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柏油公路在山間盤繞,沿路蔬菜大棚裡時令果蔬長勢喜人……初秋時節的小寨關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誰曾想,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小村莊,在2015年以前還是路不暢、電壓低、水不通的省級一類貧困村。
工作隊深入交流,多方合力,擴大銷路,帶動貧困戶增收。(劉高才攝)
巨變,源於南方電網貴州公司的傾情幫扶。
2015年以來,貴州電網公司響應貴州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抽調精幹人員組成對口扶貧工作隊進駐紫雲縣,一場脫貧攻堅戰從這裡打響。從此,7人組成的工作隊開始了在麻山地區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開始刨「窮根」的日子。
他們以戰狼般的鋼鐵意志,時刻以「紫雲不脫貧,絕對不收兵」的錚錚誓言,始終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抓規劃 優布局
地處麻山腹地極貧地區的紫雲縣,是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也是貴州省50個重點貧困縣和10個取消GDP考核試點縣之一,全縣共有52個一類貧困村,22個二類村、18個三類村,是貴州省內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代表。
如何將電力扶貧、結對幫扶、駐村幫扶、公益幫扶「四項行動」精準落地?根據實地調研,結合公司實際,工作隊提出必須走「點面結合、科學布局」的道路——致力打造示範點,以示範點帶動面,迅速向全縣鋪開。
按照貴州電網公司結對幫扶紫雲框架協議,工作隊編制板當鎮、小寨關村、新塘村、洛麥村「一鎮三村」「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發展規劃,小寨關村首個成為幫扶的試點。
粟林是貴州電網公司結對幫扶紫雲工作組組長,同時掛職紫雲自治縣扶貧辦副主任。在派駐紫雲之前,粟林擔任安順供電局黨建部主任,有著相對豐富的扶貧工作經驗,正因如此,重任也落到了粟林身上,在做好扶貧辦相關工作的同時,其他三個村駐村幹部的工作情況,工作協調任務也成為粟林的工作重點。
為了解實際情況,粟林用一個月時間深入紫雲縣七個鄉鎮,將各鄉鎮的用電情況摸排了個遍。「身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自幼在農村長大,如今恰能為麻山腹地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力所能及助其脫貧摘帽、同步小康,更是農家孩子質樸情感的歸宿。」他認為。
「小寨關是我們攻克的第一個貧困點,也是幫扶紫雲的示範村創建點,我們將以小寨關為示範引領,推動『一鎮三村』脫貧攻堅加速邁進,將小寨關的模式在紫雲全面推廣。」工作隊充滿信心。
2016年貴州電網公司直接投入「一鎮三村」的資金達286萬元,並向上級部門及社會各界協調引進資金1166萬元,用於小寨關村、新塘村、洛麥村的產業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工作隊精準施策和潛心幫扶下,目前小寨關村的貧困人口從1185人減少到502人。伴隨肉牛養殖、池塘養魚、蔬菜大棚、生態黑豬養殖等項目的投產,可帶動小寨關村178戶502人實現精準脫貧。
駐村書記深入農戶解決實際問題。(劉高才 攝)
沉下心 當書記
在板當鎮的小寨關、新塘、洛麥三個村,還有6個人也在忙碌著,他們就是駐村幹部李敬、崔亞華、王源、羅興國嚴召波和尹忠望。為了各自「責任地」的發展計劃,他們每天紮根村裡,分析貧困原因、尋找致富門路。
2016年4月初,李敬從安順供電局來到小寨關村擔任「第一書記」,自接到選派通知後,他脫掉西裝、皮鞋,換上運動鞋、解放鞋、雨鞋,帶上小本本,走村串巷,調查研究,訪貧問苦,一心一意紮根小寨關。
駐村不到一年,李敬跑壞了無數雙鞋子,雙腳磨出了血泡,長出了厚繭子,整個人黑了、也瘦了。儘管如此,「工作狂」李敬為鄉親父老謀發展的激情卻愈發燃燒起來。事實上,駐村幹部所要克服的困難還有很多。
生活條件不便就是一大問題。為了更好有效地工作,李敬、崔亞華通常都住在小寨關村村委會破舊簡陋的辦公室,由於潮氣很重,不管酷暑還是嚴寒,電熱毯都需要打開乾燥。半夜被屋頂漏雨吵醒也是時常的。
好在隊員們的辛苦付出最終都有了回報。通過堅持不懈的工作,駐村工作隊和群眾的距離拉近了,感情更好了。
「在脫貧攻堅上,唯有摸清村情民情,因地制宜謀出路,方能精準施策、精準脫貧。」李敬坦言。
為幫到點上、扶在根上,粟林、李敬、崔亞華結合小寨關村的實際情況,積極推行「雙心」服務模式——為貧困戶製作「連心卡」,全面、仔細精準識別致貧原因,與農戶深度溝通,向貧困戶發放「貼心盒」,主動為群眾辦理符合條件可享受的惠民政策,為脫貧攻堅精準管理和按期「摘帽」打牢基礎。
「村裡的工作沒什麼可圈可點的大事,都是些紅芝麻綠豆子的事兒,永遠忙不完。我們只有給村民供好思想上的『電』,才能照亮大家脫貧的路。」李敬認為。
在板當鎮新塘村,駐村幹部羅興國任職四個月後,不僅解決了村裡所有用電問題,還深入村裡的每一家、每一戶進行了仔細摸排,詳細的掌握了村裡的貧困原因及貧困狀況。如今,從翁槓組到扯角塘組的2.9公裡4米寬通組公路已經動工,13個未通硬化公路的組通路計劃也已經有了著落。
「只有投入真感情,摸清全村『家底』,有針對性採取脫困舉措,扶貧工作才能取得實效。」紫雲供電局派駐板當鎮洛麥村的駐村幹部尹忠望感受頗深。駐村以來,完成全村156戶、623名貧困人口的入戶調查和精準識別工作,還多方「化緣」、積極籌措175萬元,修通進村公路890米,並對拉耐衝組、水井邊組、蛇寨組通組道路進行水泥硬化。
貴州電網對口扶貧紫雲工作隊合影。(劉高才 攝)
巧施策 拔窮根
日前,板當鎮新塘村翁槓組到扯角塘組的2.9公裡4米寬通組公路修建結束,看著蜿蜒而上的公路,村民們熱淚盈眶:公路終於通到家門口了,解決了我們出行的大難題,以後發展產業、賣產品再也不用費勁了。
不止是扯角塘組,現在,新塘村13個未通硬化公路的組通路計劃也已經有了著落,讓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交通只是工作隊幫扶板當鎮破解的基礎設施難題之一。地處深山中的貧困村寨,水、電、路等成為發展的「攔路虎」。貴州電網公司發揮行業優勢,重點加大對紫雲縣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的資金投入,完成總投資2096萬元,從根本上提升了電力普遍服務能力,為紫雲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堅強電力保障。
「十三五」期間,貴州電網公司計劃投入2.037億元並提前在2018年全部完成紫雲電網的升級改造,改造後的電網基本能滿足村民生活用電不愁、農村動力全覆蓋的目標,電能質量基本得到保障。
對農村電網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安順供電局依託貴州電網公司,整合貴州電網系統及安順供電局資源,在紫雲縣投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了貴州紫冠源電力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加大對紫雲扶貧產業項目投融資力度,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為紫雲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築巢引鳳。
同時,盤活紫雲自治縣貓營工業園區現有資源,投資建設紫雲黔冠電力設備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已獲得7000根電桿的生產訂單,預計今年的產值超1000萬元,能帶動園區50人就業。計劃引進2-3家電力設備製造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可為100名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
搭平臺 強攻堅
紫雲紅心薯因含有膳食纖維、胡蘿蔔素、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被公認為抗癌食品。儘管在貴州省內有所名氣,卻一直處於「養在深閨無人知」的境地。
為使紫雲的農土特產品走出大山,讓更多農民帶來收益,駐點紫雲沒多久,粟林一邊奔走呼籲,一邊撰寫可行性報告。很快,安順供電局整合自身資源優勢,縱深推進「網際網路+扶貧」工作,投資500萬元註冊成立紫雲自治縣麻山綠色生態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應用「黔電菜園」手機APP信息平臺,採用平臺公司+鄉鎮、合作社+貧困戶「1+2+1」模式,農戶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入股公司,農戶年底參與分紅,深度整合全縣各鄉鎮農特產品,開展線上線下銷售,促進「紫貨出山」。
得益於工作隊的牽線搭橋和廣泛宣傳,通過「黔電菜園」平臺,在電網系統內外銷售了紫雲紅芯紅薯10萬多斤,總金額60多萬元,惠及43戶農戶。目前紫雲紅薯已銷往北京、上海等15個省市,產品越來越熱銷,帶動了更多的農民致富。2017年,通過「黔電菜園」平臺銷售的農特產品預計銷售額可超過300萬元,能帶動100餘戶貧困戶穩步增收。
不僅如此,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順供電局還計劃投資500萬元,建設一個佔地10畝,集物流、冷藏、加工、生產、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農特產品聚集中心,通過訂單式扶貧模式,加大整合紫雲農特產品力度,促進紫雲農特產品上規模、上檔次,增強「紫貨出山」的競爭力。
對口幫扶在繼續,精準扶貧在深入。如今,在工作隊的忘我工作和精誠協作下,目標、途徑愈發清晰,貴州電網公司、安順供電局與紫雲縣委縣政府緊密攜手、共同發力,讓扶貧工作落地開花,引領紫雲鄉鄉鎮鎮、村村寨寨向同步小康目標疾速邁進。(貴州電網 王春山、唐紅、劉高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