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沒有「天賦」,「天才」靠基因遺傳和刻意練習

2021-02-08 萬子嫿

世間並沒有「天賦」,「天才」靠的只是先天的基因遺傳和後天的刻意練習。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以後,都會持反對意見,畢竟過去我們的環境和文化或是圈層的人們,始終在給我們傳導:世間一定具備某些天賦的人,正如莫扎特。

從傳記中我們得知,莫扎特從6歲時就開始作曲,8歲時就寫出人生第一部交響曲,11歲時寫出了一部宗教劇和幾部鍵盤樂協奏曲,12歲時創作了一部歌劇。

從這個歷史可以看出,莫扎特絕對稱得上是天賦異稟,否則他不可能在250多年前的幼年時期,就具備這樣優秀的能力。

然而,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在書籍《刻意練習》中,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對莫扎特的天賦做了一番分析:

(這兩位作家中的一位最後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位作者通過查找歷史記錄得知:早在18世紀,莫扎特年僅6歲時,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歐洲參加巡迴演出。

那時的莫扎特,小小年紀就具備了彈奏大鍵琴、古鋼琴,演奏小提琴的能力。

人們紛紛稱呼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為「神童」,都覺得他天生具備這種非同一般的技能。

當然,他們也通過相關歷史文獻查找到:其實莫扎特的父親不僅僅是一個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音樂教師。

為了培養年幼的莫扎特走上音樂的高峰,莫扎特的父親在他很小時,就放棄了自己當時的整個職業,一心一意教授孩子。

同時,莫扎特早期的作曲也不全是他獨自完成,而是經過導師(他那位為了培養他而放棄自己職業的父親)打稿的。

真正可以確切認為是他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歲或16歲時。但是那個時候的莫扎特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

雖然兩位作家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莫扎特在10歲就具備了創作偉大音樂作品的能力。

但是卻有足夠的理由相信,10歲以前的莫扎特創作不了那些偉大的作品,而真正實現原創音樂作品的時候,已是莫扎特在音樂之路刻苦練習了十年左右時間以後。

也就是說,沒有那10餘年的專注和刻意練習,即便是天賦異稟,也很難實現有所成就。

所以,好的基因一定要有後天刻意、長期的專注練習,才能鑄就一個天才。

在《遺傳基因》中,有過基因對後代影響的闡述。人類必然會受到基因遺傳影響,這裡所謂的基因遺傳,有心理方面、也有技能方面等

雖然父母可以把他們比較好的基因靠遺傳的方式傳輸給下一代。但是,並不意味著具備良好基因的孩子,就一定會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

正如莫扎特得到父親音樂基因的遺傳,如果沒有後天父親專注的教導和莫扎特刻意的長期練習,再好的基因也沒有多大用處。

然而,一旦一個具備先天父母良好基因遺傳的孩子,在同樣後天的加倍專注練習之下,肯定比沒有基因遺傳的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這就是遺傳基因在後天努力中發揮的最大效用。

世間本沒有天才,只因環境、隨大流思想和主觀意識下的認知差,導致人們一貫性認為某某的成功就來自天賦。

殊不知,真正促使一個人成為某個領域頂尖頭部的,並不是靠不具備事實數據的天賦,而是靠循序漸進、有反饋的後天刻意練習、長期專注練習後的結果。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必刪

相關焦點

  • 拆書|《刻意練習》:沒有天賦,如何寫出好文案?
    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哪個人在訓練投籃時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 沒什麼天才,天才不過是訓練的產物。這是《刻意練習》這本書最重要的主張。 這本書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寫成的。
  • 決定人能力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不是天賦,而是長期刻意練習
    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很容易向大家傳達一個錯誤觀念:有天賦的人,憑藉天賦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成功;而那些沒有天賦的人,再怎麼努力練習也是白費。不管是對於被認為是有天賦的孩子,還是被認為是沒天賦的孩子,這都會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我們想想看,如果那些被人們看作有天賦的孩子,誤以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是靠天賦獲得的,他就不願意去努力,不願意每天堅持練習,最終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 樊登力推學習法:刻意練習讓普通人也可能成為「天才」
    他父親沒有取得很大成就,但他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莫扎特的姐姐從小學習音樂,他父親教育過程中總結了一套教育理念,並將它用在莫扎特身上。莫扎特4歲時,他父親就全職教他學習各種樂器。與其說莫扎特是天才,不如說是專人培養加上大量練習的結果。莫扎特的練習和「刻意練習」有點像,我第一次聽到「刻意練習」,是樊登講《刻意練習》這本書。
  • 40年研究了5000名天才兒童,科學家發現了天賦的秘密
    他認為,幾乎每個孩子都具備某種潛力——包括興趣、熱情、天賦或者關注等等。 這些潛力是他們的「火花」,一旦被激發,則能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和自信,讓他們更具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但他同時也指出,僅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大部分家長卻沒有讓孩子的這股「火花」充分燃燒,甚至是完全忽視了它。
  • 檢測「天賦基因」快速定位孩子特長,因材施教?基因專家來闢謠
    「天賦」還可以通過基因來檢測?真的是這樣嗎?百科中關於「天賦基因」檢測是這樣定義的:天賦基因檢測是取兒童的口腔黏膜進行基因測序,找出兒童具備的優勢天賦基因。整個天賦基因檢測包括樂觀、冒險、交際、音樂、表演、文學等40種不同天賦基因。主要是針對0-12周歲的兒童進行檢測,家長可以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讓孩子成為天才。如果你看到這樣一段話會有什麼感覺?
  • 我是天才嗎?我的智商還能提高嗎
    成為天才是很多人的夢想,但也常常是我們不得不失望的夢醒時刻。隨著心理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什麼是天才?如何提升智商?這些問題漸漸清晰起來。下面讓我們結合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剖析來看看心理學走過的路程和取得的成果。遺傳決定論 早期的智力研究開始於弗朗西斯。
  • 愛因斯坦、莫扎特並非「天才」,原因找到了,你也能成為大師
    通過作者的簡介,增強了我們對《刻意練習》這本書真實科學性的信服力。這兩位教授專家傾力合作,以及前者對刻意練習的多年頗有碩果的研究,為我們揭開了我們曾經和絕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觀念的死角:大師和天才並非是天生的!任何人經過「刻意練習」,都有可能成為「天才」和「大師」。
  • 學者:沒有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天才,自閉症天才也一樣
    沒有任何天才是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自閉症及智力障礙患者中的天才也是一樣。其實,早在數年前,北京的金羽翼殘障兒童藝術發展基金等等機構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具有藝術天賦的大量自閉症、唐氏症候群等等患兒進行了專門的培養與訓練。這些孩子一開始往往表現出繪畫的渴望,但是同樣需要老師的指點與大量的練習。展現在大眾眼中的這種美妙的畫作背後,是孩子們辛勤的汗水和無數培養訓練這些孩子們的老師們與父母的汗水。
  • 天才靠遺傳?心理學家坦言:決定孩子智商的不是基因,而是這幾點
    最終證明出了一個理論,智商雖然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育、訓練、年齡的增長都會改變一個人的智商。從某一刻開始,大部分的父母開始認為天才的孩子肯定是天才,孩子的智商就靠遺傳。其中兩項都與後天的影響有關,所以教育界很多育兒專家紛紛表示:父母們與其糾結於孩子的遺傳,不如試著後天找準辦法提升孩子的智商,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 自閉症與基因和遺傳有重要關係
    基因測序研究表明自閉症與基因和遺傳有重要關係,而不是單純由後天環境造成的。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無疑將加速對自閉症的理解和個性化治療方法的推進。它幫助人們認識到,自閉症與基因和遺傳有重要關係,而不是單純由後天環境造成的。那麼,基因檢測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能幫助人們預防和治療自閉症呢?在未來是否可以幫助趕走自閉症及其他精神類疾病呢?
  • 「最強大腦」裡的選手是天才嗎?這本書告訴你:練一練你也可以
    1.你也可以是天才《最強大腦》中那些選手的神奇表現讓咱們瞠目結舌,難道他們的大腦和咱們普通人長得不一樣?的確不一樣,但不是天生就不一樣。5.不是所有的練習都叫刻意練習絕對不是!美國國父之一的富蘭克林,愛好寫作和下棋,兩者都投入了大量時間,但寫作上他做了有目的的練習,比如為訓練句法仿寫新聞,為積累詞彙寫詩等等,終成一代作家;而下棋就完全憑愛好,沒有進行有目的的練習,一直下得很臭。
  • 測天賦基因可否預定未來
    「上帝已經把我們的天賦潛能寫進我們的基因,我們要讀懂這本成功的說明書。天賦基因檢測涉及繪畫、音樂、舞蹈、運動、智商和社交能力,根據自身的遺傳特性,把教育培養、努力方向和事業選擇建立在天賦之上,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會讓我們事半功倍。」
  • 一口唾沫測天賦?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之所以用唾液採集是因為比血液方便得多,而且不具備破壞性,免得小朋友受苦,因此用前者進行基因檢測順理成章。」  基因檢測真能測出天賦?  基因與天賦關係目前尚無任何科學定論  雖然用唾液檢測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檢測孩子是否具有天賦,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 《最強大腦》告訴你:「天才」的背後並非靠智商,而是這3種能力
    於是很多的父母就開始讓孩子死記硬背、鍛鍊記憶力、每天計算加減乘除法,但結果卻難遂人願,孩子不僅沒有成為「最強大腦」,反而對學習和思考也產生了牴觸心理。隨後父母們就認為:「最強大腦」只是那些「天才們」的遊戲,只有智商高的人才是玩家,我們「凡夫俗子」還是不要做夢了。但「最強大腦」的秘密,真的就是靠智商嗎?
  • 花樣滑冰2:前島失誤頻出早有預告,天賦雖重要,練習價更高
    這部作品的主角和其他動漫裡面的主角還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目前才剛更新到第二集,但是相信很多小夥伴在看了這僅有的2集之後,紛紛表示裡面的主角有點像是反派風格。01劇情簡介:前島僅僅只是看了一下別人的滑冰動作,就可以將這些內容給完美復刻,於是他就被邀請去了社團中。
  • 基因定向遺傳和基因突變
    敢於挑戰權威,才能創新和突破!基因定向變異和基因突變遺傳學我們大腦的功能有多強大?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沒有科學家所說的那麼大,如果你了解我們大腦的工作原理以及結構後也許你就會明白,或許我們的大腦容量並不大,只是我們會思考,會創新而已。下面我們就來猜想一下我們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我們先來說說記憶吧!
  • 幾千塊錢一次的天賦基因檢測有多靠譜
    3月14日上午,北京知春路的盈都大廈三層,趙屹說,曾有代理商找上門,問他公司有沒有天賦基因的檢測產品。趙屹系中科院計算所前瞻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信息產業研究院精準醫學研究所所長,他也是中科晶雲董事長。趙屹並不建議企業做這項產品。因為這「畢竟缺乏足夠的實驗和有效論證,有某個基因型就一定成為天才」。
  • 線蟲體內蛋白的秘密:長壽不靠基因或也能遺傳
    科學家們關於線蟲的一個研究結果表明,不僅環境可以影響基因表達,而且僅通過改變基因外的蛋白就可以開關基因功能,這一結果更首次證明了不需要改變基因,這種長壽也可以遺傳。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確定這種不靠基因就可以遺傳的長壽現象是否具有廣泛性,為將來研究人類的長壽做準備。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遺傳得靠基因,這是唯一的途徑。
  • 有一種「天賦」叫粗眉哥,經過父母拍照曝光,粉絲:基因突變
    其實,是弄梅哥的體能天賦,他不僅身高2.11米,而且他的臂展身高2.27米,在NBA聯賽中表現非常出色,其實NBA聯盟裡有很多天才明星,但為什麼弄美哥很出色呢?因為濃眉哥的成長太多逆天,在高中時,他原本是一名後衛,但他突然長了17釐米,使他成為了一名內線球員。
  • 電磁電離輻射、疫苗接種、天賦基因……復旦「似是而非」課提及的...
    其中,根據網上熱傳的課程目錄,這門「似是而非」課中重點提到了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疫苗接種、天賦基因檢測等問題,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這些話題,也是健康科技類網絡謠言的高發區,曾在網絡上持續引發網友討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