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2020-11-29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這個時代和過去不一樣了。

上學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學錄取名額有限,家長又希望孩子上好大學,所以大家沒日沒夜地備考,上補習班,越焦慮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大家越焦慮。

房子越來越貴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總是要問問你買房了沒,結果在中國非得買房的人太多,把房價推到了離譜的程度,房價越漲人越瘋狂,人越瘋狂房價越漲。

工作也越來越忙碌,996隨處可見,每天早出晚歸,天天都很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結果黃金年齡一過,如果沒有上升到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絕大部分人會迅速進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忙越努力掉得越深。

這就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中,在社會的某個圈層裡周而復始地循環,人生的躍遷可望不可及。

1

內捲化:

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

這種把自己鎖死在低水平狀態裡循環往復的狀態,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叫做「內捲化」。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

那什麼是「內捲化」呢?

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

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隨著勞動力的增加,人們對土地的耕種變得更加細緻。在他眼裡,人們犁耙收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態農業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簡單說,就是蛋糕依然那麼大,吃蛋糕的人數增多,儘管換著花樣分蛋糕,但吃到蛋糕的難度還是增加了。

中學時代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在村裡碰到一個放羊的小孩,小孩說他的生活就是放羊,生孩子,孩子長大後繼續放羊。

這就是內捲化的一個例子,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低層次的生活裡,不斷自我重複,這就像推磨的驢子,因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著磨。它感覺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斷進步不斷成長,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轉。

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內捲化忙碌」。

有的人是真的很忙,在忙著做事的同時能力也不斷提升,而有的人則是瞎忙,只是簡單重複同樣的事情,忙了半天也沒有弄出什麼名堂,後面那種忙,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內捲化忙碌」。

你在工作中也肯定會有這種內捲化忙碌的狀態,天天周旋於各種會議,報表,為了趕上進度,加班加點,今天在趕昨天的活,一個人幹起多個人的事兒,結果忙到沒有時間學習,忙到沒時間去改進方法,提高效率。

這樣連續幾天的加班之後,你又開始陷入一種需要休息調整的狀態,這時候你會開始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把事情往後拖,結果當別人來催你的時候,你又開始進入下一個加班周期,奔波忙碌。

可是,你從來也沒有意識到,這種周而復始的繁忙狀態只會讓你陷入一種高效率的假象中,你的工作並沒有因此變得出色,反而因為緊張忙碌而漏洞百出,無論你的能力還是工作狀態,都鎖死在這樣無效重複的循環裡。

最終,我們陷入了那個「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重複中消耗自己。

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

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階層開始固化,內捲成了一件越來越普遍的事情,就像捲心菜,始終在原地卷自己,既不會再長高了,也不會再變大了,從此停滯不前。

所以,這個時代的「內捲化」越來越顯著:

社會越來越固化,流動性喪失;

經濟越來越蕭條,競爭加劇;

工作越來越焦慮,越忙越窮;

生活越來越無趣,得過且過;

……

就像「熵增」這種人事物的必然趨勢一樣,「內捲化」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出現的。

在整個社會還沒有出現新的變化之前,面對這個「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跳脫出簡單自我重複的圈層,實現人生的躍遷呢?

2

對抗「內卷」:

在持續行動中反思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內捲化」,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當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如此,你才能開啟自我成長自我進化,避免被捲入無效的低水平重複中。

最近和朋友吃飯,了解到他已經跳槽到一家新公司,在原來公司鬱郁不得志的狀態一去不返,整個人樂觀積極了起來。

在聊天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他的思維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細問下來,才知道他這一年一直在閱讀,發現了自己過去很多錯誤的認知,所以一直在思考在改變。

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實踐,去行動。

工作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想到了卻做不到,當他們看到有人做到了他們沒有做到的事情,他們往往會酸溜溜地說:「我早就想過這麼做了」,可是,這種沒做到卻又以為自己能做到的自欺欺人的心態,往往就會造成認知的停滯,讓我們停留在舒適區裡一再重複錯誤的習慣。

如果你處於一片黑暗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天已經黑了,這時候你想要走出去,你該怎麼辦呢?

有的人可能希望找到這個森林的地形圖,然後參照手裡的地圖來走出森林,這樣可能嗎?存在著這樣的一幅讓你全面了解森林布局,讓你能夠避開毒蛇猛獸的地圖嗎?

其實,真實的處境就是,你手裡並沒有這樣一幅地圖,也沒人會給你送上這樣一幅地圖。

這就像很多人期望別人能夠給自己一幅生活中的認知地圖一樣,希望只需要按照地圖的指示就可以一步一步收穫幸福的生活,可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一個認知地圖,也不會有任何人能夠提供給你這樣一幅認知地圖。

要走出黑暗森林,你就必須去試錯,打開自己的手電筒,觀察周圍的環境,然後試著找到一個行動的突破點。比如,這時候你聽到了水聲,那就可以順著水流的聲音往前走,碰到了岔道口,你就需要觀察天上的星空試著辨別正確的方向,這樣你才能夠一步一步走出黑暗森林。

換句話說,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動,去試錯,然後通過這個過程中的思考,來對行動的方向和節奏進行調整。

就像你要學遊泳,不是先去找一本遊泳的書,把所有遊泳的知識學習好之後再去下水,如果這樣那你永遠都學不會遊泳。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先去行動,先下水去試著感知水的屬性,然後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動作哪裡做對了,哪裡做錯了,進而去調整遊泳的動作,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學會遊泳。

所以,認知升級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動中的反思。

之所以行動中的反思可以對抗「內卷」,是因為在內捲化的時代,我們會傾向於在舒適區裡畫地為牢,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卻並沒有什麼用。

而行動中反思,不僅要求我們通過行動來獲取認知,並且要在行動中去反思自己獲得的認知,去偽存真,改良我們的行動,然後真正地讓我們的認知升級。

只有你獲得了人與人之間認知上的差異,你才有可能避免捲入一場毫無意義的人為競爭,進而在生活中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3

打破「內卷」:

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

很多人的內卷,來自於從眾,完全沒有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裡的輕重緩急。

就像別人加班了,你也一頭扎進去加班,別人家小孩練琴了,你也要給自己家小孩報班,結果就進入了內捲化的陷阱。

想要真正突破「內卷」,關鍵之一就是拓展出新的人生視角,發掘出一個全新的人生格局。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就像你把手放在燈光下,牆上會出現你手掌的影子,而你只有改變你手掌的姿勢,才能真正改變影子的形狀。

也就是說,想要改變二維平面的影像,就得要上升一個層次,到達三維去做改變(改變手掌姿勢)。

這其實就是一個升維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改變自身看問題的視角。

想要跳脫出「內捲化忙碌」的怪圈,你可以採用思維邏輯層次模型來提升自己思維的層次,從而快速破局。

這個思維邏輯層次,其從上到下依次是:

1. 價值觀層面

價值觀,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套信念拼圖,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看待周圍事物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我們在這個思維層次上的思考往往是:

為什麼做(或者不做)這件事情?

這件事情重要還是不重要?

這件事原本應該是怎樣的?

2. 能力層面

能力層面,則與一個人在現實中能有的選擇相關,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能力,所以選擇越多,能力越大。比如,你英語聽說讀寫讀很強,那你就能夠選擇當英語老師,甚至可以選擇做同聲傳譯。

3. 行動層面

行動層面,指的是「做什麼?」,「有沒有做?」,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發揮,是我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4. 環境層面

環境層面的思考,包括了對所有身體以外的條件的感知,比如,人,事,物,時間,地點,金錢等等。

在思維的層次中,每一層的思考都會對下面的思維層次產生影響,而更高層次思維上的改變,將會向下傳遞,從而在低層次上產生相應的改變。

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多是環境及行為層次的問題,當問題是在信念價值觀的層次的時候,解決起來就更為困難。

一般來說,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裡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問題,用一個低層次的解決辦法,則難以有效果。

就像有的人生活窮困,大部分時候他都只是從外界和行動的層面上去思考,認為大環境不好,個人的努力還不夠,所以就陷在自怨自艾的情緒裡,或者一個人幹好幾份工作,但這樣的思考和行動卻並不能真正解決一個人貧窮的困境。

但是,如果他可以提升到能力層面和價值觀層面去思考,他就會這樣想問題:

自己到底擅長做什麼,有什麼樣的優勢?

藉由對自身優勢的認知,我們該去學習什麼,積累什麼樣的能力?

通過對自身優勢的挖掘和能力的培養,他就能夠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擺脫貧困生活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就擁有了「降維攻擊」的能力,它能讓我們從眼下的困局中跳脫出來,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原來的問題也就隨之迎刃而解。

如果你準備投資理財,不妨先去系統學習投資知識,從更長的周期考慮收益,這樣才有可能獲得穩定的複利效應。

如果你準備學習成長,不妨先去了解自己,確立一個長遠的目標,給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踐行的動力。

如果你工作中遇到難題,不妨從自身優勢出發,從更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來思考,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方向。

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你才有機會跳脫出內捲化的生活,從自身真正的價值觀出發,打破低效的自我重複,避免無效的競爭,完成人生的破局。

4

超越「內卷」:

尋找人生發展的第二曲線

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很容易停滯於原有的運行軌道,甚至稍不留神就開始走下坡路。

「內卷」的一個特點是僵化,我們呆在原有的圈層裡,看似在不斷努力不斷精進,其實都是一些無效的自我重複。

這時候,超越「內卷」的關鍵,就是創新,通過找到新的人生賽道,拓展自身能力圈,從而走出當下的囚徒困境,獲得再次發展。

這個真實世界裡的增長,都是「S曲線」。

剛開始,增長會迎來一個擴張期,增長速度非常快,很像指數型增長,比如,對一些公司而言,新產品打開銷路,用戶帶來口碑,口碑帶來新用戶,整個是一個正反饋過程,這是增長的第一曲線。

但這個高速增長期也有極限,速度會慢慢衰減下來,然後增長就會到達一個平臺期,因為市場是有競爭的,發展也是有天花板的。

接下來,如果你想要繼續增長,就得要發掘出增長的第二條S曲線,要麼開拓新的市場,要麼尋找一個新的賽道。

混沌大學的李善友老師曾經講訴過美團的發展曲線。

美團的第一曲線是它剛成立時的主營業務——團購。

當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的時候,團購業務就開啟了美團發展的第一曲線。

當團購業務到達極限點之前,美團就開始去探索其他業務了,比如電影票,外賣,酒店旅遊,這些都是基於第一曲線的流量來進行業務挖掘。

而在諸多探索中,外賣成為了美團發展的第二曲線,如此,在面對眾多強勁的對手,從大眾點評,餓了麼,攜程,滴滴再到阿里,美團沒有停滯於第一曲線,固守於已有的一尺一寸,而是在前行中不斷探索發展的第二曲線,讓自己持續增長。

而如今,美團還在探索自身發展的第三曲線,比如單車,網約車等等。

所以,對於個人而言,我們也需要保持開放性,不斷汲取知識,不斷自我探索,從而找到人生發展的第二曲線。

在生活的各種「內捲化」之下,我們很多人會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熱情,感覺人生無趣無聊。

這時候,你就要試著去尋找人生發展的第二曲線,以此來超越「內卷」。

1. 設立一個目標

湯君健老師曾說,在職場上有兩個重點——

「一個重點,是完成你老闆交代給你的;另一個重點,是挑戰自己想做的」。

所以,你要去挑戰自己的舒適區,主動給自己設定一個自己認可而且又有意義的目標。比如,跟著優秀的人學習一門新技能。

我就在自己在自己非常焦慮的時候,主動確立了一個成為測試架構師的目標,然後全情投入到了知識技能的學習裡。

這時候,我就從枯燥無味的重複工作中,找到了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第二曲線,通過學習和積累成為測試領域的專家,而不是固守於成為一個好員工。

2. 發展自身的興趣

每個人都可以發展一項自己的興趣,並藉此得到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收穫。

在你發展自身興趣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地收穫成就感,而這些日積月累的成就感不僅會讓你在興趣領域更有自信,還會鍛鍊你的感受力和表達力,而這些能力還可以遷移到工作生活中,實現能力圈的延伸和拓展。

我就是在工作之外,發展了自己的繪畫寫作興趣,找到了自我成長的第二曲線。

我的寫作結合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質,有自己的特點,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收穫了支持我的讀者,同時也有機會出書,授課,獲得了除工作之外的收入,這讓我有機會發展個人商業模式中的「藝術家模式」。

(關於個人商業模式,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人生的要務:建立多元的商業模式》)

想要超越「內卷」,我們就要敢於走出舒適區,不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拓展能力邊界,探索出發揮自身優勢適合自身發展的第二曲線,從而為自己建一條獨特的賽道。

只有當你發展出了第二條第三條或者更多的成長曲線,你才不會被捲入各種焦慮,迷茫和競爭中,從而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裡佔據一席之地。

最後的話

在「內捲化」的時代,所有事物都呈現出一種低水平的競爭態勢,這不免讓我們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感到迷茫和焦慮。

在面對社會「內捲化」的大潮,我們要像賈伯斯說的那樣「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通過下面三個策略來避免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從而實現人生躍遷:

對抗「內卷」:

在行動中積極反思,不斷自我進化

打破「內卷」:

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開拓人生新局面

超越「內卷」:

找到自身發展的第二曲線,讓自己在多元的成長中構建自身的護城河

「內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身於其中而不自知,鎖死在低效的自我重複中,虛度時光。

共勉~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這就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裡,在社會的某個圈層裡周而復始地循環,人生的躍遷可望不可及。01內捲化長時間停留在簡單的自我重複這種把自己鎖死在低水平狀態裡循環往復的狀態,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叫做「內捲化」。
  • 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科學網博客:秦四清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內捲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滯不前,僅通過不斷精細化、複雜化維持一種自我鎖定、自我穩定的狀態,而無法轉化、發展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有關成長: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
    還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擁有改變自身成長軌道的方法,我們可以後來居上,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同時,作者通過分析自己以及身邊高手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分析了在個人成長階段,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梳理出從普通的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方法和思維總結供我們借鑑,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有束縛的階段,只有找對方法,努力衝破束縛,才能真正地成長。#決定我們一生的也就幾件事!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該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看這一篇就夠了!
    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從兩個維度思考:1、在當下的社會,實現階層的躍遷有多難?是什麼因素導致實現階層的躍遷難?只有看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深刻體會到賈玲成名的難,以及其背後的原因。2、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躍遷?也就是路徑是什麼?這些能從大的方向上給予我們指引,也就是有了理論依據。
  • 普通人如何快速實現人生躍遷?
    我給幾百人做過一對一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越來越發現,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每個人都想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升級,跨階,躍遷。換言之,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高手。那麼,什麼叫高手?到底該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 再讀《躍遷》:掌握這3個技巧,你也可以實現人生的破局
    人生就是一個局,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忙碌,要想實現人生的破局,需要來一次徹底的開維認知。在生活中,常常有人問:「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而能力還是原地踏步?」有時,明明看過很多書,可在遇到問題時,腦子還是一團漿糊,在愁悵中感到焦慮。
  • 年輕人,這個時代我們看似在努力奮鬥,不覺得每天在內卷自己嗎?
    個人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越奮鬥,就越富裕,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這一切似乎都是內卷人生,怎麼辦?難道我們將要放棄一切,佛性的過完未來?小時候我們去上學讀書,拼的是學習成績,拼的是挑燈夜讀。一句話,你不好好讀書,各種後果很嚴重,但小孩長大後各自命運如何?誰也預測不到,似乎任何小孩不在自己的人生起點上內卷一把,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長大後大家都開始各奔東西,有沒有讀書卻混的好的都在鄙視讀書無用,有讀了書卻混的差的都在抱怨讀書浪費時間。似乎在一夜之間讀書學習是一種原罪,就不應該存在。難道我們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改變命運?
  • 智庫理論動態丨扶貧的「內捲化」困境及應對(外二則)
    ——編注)   然而,在取得豐碩成績的同時,我們卻逐漸陷入扶貧「內捲化」困境之中。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最早運用「內捲化」概念來解釋農業經濟過程。他提出,爪哇島在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制約下,唯有將更多的勞動力持續吸納到農業並形成複雜的內部分工。
  • 科技愛好者周刊(第 126 期):內捲化是什麼?
    (維基百科[3])本周話題:內捲化是什麼?最近,我經常看到「內捲化」這個詞,不理解什麼意思。為什麼發展停滯就叫「內捲化」呢,而不叫別的名字,比如「內生化」或「內積化」?網上說,這個詞是美國人首先提出的,英語單詞是 involution,出自1960年的一本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 過度內捲化的中國教育,應從停止補課開始拯救?老教授:刻不容緩
    目前的中國教育很多人已經指出存在「過度內捲化」的趨勢,那麼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不知道大家發現了一個問題沒有,學校的正規教育與校內外的補課教育,已經形成了「鼎足之勢」。要不說當代的學生太累呢,又得接受來自學校的正規教育,放學後還得接受來自校外的補課教育,美其名曰「贏在起跑線」,事實呢?略微提升並不是很明顯而已。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倒是打工人內部,有了些許困擾:「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熱衷於內卷?」 來自職場的呼聲和疑惑,是如此的熱烈而惹人深思。 內卷,最初來自經濟內循環的政策提法。內捲化,則是指某種社會或模式,在發展到某種確定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說到這裡,肖知興拋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層思考,當我們在追求標準答案時,是不是也在潛意識裡,形成了有關人生發展路徑以及成功的標準答案?如果我們能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有可能為「內卷」找到突破口?美國未來趨勢學家丹尼爾·平克就說世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們正從資訊時代走向概念時代。
  • 新精英生涯古典:躍遷,這個時代如何發展與學習
    6月16日,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在第五屆中國職業生涯發展論壇做主題演講,作為中國生涯教育專家,古典一直對我國的職業發展環境變遷和個人成長路徑有深入研究,此次他以《躍遷,這個時代如何發展與學習》為主題解讀新時代的組織發展趨勢和個人的職場躍遷方法。
  • 職場的內捲化,藏著打工人的焦慮和老闆的經濟學
    困在「內捲化」裡的員工,和不斷精簡提效的企業主,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定位僱傭關係,突破當下的就業困境? 就業持久戰,打多久?戰什麼? 今年是一個不設經濟目標的年份。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林子人1『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內卷」一詞的流行和法國教師慘遭斬首背後的歷史背景。「內卷」的流行:它是如何從學術名詞變成時代共鳴的?
  • 人人都在說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英文名是「involution」,後來該詞在知乎上被發揚光大。內卷作為社會學概念,起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63年的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與內卷(involution)對應的是進化(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