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復旦開了門課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其中,根據網上熱傳的課程目錄,這門「似是而非」課中重點提到了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疫苗接種、天賦基因檢測等問題,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這些話題,也是健康科技類網絡謠言的高發區,曾在網絡上持續引發網友討論關注。
「似是而非」部分課程截圖
謠言高發區之一:電磁輻射VS電離輻射
根據網傳課程目錄,「似是而非」課中包含一堂名為《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手機輻射有危害嗎》的課程。實際上,很多與輻射相關的謠言,都來自於混淆了電磁輻射和電離輻射。
先來看看什麼是輻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273.14℃),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從某種角度上講,「曬太陽」也是吸收輻射的過程。低能量的電磁波輻射,稱為電磁輻射,這也是世界上最普通的輻射種類。
當電磁波輻射的能量高到一定程度,它在穿過物質的時候,具有足夠高的單粒子能量可以將原子或分子電離化,這就是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所具有的高能量的單粒子,可以破壞生物分子的化學鍵,從而使分子的性質改變,嚴重時可以造成基因變異或者致癌。大劑量電離輻射是非常危險的。
包括手機在內的家用電器主要是電磁輻射,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產品,即使零距離接觸到家用電器,輻射值也是在安全範圍之內。所以,我們在使用家用電器時不用過分擔心電磁輻射的問題。此外,「5G」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所謂的「5G信號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的一部分,是頻率在100kHz-300GHz的電磁輻射。5G信號也是安全的。
謠言高發區之二:接種疫苗可能導致自閉症?
這幾年網上有不少關於疫苗的謠言,其中「接種疫苗致自閉症」的說法流傳甚廣。
今年年初,有網傳信息稱,國外一對夫婦帶三胞胎去注射疫苗,孩子們接種了疫苗僅幾個小時,先後都患上了嚴重的自閉症。網文因此聲稱:「這再次證明疫苗會導致自閉症的傷害是真實的。」網傳消息稱該事件發生在2007年,但疫苗注射地點、醫師等關鍵信息都語焉不詳,無從考證。記者查證發現,並沒有權威媒體報導過相關事件。可見,網傳消息的真實性極低,很有可能是以訛傳訛。
資料顯示,疫苗的原理是將病原體減毒或者滅活後的成分注射到體內,利用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針對該病原體的抗體,從而抵禦該病原體的侵入。而自閉症是一種常見神經系統發育失調導致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是複雜的遺傳性多基因神經精神紊亂疾病。自閉症影響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以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刻板樣行為等為主要表現,可伴其他多種臨床症狀,如智力障礙、癲癇或多動等,常在3歲前發病。但綜合來說,自閉症的病因尚未明確,也沒有明確的相關數據或者對機制的研究顯示自閉症與疫苗有著必然的聯繫。據環球網報導,今年3月5日,著名醫學期刊《內科醫學年鑑》刊發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最新證據明確否認了自閉症與麻腮風疫苗之間存在任何聯繫。
誤信謠言危害有多大?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人相信接種疫苗會導致孩子得自閉症。過低的疫苗注射比例令已經於2000年在全美境內被消滅的麻疹死灰復燃。2018年,美國發生17起麻疹疫情,共有372人患病。今年又已經有10個州共127人被確診患上麻疹。
近年來,一些問題疫苗事件推動我國監管部門建立疫苗監管的長效機制;但如果因問題疫苗而過分驚慌,甚至對所有疫苗都產生抗拒,甚至拒絕接種疫苗,則屬因噎廢食。
謠言高發區之三:基因能算命?
近年來,有商家宣稱,通過基因篩查可以檢測兒童天賦、進取心、節儉程度、焦慮抑鬱傾向等,甚至還包含咖啡因偏好、甜食偏好、香菜偏好等生活習慣。甚至有商家稱一滴口水、一滴血就能測出娃是不是天才。基因檢測真的能算命嗎?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動輒成百上千的基因檢測項目呢?
一位在基因測序企業工作的專業人士透露,所謂基因測天賦,主要依靠消費者提供的基因樣本與公司的樣本資料庫進行比對。如果孩子某個基因表現優良的話,就認定其在一些方面有特長、有天賦。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授劉奇蹟表示,天賦的確存在,但哪些基因帶來哪些天賦並不明確,以當前的技術條件更不足以預測命運。
專家解釋,當前遺傳學研究成果顯示,有30億個DNA鹼基對分布於人類23對染色體上。由鹼基對組成、具有遺傳效應功能的片段,才稱得上是基因。不同基因功能各異、相互影響,還有基因自身也具有突變性與多態性。人類成長生活的具體環境,又加劇了因果關係的複雜性。基因測序等前沿科技成果將會離百姓生活越來越近,公眾既能享受科技昌明帶來的種種便利,也要認識到技術始終存在時代局限性。人的高矮胖瘦、生老病死與基因關係密切,但目前很多常見疾病的遺傳機制並不明確。如果將人類基因組比作一團毛線,現代科技雖能描繪出這團毛線的模樣,但如何嚴格論證確認特定基因與具體疾病的因果聯繫,仍是一個浩瀚的工程。
當前,人類對基因的認知不過冰山一角,不宜誇大基因測序實際功效,更要預防概念炒作帶來的負面效應。
(本文由宋慧協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