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到今年11月23日為止,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這意味著貧困人口從整體上已經告別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重要基礎。
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激蕩人心。在這場偉大的戰役中,企業功不可沒。作為社會中效率最高的資源組織和利用模式之一,企業極具創新性,有能力高效解決貧困地區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連結問題。相較於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企業有著更敏銳的市場思維、強大的渠道和建設能力,以及賞罰分明的執行能力。
在多年的扶貧戰場上,他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出資金、出智力、出技術、出人才,實現扶貧先扶志,助力產業扶貧在江南海北開花結果。無數企業投身其中,用多種多樣創造性的扶貧方式,見證了山河映照下的大地壯美,唯有共同富裕方能體會。
2020年,又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過去一年,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企業社會責任在傳統扶貧計劃之外,又萌生了新的維度。
急難有情,情有餘兮。與家國同呼吸、共命運,雖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但使命相同、責任相同。有的堅守崗位,保安全、促生產,有的千方百計捐錢捐物捐技術、提供力所能及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在抗疫戰場上,還是在扶貧戰場上,廣大企業有擔當、有奉獻,可圈可點、可歌可泣。
戰疫責任,見證了千千萬萬的平凡英雄,在萬眾一心之中,充滿奉獻和奮鬥精神。扶貧責任,則見證了企業主體,在脫貧攻堅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了一次次 「從0到1」的偉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的企業家座談會上也指出:「任何企業存在於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小康社會最本質的特徵。在特殊時期的企業社會責任,由戰疫責任和扶貧責任共同疊加而成,清晰地凝聚為新時代的小康責任。小康責任,是深嵌於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國人身上的歷史責任。
扶貧是場持久戰。脫貧攻堅戰打得漂亮不漂亮、徹底不徹底,能不能有效遏制返貧,關鍵還是看產業扶貧能否鏗鏘有力風生水起,能不能讓發展成為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貧困地區的廣闊天地,企業終將大有可為。在每一次生動的實踐中,足以洞見企業社會責任之具體之深遠。有人說,在窮山僻壤的褶皺裡,曾唯有貧困與苦難對望。如今,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利益回饋,善莫大焉。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