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曲靖市師宗縣城40公裡外的龍慶鄉杜吉村,縣供銷社駐該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新芬早早地起床洗漱,趕到貧困戶畢黑囡家仔細詢問老人的身體和生活情況。
「畢黑囡老人年事已高,家裡只有祖孫兩人,孫女又不在身邊,我們要重點關注。」她一邊給老人做著思想工作,一邊向大家解釋說。
「她對待老百姓就跟自己的親人一樣,在一些殘疾戶家中還幫他們換洗衣物,一名女書記來到我們農村能做到這樣簡直是太少了。」提起王新芬,杜吉村監督委員會主任龔威如是說。
摸村情找貧情
2018年3月,王新芬被組織選派到龍慶鄉杜吉村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剛駐村時,由於沒有基層工作經驗,面對紛繁複雜的群眾工作、情況表格、危房改造摸排等一序列工作,她「兩眼一抹黑」,內心充滿焦慮。為了儘快熟悉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她決定從入戶調查入手,「把脈問診」查民情。
「組織既然選派了我,我一定要擔負起責任,不幹則以,幹就一定要有所作為,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幫扶工作。」歷時1個多月,在村組幹部的協助下,她和隊員們採取「白+黑」的工作方式,逐村走訪建檔立卡戶,終於掌握了139戶建檔立卡戶的基本情況和7個村民小組的村情。
摸清底數後,工作思路也慢慢清晰了,給貧困戶解釋政策、填寫表格、傾聽記錄村民呼聲……王新芬立馬行動了起來。
精準識別真幫扶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在這139戶中,因病致貧者有之,因殘致貧者有之,因學致貧者有之,孤寡老人者有之,缺技術致貧者有之......
「為使村民早日擺脫貧困,走上脫貧致富路,必須分類施策,精準落實幫扶政策。」大麻塘的楊保忠一家4口人,他本人腿部殘疾,妻子智力一級殘疾,2個兒子至今未成家,今年2月,妻子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得知他家陷入困境,無錢辦理喪事,她及時與隊員商議,發揮隊員優勢,積極向縣民政爭取臨時救助3000元解燃眉之急。
「黨的政策好,幫我們建了房子,照顧我們,什麼時候都不忘黨的恩情。」楊保忠激動地說。得知今年楊保忠家栽了5000多顆烤菸,4畝工業大麻已經可以採收,還賣了8個小豬仔後,王新芬耐心地對他說到:「你是家裡的頂梁柱,你要教他們哥倆學點技術,黨的政策會越來越好,你們要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勞致富。」離開楊保忠家時,老人手杵拐杖一路相送。
「王隊長,我們家怎麼沒水了」「王隊長,我家的低保怎麼沒有?」「王同志,我和老伴都是殘疾人,經常住院,有沒有什麼政策照顧?」......平時,總會有群眾打電話來,家中的大事小情都找她出主意、想對策。
看著她和村民們相處融洽,我們很難相信剛見到王新芬時,她所說的當初做群眾工作,因為群眾不理解還被村民罵過的話。
王新芬笑著說到:「群眾工作複雜多變,我們要找準方法,換位思考,傾盡愛心,站在群眾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最終他們一定會理解支持的。」
抓組織強堡壘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層黨組織是推進精準脫貧、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戰鬥堡壘。
王新芬充分參與村級組織建設,配合村支部書記和班子,鞏固黨組織活動陣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級組織戰鬥力不斷增強。
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村黨總支各項工作制度,規範「三會一課」,推動「三務」公開,建立村「三委」幹部輪流值班制。各村黨員實行定崗當責,投身人居環境監督隊伍中,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得以發揮。依託黨建陣地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誠信、自強、感恩」主題群眾會和「三講三評」工作會議,大力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增強脫貧致富信心。
精準扶貧見成效
在駐村工作中,她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工作中既當好隊長又當好司機,生活上還兼當炊事員。不管有多苦多累,她都沒有洩氣,始終堅持帶頭轉變作風、幫辦實事,嚴格落實《駐村幫扶工作隊考核管理考核辦法》,做到吃住在村、手機APP籤到、嚴格管理隊員,落實請銷假、工作例會等制度,2018年累計在崗時間237天。切實做到了讓群眾監督、讓群眾評判、讓群眾滿意,也確保了各項扶貧措施的有效落實。
2018年,全村實施危房改造105戶,實施精準產業發展91戶,外出務工70餘人。高中至大學實施教育幫扶11人。享受低保補助87戶309人。硬化村組道路約20000平方米,庭院硬化約4000平方米。新建村衛生室1個,活動室1個。全村落實保潔員24人,各村小組保潔員實行包片責任制,人居環境得到提升,村裡變得乾淨整潔了。
她積極整合各方力量,積極協調掛包單位為為杜吉村投入人居環境工作經費、辦公經費、購買貧困戶基本必備生活用品等累計投入資金21.38萬元。協調上級部門資金15萬元為箐門村小組新建文化體育活動場一塊。
在這段艱辛卻是彌足珍貴的道路上,有汗水也有淚水,有喜悅也有愧疚和自責。喜悅的是,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她得到了歷練和成長,杜吉村也順利通過了脫貧攻堅各項檢查。愧疚的是80歲的老母親因肺部感染在羅平縣醫院住院15天,作為唯一女兒的她一天都未陪護過。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在的杜吉村已先後兩次扛上了「脫貧攻堅、人居環境、基層黨建」三面紅旗,村民們正一步一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裡,已經成為了她的第二故鄉!(蔣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