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和美國等多國相繼開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關於疫苗將威脅人類安全的陰謀論再次在社交媒體上大肆傳播。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表示,由於這些謠言可能對人們產生致命的誤導,拖慢西方「戰疫」成功的步伐,各國醫學專家們正努力揭示其中的科學真相。疫苗改變人類基因?
在西方的社交媒體上,最流行的謠言是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DNA。因為輝瑞公司開發的新冠疫苗,是使用mRNA疫苗原理,即抽取病毒內部分核糖核酸編碼蛋白(或者稱信使核糖核酸)製成疫苗。與傳統疫苗不同,該疫苗不含減毒或滅活病毒,只攜帶新冠病原體的遺傳信息。因此今年5月開始,社交媒體流行的一段視頻就宣稱,mRNA疫苗技術此前「從未被測試或批准過」,注射mRNA疫苗將改變人體DNA。
BBC就此採訪了多名科學家,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沒這回事」。牛津大學教授傑弗裡·阿蒙德說,「注射核糖核酸到人體不會改變人體細胞的DNA。」因為化學結構不同,mRNA不可能與DNA整合到一起。而且mRNA本身的化學性質非常不穩定,慕尼黑工業大學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烏爾裡克·普羅策表示,mRNA進入細胞後很快就會被降解。
過去幾年裡,全球持續對mRNA疫苗展開研究。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這類疫苗已在全世界數萬人身上進行了測試,並通過了嚴格的安全審批程序。即使在mRNA疫苗獲準使用後,相關安全性監測仍在繼續。疫苗來自胎兒細胞?
還有說法稱新冠疫苗來自被墮胎胎兒的肺部組織細胞。很多反墮胎團體為此發起抵制新冠疫苗的活動,並宣稱「使用這種道德汙染的人類細胞製造疫苗,是對人類尊嚴的極大不尊重。」
BBC稱,臉書某反疫苗帳號發布的視頻稱,有證據顯示阿斯利康公司和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疫苗使用胎兒細胞,「但敘述者的解釋是錯誤的」。報導稱,該研究主要探討疫苗在實驗室中被引入人體細胞後的反應。研發疫苗的一個步驟是使用實驗室內生長的細胞,但絕對沒有用墮胎的胎兒進行疫苗研究。
牛津大學疫苗的研發人員說,他們使用的是克隆細胞,但這些細胞「本身並不是流產嬰兒的細胞」。布裡斯託大學的大衛·馬修斯補充說,在製作疫苗的最後階段,所有細胞痕跡都將在純化過程中完全被移除。南安普頓大學的麥可·海德博士說:「任何疫苗生產過程中都沒有使用胎兒細胞。」疫苗將產生嚴重副作用?
關於新冠疫苗的另一種常見陰謀論是其副作用巨大。在社交媒體中流傳著一些毀容的人或動物的圖片,相關注釋通常是「第一個接種疫苗的人」或者「接種疫苗無傷害?」
哈佛大學講師、反謠言專家瓊·多諾萬說:「社交媒體將負面信息與流行文化聯繫在一起,會特別令人難忘,並促使人們分享。但這會導致我們失去對科學的信任。」BBC表示,這些聳人聽聞的圖片與新冠疫苗並沒有關係,調查發現,它們通常只在強烈反對接種疫苗的群體中分享。科學家們表示,新冠疫苗確實會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大多很輕微,比如手臂酸痛、頭痛或一兩天內體溫升高等。注射疫苗不如直接感染?
最近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另一段視頻更讓人啼笑皆非:它宣稱新冠肺炎的治癒率為99.97%,因此直接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免疫力,比接種疫苗更安全。
BBC表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牛津大學統計學學者賈森·歐克說,約99%的新冠肺炎感染者能活下來,相當每1萬人中就有100人死亡,遠高於社交媒體所說的萬分之三。即便如此,歐克補充說,99%這個數據並未考慮到感染者的年齡因素,也沒有考慮到即使存活下來,新冠病毒對健康的長期影響。「感染新冠病毒後,除了重症患者必須入院治療外,還有長期存在的後續健康問題。它還會佔用大量醫療資源,導致因其他疾病或受傷需要治療的患者受到影響。」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利阿姆·史密斯教授說,是否接種疫苗關係到的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疫苗在人體植入微晶片?
還有陰謀論直接針對積極推動新冠疫苗研製的美國富豪、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典型的說法是,新冠疫情只是一個「幌子」,目的是在人類身上植入可追蹤的微晶片,比爾·蓋茨就是幕後主使。今年3月,比爾·蓋茨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可以採用數字證書來顯示誰感染過新冠病毒後復原,誰接受過檢測,誰接受過疫苗注射。那次採訪中,他並沒有提及微晶片,但謠言從此出現,有媒體聲稱「比爾·蓋茨將利用植入微晶片對抗新冠病毒」。
BBC表示,這個說法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疫苗裡面不可能含有微晶片,也沒有證據顯示比爾·蓋茨在實施這個「龐大」的計劃。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