方面完全不愁,肉鼠售賣價格一般每斤在80元錢左右,種鼠售價每對350至400元不等,一年下來收入可達4萬餘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我的竹鼠養殖事業步入正軌後,我也想著帶動村裡的鄉親跟我一起發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增收致富。  目前,我在村裡聘請了2名困難群眾到我的竹鼠基地當管理員,主要負責竹鼠飼養和圈舍衛生的清潔工作,他們每個月的工資有1500元,年底時還會根據當年的產業效益,適當給予獎勵。同時,我還帶動了5個村民一起發展竹鼠養殖,共同創業增收。  除此之外,我還在村裡做起了海爾電器代理商,又開了小賣部,現在,我們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回顧我家的脫貧經歷,我深刻領悟到,幸福生活就得靠自己辛勤付出才能獲得。  接下來,我還計劃著新建200個竹鼠圈舍,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增收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的貼心人——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潘伯超
    我叫潘伯超,是岑鞏縣天星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
  • 產業、思想「雙造血」:竹鼠讓橋坪村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竹鼠讓貧困戶的腰包鼓起來  11月20日下午,湖南省辰谿縣長田灣鄉巖橋坪村的村民,興奮的跳了起來。年初啟動的竹鼠養殖項目,第一批商品鼠要上市了。  懷化樂源特種養殖公司按照每斤52元的價格進行收購,每隻商品鼠重達3.5-4斤。「賣一隻就是將近200塊錢,那比養雞養鴨好多了」,現場的村民心裡樂開了花。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我叫黃正林,是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房子組村民。 我所在的新房子組,是臺上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村組,交通條件落後……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敢為人先 黃精變「黃金」丨岑鞏縣凱本鎮小田壩村...
    「我要種植『老虎姜』!」我很高興,在我的帶動下,如今,「老虎姜」已成為了我們村的一個產業。我叫楊福,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凱本鎮小田壩村的人口主任。「老虎姜」是我們對黃精中藥材的俗稱。我「引進」野生黃精種植的故事還要從30多年前說起。當時,為了照顧家裡,我從衛校畢業後,回到了村裡,成為了小田壩村的一名村醫,由於工資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挖野生黃精補貼家用。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西瓜大王」楊啟躍的脫貧致富路
    「我們村只要個個都像他兩口子,全村早就沒有貧困戶了」磨寨村副書記楊啟磊這樣說道。我叫楊啟躍,家住岑鞏縣思暘鎮磨寨村坎上組,今年,我種的12畝大棚西瓜產量達十萬斤以上,年收入超20萬元。使我對種植西瓜有了衝勁。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勇當「戰疫」先鋒——記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張黎
    (本刊記者靳豔 通訊員吳壽靜)走田間,進羊圈,鑽樹林,入農家是張黎每天在新場村的必修課。自張黎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後,只要是村民的事,他有求必應。現如今,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採樣、核酸篩查,是他的日常工作。從脫貧攻堅轉戰疫情防控一線,他用「疾控人」的一絲不苟和黨員的擔當作為「逆行」而上,衝鋒在最前沿,為群眾生命安全築起一道防線。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下決心啃下扶貧「硬骨頭」|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駐...
    我叫楊紅,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9年,我被選派到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茅坡村是開陽縣偏遠山村之一,山高坡陡、地少人多。村裡共有8個村民組360戶,共1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戶69人。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鐵路扶貧深藏真情 青崗坪茶葉格外香
    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賀家坪鎮青崗坪村,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對口幫扶的青崗坪村茶廠喜獲豐收。村幹部興奮地說:「青崗坪村茶廠建成以來,發展狀況一年比一年好。感謝鐵路部門的大力幫扶,今年的茶葉格外香。」茶葉是青崗坪村產業扶貧的支柱所在。這個村的扶貧工作健康有序發展,茶葉生產後勁十足。聞著濃濃茶香,青崗坪村的父老鄉親舒心地笑了。
  • 中國平安精準扶貧:「三村工程」以金融打通脫貧路
    但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也擺在村民面前……  村民世代居住在懸崖村,唯一的資產「土地」都在懸崖頂老宅邊上,搬遷下來住在城裡固然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提升,政府除了提供低保支持,也在積極想辦法幫助村民就業,但在這段過渡期裡,地裡種的糧食仍然是絕大部分村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攜手奔小康還有很現實的路要走。  蘇布惹是懸崖村的一個小夥子,也是一位瀏覽量3億人次的網紅。
  • 聚力決勝攻堅戰 見證脫貧奮進路|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系列特別...
    第一集《奮鬥·闖出幸福》邀請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講述他和村民「絕壁鑿天路」的傳奇壯舉;第二集《奮鬥·拼出幸福》對話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鄒小珍、向大忠夫婦,回顧夫妻倆走上致富路的自強歷程;第三集《奮鬥·創造幸福》請來奉節縣平安鄉扶貧幹部高成國,訴說他在幫扶路上的點點滴滴。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嚴光彬: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叫嚴光彬,今年56歲,是茅臺鎮雲柳村新寨組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幫扶政策幫和自身努力,2019年實現了脫貧。作為昔日貧困戶,我想告訴大家,「等、靠、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徹底改變生活困境。
  • 「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新美村美景圖我叫周承武,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八弓鎮新美村黨支部書記、黨建指導員,兼新美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信息員、網格員。2017年我從縣八弓鎮交通安全管理站派駐到該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戰鬥」。  今年10月,是我駐村以來最開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