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刺繡,我從小就會,家裡的東西都是我繡出來的。」42歲的薩裡曼·伊力亞斯坐在刺繡合作社裡,手上不停的擺弄著自己的刺繡作品。
刺繡合作社的全稱叫黑孜葦絲路吉道手工藝品產銷合作社,當初是想讓更多的婦女就近就地就業,新疆能源集團公司「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隊便積極推動,於2014年11月由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黑孜葦鄉也克鐵熱克村18名婦女組成的農業合作社。法人代表、董事長由村婦女主任帕麗丹·吐爾幹拜克擔任。合作社成立至今,主要生產婦女手工刺繡的頭巾、枕頭、被面、白氈帽、掛毯、坐墊等。
「2016年之前,我們縣城裡的中吉一條街上,那裡有很多和我們一樣的刺繡店。但是我們沒有什麼錢,只能租了一個特別小的店面。」帕麗丹·吐爾幹拜克說道:「這批工作隊給我們爭取到了15萬元的資金,買了一臺大型電腦刺繡機,還添了鎖邊機和縫紉機,那個店面根本放不下。我們也向工作隊說明了困難,後來工作隊聯繫村委會,就把我們協調到村委會旁邊這個房子裡。」
據了解,在機器全負荷運轉的情況下,平均每月可完成委託加工產品3000件,實現收入1.14萬元。合作社徹底實現了從手工向機器化批量生產的轉變。
「由於這些婦女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刺繡,而且民族刺繡樣式單一,經過我們廣泛走訪,深入分析,決定辦培訓班。」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喬雪蓮說,「通過五次往返阿圖什,我們找到了庫圖魯克商貿有限公司,通過他們委託加工,這樣我們的合作社就不擔心沒有訂單。同時,他們也要負責相關技能的培訓。我們這邊積極調動,最後確定了12名婦女去參加培訓。」
米力古力·居馬巴依就是其中之一。42歲的她以前一直是家庭主婦,不是在家帶孩子,就是出去幫丈夫放羊。「我這次出去,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如何用電腦繡花。最重要的是我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我也可以賺錢。現在我家已經脫貧了,我很高興。」
薩裡曼·伊力亞斯也參加了這次的培訓,讓她最高興的是丈夫態度的轉變。「以前家裡人都不怎麼支持,覺得我就是浪費時間,也沒人相信我的手藝。現在不一樣啊,丈夫看到我也能賺錢還吃了一驚,他現在特別支持我。」
據了解,目前刺繡合作社的委託加工業務已全面展開,一臺設備可解決4名婦女就業,在刺繡合作社工作的婦女人均月收入最少可達1500元。
為了感謝駐村工作隊的努力,帕麗丹·吐爾幹拜克和合作社裡的姐妹們商量了一下,決定把自己繡出來的掛毯送給工作隊。「每人都有一個,這些也不貴,用不了我們太多的時間。但能表達出我們對工作隊最真誠的感謝。」(馬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