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伯超,是岑鞏縣天星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到岑鞏縣天星鄉野牛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群眾都說我是村裡的「貼心人」。
野牛山村是三類貧困村,共轄10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全村231戶9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96戶375人。由於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沒有支柱產業,群眾生活生產條件十分困難。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掌握村貌組情、人員結構、產業發展等短板問題,到村第一天,我就下組入戶調研走訪。同時,通過組織召開村民小組會,主動與黨員、組幹和群眾交談,充分了解村情民意。
通過調研走訪,我決定先從基礎設施著手,圍繞改善人居環境發力,讓村民們看到村莊實實在在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發展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野牛山村地處貧困深山,偏僻遙遠。2014年以來,雖然先後修建3條通村路、4條通組路,但是依舊沒有徹底改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現象,群眾出行仍舊不便利。為此,我組織駐村工作隊隊員召開群眾會、大力宣傳串戶路政策,積極協調,在野牛山村實施串戶路4000米。 針對群眾飲水困難的問題,我積極向縣水務局等部門爭取資金6萬元,改造40㎡水池1個,安裝管道1000 m,改造管道500m,解決了該村175戶55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同時,利用《村規民約》建立了長效飲水管護機制,確保群眾安全飲水問題長期穩定解決。 解決水和路後,我又積極帶領駐村工作隊幫助野牛山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03盞、修建垃圾池7個、修建村級文化廣場1個,通訊網絡實現全覆蓋......
基礎設施改善了,產業扶貧也要跟上。我和駐村工作組隨即轉戰到產業扶貧硬仗中。 「野牛山村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都不錯,村民們也勤勞苦幹,貧窮的原因主要是村民們以傳統農業為主,以致於幹一年、累一年兜裡還是沒有錢。」如何選準產業、帶動群眾創富增收,成了我和駐村工作隊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 2019年8月,岑鞏縣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深入貫徹產業發展「八要素」,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機會來了。」我立即組織駐村工作組召開脫貧攻堅例會,決定以村合作社為產業陣地,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以油茶、辣椒、種桑養蠶為主導產業,打造訂單式綠色產業。 同年9月,在我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動員農戶發展種桑養蠶240畝、油茶650畝;2020年初,合作社發展辣椒150畝、帶動農戶38戶、貧困勞動力就業210人次。 同時,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0萬元入股該縣潤峰公司,拓寬困難群眾增收渠道。2018年至今,先後發放產業項目分紅資金8.88萬元,覆蓋建檔立卡戶96戶。 如今,野牛山村已經從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39.39%的三類貧困村,蛻變為山美水清、人居環境整潔、貧困發生率為零的美麗鄉村。
通訊員 曾娜 吳銳
編輯 舒絲絲
編審 吳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