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相敏
生而為人,誰不想在此生最大程度活出精彩?誰不想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約翰杜威認為,人類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對「重要性」的渴求,同時,價值實現也是位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頂級需求所在。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認可與實現訴求,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羈絆與欲求,是我們走完人生之路的信念與使命。
然而很多人面對現實生活卻充滿了約束感與退縮心理。他們往往默認設置一個「心理高度」限制,為自我加上了層層枷鎖,給自己套上了「金鐘罩」,讓心智停留在「舒適圈」,從而固步自封,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死循環。
其實很多時候,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束縛,是我們自己在束縛自己。一個人若想跳出人生的困局,有所作為,就需要撥開心理陰霾,打破自我設限的牢籠。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啟迪多元思維
一個人活在世上,從幼年到成年都會接受到來自周圍社會、環境、他人輸入的「信息」「條規」,這些「信息」與「條規」先入為主,在我們頭腦中留下烙印,共同構成我們自我定義的註腳;再者,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遭受外界種種打擊和挫折,這些「經驗」也會驅使我們給自己打上了某種「標籤」,在心中烙印下傷疤。
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艾裡斯曾表示,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一種傾向,即對於自己或者他人有不合理的」負面假設「。這些印刻在心中的烙印與傷疤,便成為一道矗立於頭腦中的無形的牆,擋在我們的前行道路上;仿佛一片沼澤,令我們深陷其中難以前行。
若凡事總是預先為自己設定好界限與高度,如此一來,即使沒有現實的種種束縛,也會為自己畫地為牢、自我捆綁。長期以往,難免總是暗示自己「我不可能」「我不行」,於是就陷入了「溫水煮青蛙」的困局,熱情的火種過早地熄滅了。
《莊子》有言:「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我們行走人間,如果總是被「曲尺、繩線、圓規」束縛頭腦與手腳,那自我本性也會逐漸被磨滅殆盡,生命泯然失色。
著名作家契科夫的短篇小說《套中人》就講述了一個瘋狂對自己進行「自我設限」的人物——別裡科夫,他總是把自己牢牢裹在套子裡,強加很多自我設定,頑固守舊,為種種規則「套路」所累。「套中人」也升華為一種典型符號意義,發人深省。
在人生歷程中,種種經驗總結等是歲月饋贈於我們的禮物,但同時也易成為人生的絆腳石,成為橫在我們心中的屏障,使生命潛能受到一定的蒙蔽與抑制。我們絕不能因為過去的挫敗或眼前的困境而降低人生標準,為人生過早地套上「套子」、蓋上「蓋子」。
正心正舉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生活蘊含了無限極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打破自我設限,尋找機遇去發現全新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越級。
心之所向,挖掘潛能
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王陽明曾說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了。」每個人生而神聖偉大,是天地間的奇蹟使然,內心中都有一個完美自我,蘊含巨大潛能,只是由於不能自信,致使這個「自我」被擱淺未能釋放活力。
現代心理學及腦科學領域就人的潛能予以論證,提出過著名的「冰山理論」:冰山露在海面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剩餘十分之九隱藏於海面之下不顯露,人的潛能亦然。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潛能寶庫,只不過很多人總是自我設限、自我否定,未能發現開啟寶庫的金鑰匙,從而令自身的潛能寶藏因疏於開採而逐漸貧瘠。
想要破解「自我設限」,便需自信意識,挖掘內在潛能。我們需要通過自我意識上的超越與突破,對自我進行「軟性開發」,挖掘內心的「真實自我」。讓生命釋放不屈不撓的韌性,內心回歸淡定和坦然,獨立傲然於世間。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看清自我真實,理性扭轉命運之門,化渺小為偉大,化腐朽為神奇。
想要破解「自我設限」,便需自信心力,篤定心之所向。強大的心力是穿破未知險境的利箭,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橋梁。陽明心學注重「心」的作用,認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念念要存天理」。只有時刻保持「想要」的念頭,用意念影響思維,用意志覺醒認知,久而久之心靈自然凝集在正道之上。
力之所及,行動為王
從本質來看,「自我設限」往往是因主觀層面的懶惰、脆弱等消極思想作祟而導致的「不為」,而絕非真實客觀情況所導致的「不能」。
孟子曾論證過「不能」與「不為」的區別所在。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要一個人把挾帶泰山橫跨北海,這種超越能力之事,若做不到,屬於「我不能」;而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枝,這種力所能及之事,若做不到,屬於「我不為」。
不能」是受客觀現實所限而力不能及,「不為」卻是明明力所能及而不肯行動。
對此,《論語》中也有同樣道理的解釋:「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即,冉求對孔子說:「我並非不喜歡您的學問,我實在是力量不夠。」孔子回答道:「如果一個人真的是力量不夠的話,是走到一半就再也走不動了,然而你現在卻是自己為自己劃定了停止線。」說的正是此理。
想要破解「自我設限」,便需始於心動,成於行動。
西方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人由於覺得自己應行某事,就能夠實行某事,才能親自體會到什麼是自由的。」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在遇到挑戰前,我們不妨先靜念清心,衡量一下自己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
並對於自信有把握之事,全身心投入於行動中,讓種種雜念從頭腦中被清除,大腦自然而然進入一種「心流」狀態,能量流與幸福感在頭腦中流轉,內心如同平靜澄澈的湖水,思想仿佛蔚藍乾淨的天空,無限接近佛禪所謂「無我」境界,觸及真正的宇宙真理,讓個體能量與實力如行雲流水般展現釋放,點亮自我價值的光彩,讓人生層級更上一層樓。
人的追求高度,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若總是在心裡預設一個高度,即使給到一片天空,依然能夠感受到心的禁錮;即使擁有非凡的爆發力,也很眺望廣闊的世界。
稻盛和夫說過,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其實相差甚微。當遭遇巨大障礙時,成功人士往往在那一瞬間,便敢於認定:」我一定能跨越」,並勇敢邁出第一步。
土耳其有一句古老諺語:「每個人的心中都隱伏著一頭雄獅。」我們要勇敢地打破捆綁自我的枷鎖,走出自我設限的牢籠,堅守心之所向,踐行力之所及,點燃內心的小宇宙,喚醒沉睡在心中的雄獅,走出曠達人生境界。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