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俊松,是甕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也是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工作隊長。脫貧攻堅以來,我見證著白水河社區的發展,也很榮幸能親自參與到社區的建設中。
這些年來,白水河社區在村支兩委與我們駐村工作隊、以及廣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大大提升,道路四通八達,水、電實現了全覆蓋;人居環境大改善,住房應改盡改,舊貌換新顏;群眾精神大提振,文軍扶貧增添動力,「文化示範」堪為表率;產業發展後勁足,群眾勤勞熱情高漲;社會治理成效明顯,治懶扶志走前列;群眾生活水平大提高,「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已在眼前。
楊俊松(左二)與群眾交談了解情況
初到白水河社區,一切都比較陌生,經常看到群眾到社區反映缺水、道路通行障礙等問題。入戶走訪時,有的群眾意見較大,有的情緒激動,有的冷嘲熱諷……聽風涼話,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為了能夠早日熟悉社情民意,打開工作局面,我拜訪當地的鄉賢寨老、老黨員、退休幹部等15人,並聘請他們為宣傳員,扮演「說客」,深入一線打「前戰」,積極化解矛盾,理順關係,社區的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018年,在社區水、電、路、房等「三改」工程緊張施工的日子裡,為了使各項工程能按時保質完工,我與隊員們沒日沒夜地在各個工地上巡迴檢查、督促。施工工人不足時,我四處找人,還自掏腰包請工人們吃飯,只為了能加快一分進程,讓百姓提前一天獲得保障。 作為「文聯人」,在駐村幫扶之初,我就把志智雙扶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先後邀請書畫、攝影、文學創作、音樂舞蹈等文藝界人士到社區慰問演出、文藝採風。幫助組建了社區文聯和5支民間文藝隊。成功舉辦了「情系白水河」鄉村文藝晚會、「歡心迎春節 同心助扶貧 齊心振鄉村」暨「祖國在我心中」、《壯麗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不忘初心勇擔當 牢記使命奔小康」等主題文藝演出活動。
通過實施文藝幫扶,有效助推同步小康,加大精準扶貧力度,提振人民群眾的精氣神,激活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傳遞先進信息,激發人民群眾創業熱情,樹立「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貧窮可恥」理念。 在確保社區所有群眾全部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後,我與隊員們仍時刻不敢懈怠,始終關注弱勢群眾,以及因病、因災、因學致貧、返貧群體,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我先後聯繫愛心企業到白水河社區捐款捐物,助力脫貧攻堅。龍井村民組建檔立卡戶蔡成鮮戶,雖有民政兜底保障脫貧,但由於家中缺勞動力,家庭生活仍然十分困難,我聯繫了愛心企業黔南雲霧茶業公司資助其子女完成學業,每月資助生活費1200元,幫助其渡過難關;車地組吳明貴戶因戶主吳明貴突然患大病,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工作隊除給他家申請低保外,我又聯繫甕安銘洋礦業公司給其無償資助現金8000元。 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為了統一調度,凝聚人心,從到社區駐村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三年間,我走遍了白水河社區的山山水水,訪遍了所有農戶,道盡千言萬語,點綴千條萬線。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讓我感到親切,「一朝白水河情,終身白水河人」。
楊俊松(右二)與駐村隊員到群眾家走訪了解情況
往事歷歷在目,回望記憶猶新,每每想起全體隊員團結奮鬥,戰天鬥地,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而且大家都平安的時候,這是我最欣慰的時刻。
通訊員 楊俊松 杜興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