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中產先生 ID:mr-middle-com
天不生熵增,萬古如長夜。
- 1 -
社會學上的內捲化,如今的涵義已經非常廣泛,超出了原來學術上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各色社會話題的討論,獲得了廣大學生和社畜的共鳴。
這是「內捲化」的外溢,內捲化如今已經成為一切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中小學補習班,高中毛坦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畢業即失業,轉而考研考公,碩博畢業去街道辦,或者為了編制去管理公廁。
畢業即遭社會毒打成為社畜,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上班996加班奮鬥者協議,到了35歲就被優化,或者為了蠅頭小利加入無休止的辦公室鬥爭。
這些都被當成內捲化。
其實,內卷在人們語境中再直白一點就是內部低效無用的惡性競爭。
以此為標準,我們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無數的例子,甚至在自然界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演化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向上進化,比如桑海滄田進化出兩棲動物最後還爬上陸地,比如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然後到使用工具。
一個是向下妥協,比如一些深海生物,因為資源稀少,把身上所有不必要的部分都捨棄了,最極端的只剩下一個透明管狀,供食物進出,而且無性繁殖,可以說是內卷到極致了。
關於內卷原因的分析,總的來說也有兩個:
一個是內,不從外部獲得增量,只能自我剝削,無法橫向突破。
一個是卷,簡單重複勞動,數量疊加,鎖死質變,無法縱向突破。
但是這些原因依然只是現象,內卷的終極原因是什麼呢?
- 2 -
在看到熵增定律之前,我一直苦於思考這個問題,看到熵增定律之後,突然豁然開朗。
什麼是熵增定律呢?
開始之前,先賣個關子,很多大牛這麼看熵增定律: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愛丁頓: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吳國盛: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這麼多大牛推崇的熵增定律到底是何方神聖?
熵增定律從定義來看: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熵增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範疇,熱力學第一定律是「天條」:能量守恆,熵增的意思是所有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向著無規律、無序和混亂發展。
比如,房間不收拾就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公司變得臃腫越官僚,員工會變得懶散摸魚、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封閉……
這裡面有三個條件:
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熵,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熵增是走向混亂的過程。
任何一個系統,大到宇宙國家,小到公司個人,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這個定律是令人沮喪的。
因為它揭示了三個令人沮喪的趨勢:
宇宙和萬物:恆星終將熄滅,萬物終將消失,宇宙將變成一片死寂,淪為熵。
國家和企業: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最終走向衰敗。
個人: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缺少自我管理。
這和內卷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
內捲化就是熵增的過程,內卷過程中的重複勞動和惡性競爭本質就是熵。
內卷解釋了社會經濟進入停滯的原因,而熵增解釋了內卷的底層邏輯以及突破內卷的方法。
- 3 -
熵增絕妙的解釋了內卷的邏輯:
內: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
卷:無序混亂,簡單重複,沒有創新。
而打破內卷的方法也要從這這兩方面入手,可以成為熵增的逆向過程:熵減。
以下內容摘取自「思維有了模型」:
1、主動做功
從個人層面來說,要把無序變有序,不讓混亂幹擾你。
因為你一旦鬆懈下來,熵就增加了,屋子不打掃,就會越來越亂,工作拖一拖,就會手忙腳亂,鍛鍊減少飲食不節制,身材就會越來越走樣……你只要任其發展,生活就會一團亂麻。
工作專注、作息規律,是第一步,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企業也一樣,組織儘量扁平,過多的層級和組織就意味著熵增,精力不要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面。
2、開放系統
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從個人來說,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新的環境(旅行),獲取新的認知(讀書),結交新的人(社交)。
從企業來說,拋棄繁瑣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然後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3、打破平衡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狀態被稱為平衡狀態。
以個人為例,每天朝九晚六上班摸魚久而久之溫水煮青蛙,在這種平衡狀態下,你幾乎被熵增圍繞,但是你並不會覺得不適,或者即使覺得不適也難以改變。
以企業為例,當企業越來越大,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中層結構,也可以叫做官僚結構,比如華為淘汰35歲中層幹部其實也是有這種考慮。
所以,關鍵是要能主動打破這種平衡,才能讓新鮮血液進來。
4、智能化是終極方向
我們知道,熵是越來越多的,個人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處理熵上面,當然效率不高。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做功。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眼界和認知,讓自己變得更智能。
最後,放一張思維導圖,可以看得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