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沒有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天才,自閉症天才也一樣

2020-12-01 澎湃新聞

前天,大家的微信朋友圈都被騰訊公益活動中展示的自閉症、智力障礙與精神障礙患者的畫作刷屏了。

在驚嘆他們的奇妙畫作的同時,不由讓人產生疑問:這些通常生活都無法自理的腦疾病患者,能夠畫出如此奇幻的作品麼?

自閉症患者,通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無法與家人或同伴有效溝通,還有許多重複刻板等行為指徵。這種先天性的神經發育疾病困擾著全世界難以數計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有關自閉症的科學、醫學及社會學科普內容,請參看筆者另外兩篇文章《自閉症的前世今生》《自閉症的前世今生之二:以史為鑑》。本文僅討論,自閉症等腦疾病患者中究竟是否有天才,如何看待這些天才。

自閉症患者中的天才星星—學者症候群

1988年,美國電影《雨人》讓自閉症這個醫學概念走近了千家萬戶,其中雨人Raymond刻板而具有超強計算天賦的形象深入人心。從此,自閉症就與天才幾乎被相提並論。

隨著自閉症診斷標準的不斷更新,全世界的自閉症及自閉症譜系障礙患病率至少達到千分之幾以上。

究竟有多少自閉症患者會像雨人一樣具有超常天賦呢?

如果走進自閉症康復中心,您也許會發現,自閉症孩子都不想與您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知道,他們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天賦呢?

其實,在這些具有嚴重發育障礙,包括自閉症與智力障礙等等患者中,發現超常天賦的現象在醫學界已有多年的研究,電影《雨人》的顧問之一——Darold Treffert醫生,就是研究此類疾病的權威,這種現象被稱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

學者症候群特指,具有某些方面嚴重缺陷的人群具有某些超常的天賦,而且這些天賦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方面,如數學、音樂、繪畫、記憶等。

電影中,雨人Raymond的原型人物Kim Peek就是一個被醫學界與科學界驚嘆的天才,他與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嚴重智力障礙患者並無二致,他的IQ測驗成績只有87,屬於醫學意義上典型的智力障礙,成年後仍然無法自己穿衣等等。但是他的大腦就像一塊永遠無法存滿的硬碟。

他把超過12000本書的內容全部存在腦子裡,並可隨時查閱裡面的內容。他與別人交談的時候,會先問對方生日,然後如數家珍地說,生日那天世界上在哪些國家發生過哪些大事,並且在腦海中馬上計算出對方何時60周歲退休,那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提醒對方到那天就可以開心地退休,頤養天年啦。

Kim Peek於1951年出生,成年後由父親陪伴在全世界旅行,表演這些天賦。他告訴全世界,醫學上定義的智力障礙病人也可以具有記憶的驚人天賦。

2009年,Kim Peek突發心臟病去世。這些表演內容都作為影像資料完整的保存下來,作為醫生與科學家們研究的重要素材。

Treffert醫生一生對學者症候群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並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成立了專門研究學者症候群患者的Treffert中心。Treffert醫生就此話題撰寫了多部暢銷著作,其中最新的一部《Islands of Genius》的中文譯著《孤島天才》由中資海派策劃,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將在年內上市。我有幸被邀請撰寫了此書的序言。

我讀完此書的感嘆是,Kim Peek的幸運不僅僅是具有天賦,更重要的是一個包容他的家庭,包容他的社會,讓他的驚人天賦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沒有任何天才是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自閉症及智力障礙患者中的天才也是一樣。

Kim Peek的父親Fran Peek一直精心呵護孩子成長,當Kim Peek小時候生活無法自理,醫生屢次建議送去社會福利機構,放棄教育等等,父親都堅持在自己家庭裡給Kim Peek足夠的愛,直到Kim Peek的天才顯現,父親又給他提供足夠的書籍供閱讀,主動培養他的天賦。自閉症的天才都是經過了這些艱苦的培養與訓練才能養成的。

在《孤島天才》書中,還提到了另外兩個著名的自閉症天才例子: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Temple Grandin教授和英國的「人眼相機畫師」Stephen Wiltshire。

他們具體的事跡我不再贅述,從《孤島天才》書中都可以讀到,以前也有其他新聞報導及影視作品予以描述。其實,他們背後真實的故事,都是在他們兒時父母與社會的包容與培養,讓他們可以在充滿親情的環境長大,慢慢克服自己的行為障礙,慢慢適應這個社會,讓自己的天賦得以充分發揮。

中國的天才星星在哪裡

從國外以前數十年的經驗中,我們知道在自閉症以及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中,確實有可能出現一些具有某方面超常天賦的天才,那麼讓大家好奇的就是,中國的自閉症患者中有無這種天才出現?

騰訊公益這次給我們展示的是一部分自閉症、智力障礙、精神障礙患者的畫作。其實,早在數年前,北京的金羽翼殘障兒童藝術發展基金等等機構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具有藝術天賦的大量自閉症、唐氏症候群等等患兒進行了專門的培養與訓練。這些孩子一開始往往表現出繪畫的渴望,但是同樣需要老師的指點與大量的練習。

展現在大眾眼中的這種美妙的畫作背後,是孩子們辛勤的汗水和無數培養訓練這些孩子們的老師們與父母的汗水。如同我們熟知的那樣,自閉症孩子通常是很難與其他同伴或老師交流的,老師們需要花費對正常孩子數倍的精力和耐心才能對自閉症孩子有效輔導。這些自閉症孩子們的畫作展覽也早在數年前就在北京上海等各地多次展出。

繪畫其實只是學者症候群中的天賦之一,其他常見的天賦還有數學、音樂以及閃電計算,如計算日曆等。我們在上海與各大醫院合作自閉症研究的過程中,陸續接觸到很多具有「活字典」本領的自閉症小朋友。

同樣,他們其實也是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令人感嘆的是,如果是我們常人,再怎麼練習,也無法完成在他們看來輕而易舉的腦中計算。

他們的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的自閉症易感基因是否與其他人不同?是否有所謂的「天才自閉症基因」?這些都是我們正在開展的科研課題。

天才在人間

從科學與醫學角度,我們還無法對自閉症患者中究竟有多少天才進行估計,原因很簡單,在無法對被試對象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所有測試都是不準確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對天才Kim Peek的智商測試只有87分。那麼,這些天才對我們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想可以從下面這幾個方面來思考。

首先,這種自閉症患者以及智力障礙患者中出現的超常天才是醫學與科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是我們揭開大腦神秘功能的鑰匙,如果我們有可能得知何種大腦工作原理讓人腦可以具有如此「超能力」,這在以後也許對有效提升人類自身能力會非常價值。

其次,這讓我們認識到,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並不是不可教育的,他們往往需要比正常孩子更多的愛與關切才能正常成長。無論是否有天賦,自閉症孩子都具有非常嚴重的行為學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愛,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關鍵的。

美國1970年通過了自閉症孩子的公平教育法案(詳見《自閉症的前世今生之二以史為鑑》),給自閉症孩子與家庭提供了寶貴的教育機會,讓自閉症孩子長大生活可以自理,可以逐步進入社會,不再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誠然,自閉症孩子當然不可能個個都有天才,昨天看到某文章評論「99%的自閉症孩子沒有天才」,這樣的論點本身就武斷而可笑,且不提這個數字從何而來,正常人裡面的繪畫大師的比例有多少?恐怕還遠遠低於1%吧?

在無法對天才和具有天賦的孩子有準確估計的情況下,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我們的關心與愛護去幫助他們成長,不應該認為他們個個都是天才,當然認為他們之中根本沒有天才也是罔顧事實。

行文至此,筆者還會繼續從事自閉症的基礎研究,希望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自閉症的行為障礙以及天才的神經基礎。我們期待同臨床醫生,自閉症患者家長們以及與社會大眾一起,用積極與寬容的心態對待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幫著這些星星的孩子來到人間。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科學大院」,為中國科學院官方科普平臺。澎湃新聞經授權後轉載。原標題為《自閉症的天才星星知多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自閉症兒童」更容易變成天才?培養孩子高智商,沒有捷徑
    一般的孩子都會有很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因為自閉症的孩子智商低於常人,所以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們靜下來也許只是因為需要休息一下,這是一種身體的本能,或者是他們自己無法控制種身體的狀態。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演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作家:莎士比亞(Shakespeare)、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這些改變人類命運的天才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自閉。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
  • 不一樣的天才:學者綜合症
    天下沒有完全正常的人,也沒有完全異常的人,正常人有時候也會抽風,而異常的人,在某些時候也會有正常的行為。「學者綜合症」正是這麼一些看起來「不正常」,但在某方面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能力的人……自閉的天才最初提出「學者綜合症」(Savant 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Darold Treffert。
  • 專訪特殊教育學者蘇雪雲:認為自閉症兒童多天才是一種誤解
    並不是說自閉症的孩子裡天才就特別多,只是可能因為他們的特徵,比如在社交方面相對有缺陷,對某些東西會有特別固執的特殊興趣,又不會受到其他幹擾,所以在特定領域表現出了相對突出的「孤島能力」。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這種能力的話,不一定有利於兒童的發展和適應。比如我們有案例是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認很多漢字,但到後面沒有辦法進行語篇閱讀。
  • 《良醫》自閉症天才醫生
    該劇講述了一位自閉症天才醫生肖恩的故事,該醫生在美國一家醫院的一群專業醫生的領導下,每天處理各種醫療事件並治療各種患者。01,法理學與人際關係在劇中,每種救治都必須遵守嚴格的法律規定。儘管很麻煩,但它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中國沒有經常發生的醫療糾紛。這在克萊爾遭到性騷擾的情況下尤其明顯。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很多自閉症兒童在成年後依然很難獨立生活,需要有人終身照料,而至今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能夠治癒自閉症的方法。因此,自閉症的確診,常常會給一個家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由於它的罕見和棘手,圍繞著自閉症產生了廣為流傳的誤解。讓我們趁著這個日子,一起來破解這些謠言吧!重複的堆疊或排序東西與自閉症有關。
  • 為什麼有些人說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聽聽兒科主任怎麼說
    雖然亮亮從外表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總是因為各種「不能被周圍接納」的不良行為,被11所小學或幼兒園勸退,他的爸爸媽媽為此傷透了腦筋。最後去醫院診斷為自閉症,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 天才與瘋子比鄰
    身體周刊記者 羅燕倩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沒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帶有瘋狂的特徵。」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8歲的小男孩亮亮(化名)因,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就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理由是「不適宜行為」。
  • 愛因斯坦和牛頓難道都是有自閉症的天才?
    愛因斯坦和牛頓兩人無疑都是天才,不過他們是否也有自閉症?在自閉症專家Simon Baron-Cohen看來,他們都顯示了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的症狀——這是一種並不會造成認知困難的自閉症。
  • 《良醫》看自閉症男孩如何逆襲成為天才醫生?
    美劇《良醫》熱播,該劇由大衛·肖編劇,講述一個年輕的患有自閉症以及學者症候群的外科醫生肖恩·墨菲加入了一間著名醫院聖博納文圖爾醫院。這令所有人都起了疑問:一個沒法和正常人建立關係的醫生,真的能治療患者嗎?
  • 解讀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怎麼一悶棍砸出個天才?
    這就要從學者症候群的故事說起。 解讀學者症候群 學者症候群指個人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自閉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卻擁有與其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且驚人的某種能力。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一般頭部曾受創傷,之後出現超凡的數學、音樂或藝術才能。 早在1789年,有關的科學文獻中就出現了對學者症候群的描述。
  • 天才與瘋子比鄰|症候群_網易財經
    身體周刊記者 羅燕倩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天才與瘋子比鄰。從天才到瘋子,僅有一步之遙。」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沒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帶有瘋狂的特徵。」
  • 男子腦後挨悶棍後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成數學天才
    原標題:男子腦後挨悶棍後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成數學天才   原標題:12年前腦後挨悶棍美一男子變身數學天才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中年男子賈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挨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他把這段奇特經歷寫成回憶錄,於22日出版。   帕吉特現年43歲,家住華盛頓州塔科馬。美國《紐約郵報》20日援引帕吉特的話報導,12年前,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對數學等學科毫無興趣。   轉折點出現在2002年9月13日夜間。當時,他走出一家酒吧。
  • 走近自閉症患者:他們不是天才不是傻子,也不是梵谷
    張貴超與自閉症孩子。吳媛 攝  其實,張貴超一直離自閉症患者不遠。小時候,他們村裡有個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管他叫「傻子」,張貴超還拿石子扔過他。過去那麼多年,他覺得他們不應該。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傻子,那二三線城市呢?」張貴超說。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展障礙。
  • 雙語閱讀|智商170超愛因斯坦,堅持不學習才變天才,被譽為「少年神童」的他卻是自閉症患者
    阿斯伯格綜合症,跟自閉症類似。不同的是,該病的患者智力和語言能力正常。但他們會有嚴重的社交困難,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力。理論物理已經沉寂了將近20年了,不知道Jacob的出現,能不能讓學術界找到新希望。而Kristine Barnett把這一切都寫到了她的回憶錄(memoir)《火花: 母親培養天才的故事》中,跟全世界分享他養成天才的經歷,賺得盆滿缽滿,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訪談的寵兒。
  • 男子腦後挨悶棍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成數學天才
    原標題:12年前腦後挨悶棍美一男子變身數學天才賈森·帕吉特資料圖。  據新華社電美國中年男子賈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挨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  之後有一天,帕吉特看到一部講述自閉症天才的紀錄片,覺得與自己相似。他向有關專家求助,確診自己患上了「後天性學者症候群」。這類患者通常因頭部受創,突然出現超凡的數學、音樂或藝術才能。全世界大約有40名後天性學者症候群患者。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結果顯示,帕吉特的左腦非常活躍,尤其是左側頂葉,這一部位主要負責進行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線性思維。
  • 自閉症患者,他們有一道心牆
    這種病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屬於學者症候群(即在某一方便能力超於常人)而大多數患者智力等於或低於常人。對於那些少數的天才自閉患者,人們感嘆他們因禍得福,感慨自己為什麼沒有這樣的能力,甚至羨慕的誇讚他們的「超能力」。對於那些沒又任何超能力的患者,人們則慶幸自己沒有患上自閉症。我們始終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把「天才」自閉症患者和普通自閉症患者區別開來,去思考他們。
  • 那些頂級天才背後的缺失,或許平衡才是宇宙的法則
    自從那次大腦損傷,傑森帕吉特所看到的世界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在他的眼睛裡,他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動態的點和線的切割如來的樣子,甚至似乎能夠看穿事物在多維空間中的結構一樣。而這樣的他,回過頭來再去學習數學竟易如反掌,最終還成了一位數學家。
  • 自閉的鋼琴天才《那才是我的世界》譜動人生命樂章
    曾獲百想、青龍最佳新演員的樸正民,在片中飾演患有重度自閉症及「學者症候群」的鋼琴天才,展現演技和琴藝,成為2018年開春最感動人心的一部佳片。《那才是我的世界》為電影《逆麟:刺王危城》編劇崔成賢初執導演筒的作品。故事描述落魄的拳擊手金趙夏,在偶然機會下與17年未見的母親相遇,也因而多了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吳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