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10:48: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魏 博
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中國政府正在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方略,決心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長期以來,民間組織在推動公眾參與社會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民間組織如何動員更多的人關注扶貧,精準發力?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
脫貧攻堅的民間力量
記者: 民間組織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參與扶貧工作有哪些特點?
劉文奎: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6年20國集團民間社會(C20)會議的賀信中指出,民間社會組織是各國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動員和組織民間力量參與扶貧是中國扶貧的重要內容,包括定點扶貧、東西協作扶貧以及國內、國際民間組織和公眾參與的扶貧行動。據統計,在《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期間,民間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直接動員的各類扶貧資金和物資折款500多億元人民幣,佔扶貧資金的28%,扶貧貢獻率在30%-35%之間。進入21世紀,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民間組織在促進貧困地區教育公平、改善貧困地區衛生健康條件、提供及時人道救援和促進農村貧困社區發展等方面不斷創新模式,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30年的扶貧經驗使我們意識到:社會組織在消除貧困方面大有可為:第一,民間組織參與扶貧可以彌補政府扶貧的不足。民間組織不但可以募集社會資源惠及更多貧困人口,還能引進先進的項目管理、監測和評估經驗,使扶貧工作更有成效。第二,社會組織可以創造形式多樣的扶貧機制。如多方聯動的籌資機制,參與式決策和使用機制,關注受益主體的能力提升機制。第三,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扶貧行動,有利於各國的減貧經驗交流與合作,共同研究全球範圍的貧困問題。
劉文奎
記者:如今,中國扶貧系統以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核心,公益組織如何精準發力?
劉文奎:精準扶貧有這樣兩層含義:第一,扶貧工作對象要瞄準貧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貧困縣、貧困村等這些貧困地區,瞄準的是否是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第二,扶貧工作注重效果。在瞄準扶貧對象之後,所開展的項目是否針對他們面臨的貧困問題,然後對症下藥,比如增加收入、提高農民自身的能力等,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狀況,效果是衡量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
公益組織要做到精準扶貧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第一,要調動資源,發揮優勢,動員自己的合作夥伴、相關合作方關注貧困地區;第二,項目設計要瞄準貧困戶,注重扶貧效果,操作執行要關注到問題區域;第三,方法研究和創新都要注重效果,通過我們的工作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生活狀態,提高他們的能力。做到這三點,公益組織就可以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了。
創新扶貧形式倡導人人公益
記者:如何調動具有相當數量的人群有效、高效地投身到慈善事業?
劉文奎:公益組織在動員社會公眾參與的機制上,要根據社會公眾的需求,通過持續創新來呼籲更多的公眾參與,推動新的扶貧項目。社會組織的原有機制不能動員足夠的社會力量,為此應通過創新制定新的機制、新的辦法、新的渠道,從而搭建好社會組織的參與平臺,發揮好渠道作用。
近年來,民間組織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動全民公益,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事業當中來,而「倡導型公益」正是一種思路。所謂倡導型,不是向貧困人群直接送款送物,而是致力於公益理念的普及、公益活動的親身體驗,例如,曾經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扶貧基金會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倡導人人公益,呼籲更多的人參與扶貧。一方面,結合新的技術進步,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開通網絡募捐、微信捐款以及與支付寶合作搭建人人可公益平臺;另一方面,結合一些有效的新方法,例如善行者公益徒步、「飢餓24小時」等活動,借鑑國際上流行的慈善模式,創造新的扶貧形式,引起大眾的共鳴。
記者:您提到的冰桶挑戰、飢餓24小時等公益形式會不會引發「流於形式」「作秀」的質疑?
劉文奎:通過體驗,能讓沉重的話題輕鬆,能把遙遠的話題拉近。當前中國有大量登記在冊的志願者及志願者組織。此外,在以往倡導型公益項目的實踐中,也能看到公眾對慈善事業越來越高的關注度,顯示出社會在慈善領域的巨大潛力。但是,在傳統的觀念裡,「慈善」「公益」是與老百姓略顯遙遠的字眼,似乎只有名人才有「做慈善」的資格和能力。但現在,「倡導型公益」的出現讓「慈善」也成為普通人舉手之勞的一件事。
「網際網路+」時代公益扶貧謀變
記者:隨著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正在改變一切,這將為公益扶貧帶來哪些機遇?
劉文奎: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際網路+扶貧」,為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能夠將貧困地區帶入經濟發展快車道。貧困地區農民面臨最大的難題是農產品生產加工之後,由於路途遙遠,運輸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場經驗,產品難以被認可,導致產品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如今,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電商扶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扶貧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扶貧基金會在電商扶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2016年3月,一枚有故事的果子,為震後重生的雅安果農帶來了一份有尊嚴的收入。經過電商推廣,短短3小時之內,10萬斤雅安黃果柑全部售罄。這款特別的黃果柑,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公社電商扶貧項目的第一款產品。黃果柑的迅速售空,是公益組織探索電商扶貧新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
記者:目前一些電商扶貧平臺流於形式,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劉文奎:電子商務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在網上開闢一個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銷售渠道。這幾年政府和有責任感的企業在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方面投入較多,為農產品電商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是目前農民和網際網路之間仍存在一條鴻溝。這條鴻溝是由三大瓶頸構成的:一是農戶分散生產方式形成的規模瓶頸;二是缺乏有效制約導致的質量瓶頸;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農產品信任瓶頸。這三大瓶頸不解決,農民很難通過網際網路電商受益。現在我們通過善品公社幫他們解決這三大瓶頸,可以讓電商扶貧落到實處。
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淘寶村」,授課老師為學員演示網銷產品製作
記者:您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扶貧基金會解決三大瓶頸的運作模式嗎?
劉文奎:第一個規模瓶頸,也是生產效率瓶頸。
農民單家獨戶的生產,很難滿足電子商務需要的規模,而且在傳統生產方式中,他既是生產者,又是技術員,還得是銷售員,沒有專業分工,可想而知效率是很低的。
所以我們在村裡組建合作社,每個合作社再分成幾個生產小組,抱團生產,解決生產規模和效率問題。
第二個質量瓶頸,也是農產品走入電商的比較大的瓶頸。
傳統的市場定價機制下,從批發到零售,層層轉手加價,往往把給農民的收購價壓得很低,農民只能得到最少的收入。在這樣的機制下,農民增加收入只能想盡辦法降低成本並提高產量,於是各種農藥化肥就都用上了,比如農藥、除草劑的使用是為了降低人工成本;化肥、膨大劑等是為了增加產量。低價低質量,低質量更低價,這就使得食品安全問題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
農民未獲得合理的收入就不可能生產高質量的東西,消費者的權益也無法保障。為打破農產品質量瓶頸,我們制定出統一的質量標準並嚴格監控,建立倒查追溯機制,每個農戶的果筐都標記生產者名字。我們跟英國的一個國際檢測機構合作,全部156項技術指標必須達標,一旦發現某個生產組有一戶超標,整個生產組剔除出我們的體系,一個合作社有3個組出問題,整個合作社剔除,這樣就建立了利益捆綁機制。任何一家農戶,如果他違規生產,他就是在侵犯全村人的利益,因為農村是熟人社會,沒有人會願意冒這個風險,這樣產品的質量就得到了保證。
第三個就是信任瓶頸。
即便農戶生產出了好東西,消費者也沒有辦法區分,好東西也難以獲得合理的價格。但是通過我們的品控,扶貧基金會是有信心為產品背書的。因此,符合我們品質標準的農產品就可以善品公社品牌統一銷售,獲得市場的認可。
記者:如果讓您總結幾條電商扶貧的經驗,您最想說哪幾條?
劉文奎:電子商務的發展降低了傳統農產品生產流通各個環節很多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之後產生的利潤或者價值只有讓農民更多地分享,這個市場機制才是可持續的,才是健康的。電商扶貧最根本的目的,是讓農民真正受益。首先要通過某種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提高效率;第二步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組織方式,讓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讓他們靠生產好東西能賺到錢,生產的東西越好,賺的錢越多,產品質量自然就提高了,而農民提供了有質量的東西,消費者自然願意購買,他就會獲得合理的收入。
魏博 中國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