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並沒有「天賦」,「天才」靠的只是先天的基因遺傳和後天的刻意練習。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以後,都會持反對意見,畢竟過去我們的環境和文化或是圈層的人們,始終在給我們傳導:世間一定具備某些天賦的人,正如莫扎特。
從傳記中我們得知,莫扎特從6歲時就開始作曲,8歲時就寫出人生第一部交響曲,11歲時寫出了一部宗教劇和幾部鍵盤樂協奏曲,12歲時創作了一部歌劇。
從這個歷史可以看出,莫扎特絕對稱得上是天賦異稟,否則他不可能在250多年前的幼年時期,就具備這樣優秀的能力。
然而,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在書籍《刻意練習》中,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對莫扎特的天賦做了一番分析:
(這兩位作家中的一位最後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位作者通過查找歷史記錄得知:早在18世紀,莫扎特年僅6歲時,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在歐洲參加巡迴演出。
那時的莫扎特,小小年紀就具備了彈奏大鍵琴、古鋼琴,演奏小提琴的能力。
人們紛紛稱呼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為「神童」,都覺得他天生具備這種非同一般的技能。
當然,他們也通過相關歷史文獻查找到:其實莫扎特的父親不僅僅是一個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音樂教師。
為了培養年幼的莫扎特走上音樂的高峰,莫扎特的父親在他很小時,就放棄了自己當時的整個職業,一心一意教授孩子。
同時,莫扎特早期的作曲也不全是他獨自完成,而是經過導師(他那位為了培養他而放棄自己職業的父親)打稿的。
真正可以確切認為是他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歲或16歲時。但是那個時候的莫扎特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
雖然兩位作家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莫扎特在10歲就具備了創作偉大音樂作品的能力。
但是卻有足夠的理由相信,10歲以前的莫扎特創作不了那些偉大的作品,而真正實現原創音樂作品的時候,已是莫扎特在音樂之路刻苦練習了十年左右時間以後。
也就是說,沒有那10餘年的專注和刻意練習,即便是天賦異稟,也很難實現有所成就。
所以,好的基因一定要有後天刻意、長期的專注練習,才能鑄就一個天才。
在《遺傳基因》中,有過基因對後代影響的闡述。人類必然會受到基因遺傳影響,這裡所謂的基因遺傳,有心理方面、也有技能方面等
雖然父母可以把他們比較好的基因靠遺傳的方式傳輸給下一代。但是,並不意味著具備良好基因的孩子,就一定會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
正如莫扎特得到父親音樂基因的遺傳,如果沒有後天父親專注的教導和莫扎特刻意的長期練習,再好的基因也沒有多大用處。
然而,一旦一個具備先天父母良好基因遺傳的孩子,在同樣後天的加倍專注練習之下,肯定比沒有基因遺傳的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這就是遺傳基因在後天努力中發揮的最大效用。
世間本沒有天才,只因環境、隨大流思想和主觀意識下的認知差,導致人們一貫性認為某某的成功就來自天賦。
殊不知,真正促使一個人成為某個領域頂尖頭部的,並不是靠不具備事實數據的天賦,而是靠循序漸進、有反饋的後天刻意練習、長期專注練習後的結果。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