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變化真大|赫章縣朱明鎮海田村村民皮尋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皮尋,我家住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朱明鎮海田村麻布塊組。  這些年,我發現我的家鄉變化真的很大。以前我們生病買藥吃,都要去鎮上才能買到,現在在我家門口就可以買到藥了,因為我們村的衛生室就修建在了我家門口,這讓我們以後看病買藥少跑一點路。  當然了,我家的變化也很大。我爸爸媽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一年到頭就在地裡忙活。可是,後來爸爸媽媽去世了,我們三姐妹相依為命,成了孤兒的我們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以前,我們一家人住的房子是破爛的土牆瓦房,下雨的時候會漏雨,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冬天晚上睡覺會很冷。那時候有個小夢想,什麼時候能修一棟平房,讓家人搬進新房。

沒想到我的夢想很快就變成現實,鎮政府的幹部們找人來幫我家把舊房子拆了,為我們重新修了一座新的房子。現在我們住上了新的房子,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

搬進新房後,我家屋裡只有一些簡單的家具,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政府裡面為我家購買了床、被子、碗櫃等家具。搬來的那天,村委會的叔叔伯伯們給我們把床、碗櫃安裝好,我們非常感謝他們。  「小尋,看你們搬進新家我們替你們高興,以後要努力過上更好的日子才好。」鄰居友善地對我說。  在了解到我家特殊的情況後,鎮政府、村委會都對我家特別關心照顧,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每個月給我們姐弟三人,每人1050的生活補助,讀書時,學校裡面也會給我們一些生活補助。  現在,雖然我爸爸媽媽已經不在人世,但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家在2020年實現了脫貧摘帽。我代表我家弟弟妹妹感謝政府,感謝各位叔叔伯伯們對我們的關心照顧,我今後會帶著弟弟妹妹好好讀書,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貧啦丨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村民黃阿幹
    我叫黃阿幹,今年52歲,是冊亨縣秧壩鎮宜哨村人,家中4口人。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小學二年級,妻子四級肢體殘疾,父親年邁體弱多病,小孩在秧壩中心小學上學。2014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我叫郭英舉,今年56歲,是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人。在當地,人們都說,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於我不僅培育出了一堆大學生,還培育出了一大片仿野生天麻。大家這樣說的時候,心裡還真有點美滋滋的,但其實人們不知道,這一切看似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許多心酸。
  • 「我的脫貧故事」看著我家的變化,我喜在眼裡暖在心裡丨黃平縣一碗...
    我叫張明付,是黃平縣一碗水鄉長龍灣村村民,村民們都稱呼我「張老伯」,家裡有七口人,隨著我們兩老口的年紀越來越大,做不了農活,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較為困難,政府了解到我家的實際情況後,不僅給我家兩個子女推薦就業,讓他們有穩定崗位,現在他們一個已外出打工多年,一個在家做點農活照顧老人,農忙空閒時打點零工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家打了個翻身仗|黔西縣花溪鄉沙壩村...
    2019年3月27日龍生勇(左)和駐村幹部在交流蜜蜂養殖技術2016年以前,我家還是貧困戶,那時候各方麵條件都很落後,種莊稼主要靠人工背挑,就怕天幹水澇,玉米和小麥都要減產。吃飯是不愁的,就是兩個兒子接著讀高中和大學,開銷很大,一年就要花3萬元以上,要欠一萬元以上的帳。為了供兒子讀書,我和妻子起早貪黑的幹,雖然很勤快,但還是在苦日子裡「熬來熬去」,掙彎了腰。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2019年把我戶列入擬脫貧對象,當時我不肯脫貧。幫扶幹部龍顧文入我龍家良戶核實脫貧標準「不是我把你家搞成脫貧的,是你家確實達到脫貧條件了,通過小組提名評議你家符合2019年脫貧條件,才把你家列入擬脫貧戶的」當時龍隊長給我解釋道。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王興付:只要有...
    我叫王興付,是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一家4口人。以前,我們夫妻倆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辛苦苦攢的一萬多元錢,既要供女兒讀書,又要給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治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苦。2014年,通過村評議、鄉審核,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
  • 知乎故事 | 我有一個「最弱超能力」
    校霸問:「黎濤,為什麼你從來不拿正眼看我?你是不是看不起我?」黎濤不想惹事,只好偏過臉搖頭:「我不敢。」  「小子,你看著我,給我道歉!不然我們的拳頭不長眼睛。」校霸憤怒了。從派出所出來,女人說:「謝謝你,我叫梁彩,你真勇敢,可以留個聯繫方式嗎。」他們加了微信,發現他們有許多共同語言,三觀也很相似,越來越達到捅破戀情窗戶紙的程度了。只是越這樣,黎濤就越擔心萬一在一起以後,她會和前女友一樣。
  • 【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2020-11-3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一年7個億!貴州赫章中藥材產業鼓起了老百姓的...
    據了解,這家企業產品主要銷往像國內的一些大型藥企,海外主要賣向日本,一年半夏加工的量在2000噸左右,產值大近3000萬元。數千萬產值的背後,是一條集中藥材生產、加工和創新研發的完備產業鏈。記者了解到,一顆半夏採收後,還要經過十來道工序的深加工,才能算得上一味中藥。這家企業的加工端直接帶動了一百多名城鎮居民穩定就業。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工作了!|天柱縣竹林鎮棉花村村民劉秀蓮
    我叫劉秀蓮,今年62歲,家在竹林鎮棉花村。丈夫患有嚴重的帕金森症候群、二級重殘,所需醫療費用高昂,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沒有什麼文化,身體也有不少小毛病,每年兩口子都得花費不少醫療費,小兒子在外面掙錢不固定,每次電話也是報喜不報憂,因為丈夫哪裡都去不了,我每天都得照顧他起居吃飯。  我能做的也只是養些雞鴨,種些蔬菜保證日常不愁吃,家庭的收入也只能靠國家的低保、養老金、殘保金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食用菌 託起致富夢丨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村民...
    我叫王豐傑,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岜秧組的村民,2007年,我選擇一個人外出務工掙錢補貼家用,2009年乾脆把孩子留在家給她外婆帶,妻子和我一起到廣東,那時候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掙錢不容易,8年來沒攢得多少,老人年紀也大了。
  • 「我的脫貧故事」老房有喜|修文縣六桶鎮寶寨村村民廖志炳
    我叫廖志炳,曾經是貴陽市修文縣六桶鎮寶寨村硝廠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們家人口眾多,家中有老有小、有病有弱,一家人擠在一棟年久失修的老石牆房子裡面。當他們來到我家看到我們的住房情況後,幫我們爭取了3000元危房改造的政策補助用於維修舊房。   2018年,隨著我媳婦的到來、孩子的出生,最小的一個弟弟結婚成家,房子的事情再次讓我的家庭變得窘迫起來。鎮村建所的同志們來到我家後,看到了我們的現狀,決定繼續幫我們爭取資金。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七一村是一個美麗的布依村寨,坐落在貴百高速公路旁,距羅甸縣城8公裡,下轄12個村民組348戶1558人,村內交通阡陌,小樓林立,嶄新的村容村貌使得它成為高速沿線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裡和全縣其他村一樣,發生新變化的不僅僅是村容村貌,村裡人在脫貧的歷程中也發生了喜人的蛻變。而我,自然也不例外。我今年49歲了,生活中有諸多不幸。
  • 「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 感恩奮進丨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
    我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殘疾人,家住安順市西秀區華西辦黑石頭村。我出生於1991年10月28日,今年已經29歲。2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導致我下肢癱瘓。  當年由於家境貧寒,確實無力支撐高額的醫療費用,我不得不放棄治療。對我來說,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我是在苟延殘喘地活著。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我把苦日子熬出頭!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
    我叫王大忠,今年50歲,是匯川區毛石鎮大梨村坎上組的村民。今天和往常一樣,我和妻子起了個大早,先把牛趕上山吃草,又給圈裡的豬和羊準備熟食,很累,但很充實。特別是看著膘肥體壯的豬牛羊,心裡踏實感十足。「我們趕緊把飯吃了,再把羊兒趕出去吃草。」時間來到中午,忙活了一早上,我和妻子商量早點吃飯,休息下再把羊趕上山吃草。「行,那先吃飯。」說完,妻子一頭扎進廚房。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