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中產先生 ID:mr-middle-com

天不生熵增,萬古如長夜。

- 1 -

社會學上的內捲化,如今的涵義已經非常廣泛,超出了原來學術上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各色社會話題的討論,獲得了廣大學生和社畜的共鳴。

這是「內捲化」的外溢,內捲化如今已經成為一切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中小學補習班,高中毛坦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畢業即失業,轉而考研考公,碩博畢業去街道辦,或者為了編制去管理公廁。

畢業即遭社會毒打成為社畜,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上班996加班奮鬥者協議,到了35歲就被優化,或者為了蠅頭小利加入無休止的辦公室鬥爭。

這些都被當成內捲化。

其實,內卷在人們語境中再直白一點就是內部低效無用的惡性競爭。

以此為標準,我們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無數的例子,甚至在自然界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演化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向上進化,比如桑海滄田進化出兩棲動物最後還爬上陸地,比如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然後到使用工具。

一個是向下妥協,比如一些深海生物,因為資源稀少,把身上所有不必要的部分都捨棄了,最極端的只剩下一個透明管狀,供食物進出,而且無性繁殖,可以說是內卷到極致了。

關於內卷原因的分析,總的來說也有兩個:

一個是內,不從外部獲得增量,只能自我剝削,無法橫向突破。

一個是卷,簡單重複勞動,數量疊加,鎖死質變,無法縱向突破。

但是這些原因依然只是現象,內卷的終極原因是什麼呢?

- 2 -

在看到熵增定律之前,我一直苦於思考這個問題,看到熵增定律之後,突然豁然開朗。

什麼是熵增定律呢?

開始之前,先賣個關子,很多大牛這麼看熵增定律: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愛丁頓: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吳國盛: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這麼多大牛推崇的熵增定律到底是何方神聖?

熵增定律從定義來看: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熵增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範疇,熱力學第一定律是「天條」:能量守恆,熵增的意思是所有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向著無規律、無序和混亂發展。

比如,房間不收拾就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公司變得臃腫越官僚,員工會變得懶散摸魚、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封閉……

這裡面有三個條件:

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熵,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熵增是走向混亂的過程。

任何一個系統,大到宇宙國家,小到公司個人,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這個定律是令人沮喪的。

因為它揭示了三個令人沮喪的趨勢:

宇宙和萬物:恆星終將熄滅,萬物終將消失,宇宙將變成一片死寂,淪為熵。

國家和企業: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最終走向衰敗。

個人: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缺少自我管理。

這和內卷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

內捲化就是熵增的過程,內卷過程中的重複勞動和惡性競爭本質就是熵。

內卷解釋了社會經濟進入停滯的原因,而熵增解釋了內卷的底層邏輯以及突破內卷的方法。

- 3 -

熵增絕妙的解釋了內卷的邏輯:

內: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

卷:無序混亂,簡單重複,沒有創新。

而打破內卷的方法也要從這這兩方面入手,可以成為熵增的逆向過程:熵減。

以下內容摘取自「思維有了模型」:

1、主動做功

從個人層面來說,要把無序變有序,不讓混亂幹擾你。

因為你一旦鬆懈下來,熵就增加了,屋子不打掃,就會越來越亂,工作拖一拖,就會手忙腳亂,鍛鍊減少飲食不節制,身材就會越來越走樣……你只要任其發展,生活就會一團亂麻。

工作專注、作息規律,是第一步,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企業也一樣,組織儘量扁平,過多的層級和組織就意味著熵增,精力不要花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面。

2、開放系統

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從個人來說,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新的環境(旅行),獲取新的認知(讀書),結交新的人(社交)。

從企業來說,拋棄繁瑣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然後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3、打破平衡

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狀態被稱為平衡狀態。

以個人為例,每天朝九晚六上班摸魚久而久之溫水煮青蛙,在這種平衡狀態下,你幾乎被熵增圍繞,但是你並不會覺得不適,或者即使覺得不適也難以改變。

以企業為例,當企業越來越大,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中層結構,也可以叫做官僚結構,比如華為淘汰35歲中層幹部其實也是有這種考慮。

所以,關鍵是要能主動打破這種平衡,才能讓新鮮血液進來。

4、智能化是終極方向

我們知道,熵是越來越多的,個人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處理熵上面,當然效率不高。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做功。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眼界和認知,讓自己變得更智能。

最後,放一張思維導圖,可以看得更清晰。

相關焦點

  • 「熵增」、「內卷」和「凡爾賽」都是什麼意思?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熵,熱力學中表示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裡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所有很重要。
  •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
    被一萬小時定律內捲化,少兒編程的智商稅,真相,真香?同時,近些年來的一個名詞,也在加劇這種邏輯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萬小時定律」。在那本《異類》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從小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對自己未來職業所需技能的一萬小時訓練,從而成為了出類拔萃之人。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有大學生在網絡中上傳了這些圖片:在清華北大的校園裡,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有的人甚至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論文……同學們驚呼,學霸們太努力,太拼命了。學霸把一般同學遠遠地甩到了身後,讓一般同學望塵莫及。競爭是如此殘酷,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大學生給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名稱——內卷。內卷意味著內部的激烈競爭。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對抗「內捲化」的高手
    簡單理解,「內捲化」就是「溫水煮青蛙」,人逐漸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而失去了繼續向上的能力。突破「內捲化」,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注重方法。以下,Enjoy:作者:Windy Liu這個時代和過去不一樣了。房子越來越貴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總是要問問你買房了沒,結果在中國非得買房的人太多,把房價推到了離譜的程度,房價越漲人越瘋狂,人越瘋狂房價越漲。工作也越來越忙碌,996隨處可見,每天早出晚歸,天天都很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結果黃金年齡一過,如果沒有上升到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絕大部分人會迅速進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忙越努力掉得越深。
  • 內卷之下的打工人,沒心思生三胎
    銀行職員當然沒必要懂那麼多機械和天文知識,這只是應屆生求職內捲化的一個小小側面。  去年社畜們還群情激奮地在網絡上聲討996制度的惡劣與殘酷,但如今更多的人低下頭,默默加入到了997的隊伍中,形勢比人強,要麼忍要麼滾。
  • 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內捲化」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
    從前從來不會稱呼自己為「打工人」,現在呼啦圈倒一片並且圈中者也十分贊同不抗拒。 這說明什麼?說明大家都逐漸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論你是身價百萬的經理人,還是日薪不足百的小菜鳥,只要是靠出賣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才能換取工資和存生存資料,通通都是打工人。
  • 內卷與囚徒困境
    看到一個採訪,是一個從衡水中學畢業的在讀研究生。這名學生回憶了他在衡水中學的生活與學習,大都是正面的,比如有充足的睡眠,科學的圍繞高考的學習系統等等。最後,他提到一個競爭強度問題。這就是內卷。無疑,內卷面對的規則或者說體制,可以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它的過程也可以是美好的,就像美好的卷白菜。但內卷的不堪之處,在於它的封閉。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但是,經濟學視角的內卷未能解釋內捲化背後的文化驅動力。事實上,在當下語境中,內卷指向的是更為深刻的倫理意義的維度。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觀察到,現代經濟無法僱傭毫無紀律、「隨心所欲」的勞動者。
  • 熵增定律:讓無數迷途者頓悟的終極定律
    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說這句話的人是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我看到這句話一開始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無獨有偶,吳軍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首因效應指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     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天生的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面孔負責。」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學歷貶值:呈指數增長的「內卷」速度 上個世紀,考上大學意味著能當「幹部」,吃「城鎮糧」,一個大學生甚至能帶動整個家族實現鯉魚躍龍門的階級跨越;而現在,博士學歷才勉強擁有留校的資格。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如果要評選一個2020年的熱門詞彙,「內卷」一定會榜上有名。作為一個曾經只在被巫術版的學術話語纏繞的學術圈內被小範圍使用的學術詞彙,內卷在2020年突然「出圈」,成為流行在精英大學生與中產群體中間的一個文化現象。
  • 如何在內卷浪潮中獨立潮頭,成為卷王?
    當大家不懂內卷時,沒有一個內行是無辜的。作為一名卷學先鋒,最近我對卷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撰寫了這份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卷學入門手冊,讓更多的人領略卷學的魅力!一、什麼是卷學?在系統學習卷學之前,我們要明確卷的定義。卷,就是把東西捲成圓筒狀。根據方向的不同分為「內卷」和「外卷」。卷學(rollology),就是一門研究「卷」的學科。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科學網博客:秦四清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內捲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停滯不前,僅通過不斷精細化、複雜化維持一種自我鎖定、自我穩定的狀態,而無法轉化、發展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思想界|「內卷」一詞為何贏得共鳴?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林子人1『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內卷」一詞的流行和法國教師慘遭斬首背後的歷史背景。「內卷」的流行:它是如何從學術名詞變成時代共鳴的?
  • 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
  • 人人都在說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卷,英文involution,來自於拉丁語名詞involutio,動詞形式為involvere,意為「包裹纏繞」(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