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自閉症患者:他們不是天才不是傻子,也不是梵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自閉症孩子在做遊戲。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日電(袁秀月)張貴超是一個戲劇工作坊的燈光師,在不定期的周末,他都會和一群自閉症患者接觸,只不過是用燈光。老師給孩子們講故事,他就隨著劇情變換燈光。

  他參加過十幾次這樣的活動,雖然也感動,但總覺得心跟心很遠。他的一個朋友看過後也不理解,說這群人不就是傻子嗎?

  有次張貴超到外面休息,正好碰到一個孩子在做手工,他就過去一塊做。他跟孩子吹風車,有了眼神交流,「他朝我笑我也朝他笑」。張貴超發現,心立馬就貼近了。

張貴超與自閉症孩子。吳媛 攝

  其實,張貴超一直離自閉症患者不遠。小時候,他們村裡有個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管他叫「傻子」,張貴超還拿石子扔過他。過去那麼多年,他覺得他們不應該。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傻子,那二三線城市呢?」張貴超說。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展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智力發育落後。

  目前,自閉症已成為世界上人數增長最快的嚴重性病症之一。據相關報告推算,中國目前已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兒童約有200多萬。

  簡單來說,自閉症患者不是無法表達,而是溝通方式跟我們不一樣。然而,真正認識並接納這種不一樣的人卻並不多。

資料圖:一個自閉症小女孩對遊戲贏得的獎品愛不釋手。

中新社

發 劉冉陽 攝

  2018年末,廣州市南沙區一位孕婦攜自閉症兒子在家中自殺。兒子曾與同班小孩發生推搡。在得知孩子有自閉症後,有家長找到園方要求其退學。

  另一個衝突也發生在去年,深圳市寶安區15戶自閉症家庭準備入住公租房時,遭到其他業主拉橫幅抗議。有業主稱,他們並不知道是自閉症兒童,只看到了標有不同等級的精神類殘疾人士要入住,怕出意外就慌了。

  要麼是投以異樣的眼光,要麼是同情憐憫,對於自閉症患者和家長來說,這又是一種困擾。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幾個和自閉症患者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的故事裡沒有多少痛苦,但作為普通人面對自閉症患者該怎麼做,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

  如下是他們的自述:

資料圖:一名「星星的孩子」繫著藍絲帶。

中新社

記者 羅雲鵬 攝

  自閉症患者不是傻子,也不是梵谷

  苗世明

  藝途無障礙工作室(WABC)創始人

  在做「小朋友畫廊」之前,我們更多地希望他們被社會看到,證明這個人群可以被改變,可以被融合,並不是瘋子傻子。但之後我發現,我們很容易就給他們貼上一個新的標籤,就是他們都變成梵谷了。

  我們不想給他們貼一個新的標籤,並不是自閉症就是梵谷了,甚至說自閉症以後就不是病了,只要送去畫畫就好了。

  藝術融合併不是某一個人群的良藥,它其實就是一個提升公眾和特殊人群融合的方法。

  藝術療愈有明確的改變方向,比如語言溝通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它本質上是藝術加心理學,會在語言溝通上有一些改善,但也有一個誤區,它並不能把病治好。

  在我看來,自閉症人群其實很缺少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和經驗。普通的社交是用語言去溝通,他們可能會用身體、行為,所以經常被誤解。有人就覺得這孩子有病吧,這個行為很不正常。這等於給他貼了一個標籤,溝通過程就終止了。

  很多人不喜歡思考深層的問題。他更願意快速地去定義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看到自閉症孩子畫畫,就說「唉呀畫得真好,他們就是天才」,好了,這個事就結束了。

  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甚至連家長都不太了解孩子的表達方式。

  對特殊人群和他們的家庭,我希望大家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理解。有的人拿所謂正常人的標準去界定他們,他們的空間就更小了。不過挺難的,這個空間是精神層面的,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資料圖:自閉症孩子一起過兒童節。

中新社

發 劉冉陽 攝

  他們會有怪異的行為,大家不過多關注就可以了

  21歲自閉症人士的媽媽

  牛牛今年21歲,我就希望他多參加一些活動,多接觸人,他喜歡做的事兒,我儘可能地支持他。

  他們也需要一些社會交往活動,比如好多孩子喜歡畫畫兒,喜歡體育運動。但因為他們有些行為跟別人格格不入,所以機會非常少。

  大家對自閉症有很多認識誤區。他們就是一種先天的疾病,先天的障礙,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自我封閉,或是受了什麼刺激,也不是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而是因為自身的障礙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和交流。實際上自閉症孩子都很渴望親情和友情。

  第二,他們也不是超人。許多人認為自閉症孩子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能力,甚至是天才,其實不然。雖然個別孩子在音樂繪畫和特殊記憶上有一些天賦,但在社會性和人際交往方面都有無法克服的障礙。

  現在,越來越多的自閉症孩子會出現在大眾視線裡,他們有時會有一些怪異的行為,但大多都沒有暴力傾向。希望大家看到以後不要很吃驚,不給過多關注就可以了。

  現在像牛牛這麼大的孩子已經從學校出來了。我每周帶他去畫畫,周三去滑冰,其他時間就是遊遊泳,到處走走。但我覺得他們也應該有正規的作息,這也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

  不過,因為社會性差,他們絕大多數都不能工作,也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去處。希望能有一些學校、機構甚至日間託管部門,能夠接納他們。

自閉症工作坊現場。受訪者供圖

  創造一個溫柔的環境,比一千次的幫助更有力

  馬巖

  伴路人戲劇創始人

  今年的世界特奧會,有一句話我覺得挺好,大概是,營造一個溫柔的環境,比一千次更好的幫助更有力。就是說不要因為可憐去幫助他們。所以,我們的戲劇工作坊做了一個調整,希望營造一個大家能夠輕鬆、親密交流的環境。

  原先,我們向觀摩者介紹自閉症人群,都會避開孩子和家長。這次都在現場,結束後也邀請觀摩者、志願者跟大家一起交流。

  有個志願者的弟弟是自閉症,她說她只有一個奢求,就是跟弟弟上街的時候,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就好。

  有一天結束後,一個家長沒走,我們聊了很多。他說,家長之前一味地讓孩子變得跟普通學校的孩子一樣,他們做什麼,我的孩子做什麼。但是現在,他發現對孩子的要求可能要轉變一下,得想想孩子到底想什麼。

  有個孩子,他語言表達很難,但是在空間幾何方面有優勢。我們有一個用身體組成山脈、艾菲爾鐵塔的遊戲,他做得就比一般人好。但是父母非得讓他在活動裡說話,我就去跟他媽媽講,其實沒關係。不會表達,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一直提倡一點,就是你了解這部分人群之後,你不去打擾他的生活就好,就跟隔壁的鄰居一樣,你也許不會打招呼,但你知道隔壁住了個人。

志願者和自閉症孩子互動。受訪者供圖

  也許對方反饋並不多

  周質光 志願者

  我之前沒見過自閉症患者,也可能對他們不夠了解,分辨不出來。但實際上還挺多的,差不多五六十個新生兒裡,就會有一個。所以有一個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的機會,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很有意思。

  也是通過專業老師的講解,才對包括自閉症在內的特殊人群有了一點認識。老師會介紹這類疾病的成因、發病率、發病人群等等。主要講的還是在面對他們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如何保持一個平和、平等的心態。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平等自然地對待,千萬不要抱著「同情心」、「憐憫心」。比如之前有幾次活動,參與人裡有一些需要坐輪椅的朋友,在跟他們相處時,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保持半蹲的姿勢(為了保持和他們的視線平視),自然地站在一邊聊天就好。

  跟他們溝通時,可能需要更直接也更多次地表達,也許對方的反饋並不多,但儘量讓自己不強求結果,做好陪伴的過程就可以了。

  就像有志願者說的,這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自己不去設定什麼預期,而是在每完成一件事情以後,都「加一分」。

  他們也一樣是孩子,只是情緒表達上更直接,內心世界也更純粹。他們能看出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們笑,和他們玩兒。

  我也是活動結束才看懂,其實這個活動不是給特殊人開的,是給普通人開的。是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去了解他們。(完)

相關焦點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近些年,似乎很多自閉症孩子一夜之間都展現出了少有的天才。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 自閉症患者,他們有一道心牆
    常常聽人說起,自閉症患兒,他們不善交際,執拗,沉默,奇怪。他們安靜地在角落裡沉浸在自己世界。而那些少數的天才患者,也不過是名叫「自己」的圍城的被監禁者。自閉症,也叫孤獨症,主要的特徵是社交存在缺陷。這種病症,多發於兒童之中。
  • 他們不安靜、不浪漫 他們中的大多數也不是天才 | 世界自閉症日
    聯合國第62/139號決議呼籲,在每年的4月2日這一天,提高世界各國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就我所知,孤獨症是唯一一個既無病因又無法治療的所謂『病』。遇到這種病,感覺醫院已經不是醫院,是人民法院」。——自閉患兒家長、作家 蔡春豬「那一個晚上,我躺在床上,沒有眼淚。我常常對別人說,我是死過一次的人。
  • 自閉症並不是「神童」!兒科醫師:它是一種重大疾病!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醫生許玲表示,自閉症兒童並不是天才,他們中多數並不會畫畫,更多的是智力低下,生活沒有自理能力。所以,對於自閉症兒童和其家庭,希望大家把他們看作普通人,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如果平時生活中見到,也不要給予太多的關注,否則只會讓他們的家庭更難堪。
  • 學者:沒有不需要呵護與培養的天才,自閉症天才也一樣
    自閉症患者,通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無法與家人或同伴有效溝通,還有許多重複刻板等行為指徵。這種先天性的神經發育疾病困擾著全世界難以數計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有關自閉症的科學、醫學及社會學科普內容,請參看筆者另外兩篇文章《自閉症的前世今生》《自閉症的前世今生之二:以史為鑑》。本文僅討論,自閉症等腦疾病患者中究竟是否有天才,如何看待這些天才。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很顯然,這些理論並沒有考慮到一個重要的問題:自閉症的孩子往往有著正常的兄弟姐妹,他們雖然成長在同樣的父母關懷下,但為什麼依然有著不一樣的命運呢?「父母失職」論近年來已經被拋棄,自閉症的成因,更多的可能是遺傳及基因問題,並不是父母靠意願就能干預的。當然,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更多溫暖,對自閉症兒童的社會適應是有幫助的,但這和「父母失職」論是完全不一樣的。
  • 自閉症,星星的孩子:他們大多並非天才,他們身後才是真實的人間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自閉症兒童有一個詩意的名字,被稱作是:落入凡間「星星的孩子」,他們給人的印象是孤僻、安靜、不跟人接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男孩多多,今年26歲,就是這樣一個重度孤獨症患者。從4歲確診至今,他的母親周靜便一直陪伴著他與病魔抗爭。
  • 他們不安靜、不浪漫,他們中的大多數也不是天才
    「Dustin Hoffman對此(大眾對自閉症的認知)沒有任何幫助」,哈佛公共管理碩士、自閉症行業從業者Jonathan Levy說,「在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我不得不向人們解釋,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根本不像Hoffman所表演的那樣」。
  • 孤獨症兒童是天才還是傻子丨希望島特殊教育乾貨分享
    以前,最先被人們關注的是具有某方面天賦的天才孤獨症兒童,這雖然讓很多人對自閉症有了開始的認識,但僅僅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認知。其實孤獨症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一直面臨著數不清的難以預料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這個家庭的工作和生活。
  • 《良醫》自閉症天才醫生
    該劇講述了一位自閉症天才醫生肖恩的故事,該醫生在美國一家醫院的一群專業醫生的領導下,每天處理各種醫療事件並治療各種患者。01,法理學與人際關係在劇中,每種救治都必須遵守嚴格的法律規定。儘管很麻煩,但它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中國沒有經常發生的醫療糾紛。這在克萊爾遭到性騷擾的情況下尤其明顯。
  • 4歲確診自閉症,3次被學校勸退,被罵傻子,現彈琴、畫畫樣樣棒!
    提到「自閉症」,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不會說話?生活不能自理?來自「星星的孩子」或「另一個世界的天才」?佰澄,一個陽光大男孩,4歲確診自閉症,如今21歲,不僅實現了生活自理、獨立出行,畫畫獲獎無數、還考過了鋼琴九級,參加過許多大型演出,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 天才與瘋子比鄰
    他們,被人們戲稱為「白痴天才」。學術界則給了他們一個更為優雅的名字——學者症候群。他們叫學者症候群最初提出學者症候群(Savant-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屈萊佛特(Darold Treffert)。
  • 天才與瘋子比鄰|症候群_網易財經
    他們,被人們戲稱為「白痴天才」。學術界則給了他們一個更為優雅的名字——學者症候群。他們叫學者症候群最初提出學者症候群(Savant-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屈萊佛特(Darold Treffert)。
  • 愛因斯坦和牛頓難道都是有自閉症的天才?
    愛因斯坦和牛頓兩人無疑都是天才,不過他們是否也有自閉症?在自閉症專家Simon Baron-Cohen看來,他們都顯示了很多艾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的症狀——這是一種並不會造成認知困難的自閉症。
  • 你所不了解的秘密,跟著電影《星星》了解自閉症
    今天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去年風靡整個桐廬的影片---陳小景導演的《星星》,通過電影來了解一下自閉症。
  •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愛因斯坦可能是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這說明了什麼?
    說得簡單一些,他們不掌握人際交往的規則和方式,很容易成為群體中的另類,繼而遭到排斥和孤立,然後可能才導致不願意與他人交流。 還有,典型自閉症和艾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都有局限而異於常人的興趣,有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但具體類型也有很大不同。
  • 專訪特殊教育學者蘇雪雲:認為自閉症兒童多天才是一種誤解
    並不是說自閉症的孩子裡天才就特別多,只是可能因為他們的特徵,比如在社交方面相對有缺陷,對某些東西會有特別固執的特殊興趣,又不會受到其他幹擾,所以在特定領域表現出了相對突出的「孤島能力」。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這種能力的話,不一定有利於兒童的發展和適應。比如我們有案例是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認很多漢字,但到後面沒有辦法進行語篇閱讀。
  • 為什麼「自閉症兒童」更容易變成天才?培養孩子高智商,沒有捷徑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有一個節目叫「最強大腦」,其中有一個自閉症的患者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他就是周瑋。難道真的是因為自閉症的人容易成為天才嗎?為什麼「自閉症兒童」更容易變成天才?  自閉症成為天才是不可能的,天才第一個定義就是有超常的智力,而自閉症孩子的智力都是有問題的。  其次他們一定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且身體健康的人,很多事情只有加上健康的底色,才會名副其實。
  • 這些天才竟是孤獨症患者?為什麼患者男性居多?
    作者:寶寶知道 hldduyan很多天才都有類似孤獨症的特徵。比如牛頓、愛因斯坦、莫扎特、安徒生等。孤獨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之一,該症一般起病於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 深度:天才與精神疾病是否存在某種必然聯繫?
    如果我們對一些著名藝術家有所了解,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很多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例如:著名印象派畫家梵谷——雙向情感障礙著名雕塑藝術家米開朗琪羅——自閉症著名小說家列夫·託爾斯泰——抑鬱症天才音樂家貝多芬——雙向情感障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