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在做遊戲。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日電(袁秀月)張貴超是一個戲劇工作坊的燈光師,在不定期的周末,他都會和一群自閉症患者接觸,只不過是用燈光。老師給孩子們講故事,他就隨著劇情變換燈光。
他參加過十幾次這樣的活動,雖然也感動,但總覺得心跟心很遠。他的一個朋友看過後也不理解,說這群人不就是傻子嗎?
有次張貴超到外面休息,正好碰到一個孩子在做手工,他就過去一塊做。他跟孩子吹風車,有了眼神交流,「他朝我笑我也朝他笑」。張貴超發現,心立馬就貼近了。
張貴超與自閉症孩子。吳媛 攝
其實,張貴超一直離自閉症患者不遠。小時候,他們村裡有個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管他叫「傻子」,張貴超還拿石子扔過他。過去那麼多年,他覺得他們不應該。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傻子,那二三線城市呢?」張貴超說。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展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智力發育落後。
目前,自閉症已成為世界上人數增長最快的嚴重性病症之一。據相關報告推算,中國目前已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兒童約有200多萬。
簡單來說,自閉症患者不是無法表達,而是溝通方式跟我們不一樣。然而,真正認識並接納這種不一樣的人卻並不多。
資料圖:一個自閉症小女孩對遊戲贏得的獎品愛不釋手。
中新社發 劉冉陽 攝
2018年末,廣州市南沙區一位孕婦攜自閉症兒子在家中自殺。兒子曾與同班小孩發生推搡。在得知孩子有自閉症後,有家長找到園方要求其退學。
另一個衝突也發生在去年,深圳市寶安區15戶自閉症家庭準備入住公租房時,遭到其他業主拉橫幅抗議。有業主稱,他們並不知道是自閉症兒童,只看到了標有不同等級的精神類殘疾人士要入住,怕出意外就慌了。
要麼是投以異樣的眼光,要麼是同情憐憫,對於自閉症患者和家長來說,這又是一種困擾。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幾個和自閉症患者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的故事裡沒有多少痛苦,但作為普通人面對自閉症患者該怎麼做,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
如下是他們的自述:
資料圖:一名「星星的孩子」繫著藍絲帶。
中新社記者 羅雲鵬 攝
自閉症患者不是傻子,也不是梵谷
苗世明
藝途無障礙工作室(WABC)創始人
在做「小朋友畫廊」之前,我們更多地希望他們被社會看到,證明這個人群可以被改變,可以被融合,並不是瘋子傻子。但之後我發現,我們很容易就給他們貼上一個新的標籤,就是他們都變成梵谷了。
我們不想給他們貼一個新的標籤,並不是自閉症就是梵谷了,甚至說自閉症以後就不是病了,只要送去畫畫就好了。
藝術融合併不是某一個人群的良藥,它其實就是一個提升公眾和特殊人群融合的方法。
藝術療愈有明確的改變方向,比如語言溝通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它本質上是藝術加心理學,會在語言溝通上有一些改善,但也有一個誤區,它並不能把病治好。
在我看來,自閉症人群其實很缺少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和經驗。普通的社交是用語言去溝通,他們可能會用身體、行為,所以經常被誤解。有人就覺得這孩子有病吧,這個行為很不正常。這等於給他貼了一個標籤,溝通過程就終止了。
很多人不喜歡思考深層的問題。他更願意快速地去定義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看到自閉症孩子畫畫,就說「唉呀畫得真好,他們就是天才」,好了,這個事就結束了。
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甚至連家長都不太了解孩子的表達方式。
對特殊人群和他們的家庭,我希望大家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理解。有的人拿所謂正常人的標準去界定他們,他們的空間就更小了。不過挺難的,這個空間是精神層面的,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資料圖:自閉症孩子一起過兒童節。
中新社發 劉冉陽 攝
他們會有怪異的行為,大家不過多關注就可以了
21歲自閉症人士的媽媽
牛牛今年21歲,我就希望他多參加一些活動,多接觸人,他喜歡做的事兒,我儘可能地支持他。
他們也需要一些社會交往活動,比如好多孩子喜歡畫畫兒,喜歡體育運動。但因為他們有些行為跟別人格格不入,所以機會非常少。
大家對自閉症有很多認識誤區。他們就是一種先天的疾病,先天的障礙,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自我封閉,或是受了什麼刺激,也不是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而是因為自身的障礙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和交流。實際上自閉症孩子都很渴望親情和友情。
第二,他們也不是超人。許多人認為自閉症孩子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能力,甚至是天才,其實不然。雖然個別孩子在音樂繪畫和特殊記憶上有一些天賦,但在社會性和人際交往方面都有無法克服的障礙。
現在,越來越多的自閉症孩子會出現在大眾視線裡,他們有時會有一些怪異的行為,但大多都沒有暴力傾向。希望大家看到以後不要很吃驚,不給過多關注就可以了。
現在像牛牛這麼大的孩子已經從學校出來了。我每周帶他去畫畫,周三去滑冰,其他時間就是遊遊泳,到處走走。但我覺得他們也應該有正規的作息,這也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
不過,因為社會性差,他們絕大多數都不能工作,也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去處。希望能有一些學校、機構甚至日間託管部門,能夠接納他們。
自閉症工作坊現場。受訪者供圖
創造一個溫柔的環境,比一千次的幫助更有力
馬巖
伴路人戲劇創始人
今年的世界特奧會,有一句話我覺得挺好,大概是,營造一個溫柔的環境,比一千次更好的幫助更有力。就是說不要因為可憐去幫助他們。所以,我們的戲劇工作坊做了一個調整,希望營造一個大家能夠輕鬆、親密交流的環境。
原先,我們向觀摩者介紹自閉症人群,都會避開孩子和家長。這次都在現場,結束後也邀請觀摩者、志願者跟大家一起交流。
有個志願者的弟弟是自閉症,她說她只有一個奢求,就是跟弟弟上街的時候,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就好。
有一天結束後,一個家長沒走,我們聊了很多。他說,家長之前一味地讓孩子變得跟普通學校的孩子一樣,他們做什麼,我的孩子做什麼。但是現在,他發現對孩子的要求可能要轉變一下,得想想孩子到底想什麼。
有個孩子,他語言表達很難,但是在空間幾何方面有優勢。我們有一個用身體組成山脈、艾菲爾鐵塔的遊戲,他做得就比一般人好。但是父母非得讓他在活動裡說話,我就去跟他媽媽講,其實沒關係。不會表達,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一直提倡一點,就是你了解這部分人群之後,你不去打擾他的生活就好,就跟隔壁的鄰居一樣,你也許不會打招呼,但你知道隔壁住了個人。
志願者和自閉症孩子互動。受訪者供圖
也許對方反饋並不多
周質光 志願者
我之前沒見過自閉症患者,也可能對他們不夠了解,分辨不出來。但實際上還挺多的,差不多五六十個新生兒裡,就會有一個。所以有一個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的機會,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很有意思。
也是通過專業老師的講解,才對包括自閉症在內的特殊人群有了一點認識。老師會介紹這類疾病的成因、發病率、發病人群等等。主要講的還是在面對他們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如何保持一個平和、平等的心態。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平等自然地對待,千萬不要抱著「同情心」、「憐憫心」。比如之前有幾次活動,參與人裡有一些需要坐輪椅的朋友,在跟他們相處時,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保持半蹲的姿勢(為了保持和他們的視線平視),自然地站在一邊聊天就好。
跟他們溝通時,可能需要更直接也更多次地表達,也許對方的反饋並不多,但儘量讓自己不強求結果,做好陪伴的過程就可以了。
就像有志願者說的,這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自己不去設定什麼預期,而是在每完成一件事情以後,都「加一分」。
他們也一樣是孩子,只是情緒表達上更直接,內心世界也更純粹。他們能看出你是不是真心對他們笑,和他們玩兒。
我也是活動結束才看懂,其實這個活動不是給特殊人開的,是給普通人開的。是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去了解他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