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繼續為你解讀《刻意練習》這本書。上一節我們說到了刻意練習,我們可以把刻意練習簡單地概括為六個字:專注、反饋、糾正。作者相信,刻意練習對一個人提高能力有著顯著的作用。作者接著指出了刻意練習的方法,他認為找到一名優秀的導師指導自己,是練習的最佳方法。其次,我們必須選擇一個準確的目標,專注地去完成,練習過程中還要有反饋。
接下來的這節課,我將為你講述的是,天賦和練習,誰的影響更大,天賦對於傑出人物又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天賦和練習,誰的影響更大。
作者認為,在一個人成為傑出人物的過程中,天賦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帶來一點優勢,但總體作用微乎其微。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他能掌握這麼多門語言,肯定是有語言天賦。」「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是因為他有音樂細胞,從小音樂天賦就比別人高。」等等。這些就是典型的「天賦至上」觀念,而且這種錯誤思想根深蒂固,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還持有這種思想。為什麼人們會有這樣的錯誤觀念?我想是因為他們總是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簡單地歸結為天賦,而不去深入了解傑出人物們在各種有目的練習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想當然地認為每個行業或領域的傑出人物都是依靠與生俱來的天賦在行業或領域內立足的。
我們之所以要抵制這種思想,就是因為過於高估天賦所帶來的影響常常是有危害的。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很容易向大家傳達一個錯誤觀念:有天賦的人,憑藉天賦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成功;而那些沒有天賦的人,再怎麼努力練習也是白費。不管是對於被認為是有天賦的孩子,還是被認為是沒天賦的孩子,這都會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我們想想看,如果那些被人們看作有天賦的孩子,誤以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是靠天賦獲得的,他就不願意去努力,不願意每天堅持練習,最終親手毀掉自己的未來。
而且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也很容易讓人過早地給自己下斷論。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遇見過這種情況:一個孩子由於語文考試沒有及格,而數學考了滿分,於是孩子的親戚或者老師就對著孩子父母一通念叨:「這孩子語文不行啊」「這孩子數學考得這麼好,準是個學數學的料,不適合語文。」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早早地就給孩子的未來下了定論,給孩子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影,讓孩子在心底產生對於數學能力的盲目自信或者早早放棄了對語文能力的練習。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傑出人物是難以預測的,同時,天賦的具體優劣也難以界定,我們不能僅僅通過一個孩子表現出來的天生的能力,就對他和他的未來下一個定義。而最為危險的是,當我們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以後,天賦會讓人自我束縛,使我們忽視練習在後天的巨大作用,早早地失去了練習的動力。
全書最為核心的觀點就是:決定一個人在所屬行業或領域的能力是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天賦,而是練習,長期的刻意練習。
下面我們來講一講天賦對於傑出人物又意味著什麼。籃球之神—麥可.喬丹,每次聽到別人把他的成就歸結為天賦時,都會表現的非常生氣:「你們總是忽視我為這些榮譽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天每一刻。你們可以去問一問我的隊友,問他們哪個人在訓練投籃時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人們公認的行業領域內最傑出的人物,他們自始至終都認為他們取得這麼多成就的原因就是練習。可笑的是,比起這些行業或領域內最傑出的人,許多普通人依然相信天賦比練習更有作用。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一個人物,他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神童之一,曾經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無法解釋的天才。莫扎特因此一直被作為一個典型例子,用來證明某些與生俱來的才華,往往只有少數幸運的人才能擁有,大多數普通人並不具備。他們堅信,這些少數的幸運兒不同凡響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不過作者在《刻意練習》裡用一個個切實的理論證據,為我們破解了莫扎特天才傳說的秘密。
人們首先提到莫扎特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擁有萬中無一的完美音高。目前已經有試驗證明,原本沒有完美音高的孩子經過長期的正確訓練後可以獲得完美音高,就算是成年人,也有經過訓練獲得完美音高的成功案例。
書中提到,莫扎特能在6歲時就在歐洲巡迴演出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早在4歲以前就已經開始接受父親的高強度音樂訓練。而研究指出,許多現代的幼兒,他們也可以通過鈴木教學法,達到極出色的古典音樂表演水平,有些年紀較小的孩子甚至打破了原來的「天才記錄」。講到這,作者給出了他的解釋:莫扎特的事例被人們推崇到這種地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在18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會對年紀很小的孩子進行長期的系統訓練。我們在之前的內容中也提到:年齡越小,訓練所產生的效果就越大。莫扎特之所以顯得那麼突出,一方面是由於他從小受到的高強度練習,另一方面是當時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練習的重要作用。
作者還指出,雖然有許多傳記記載莫扎特6歲就開始作曲,但更多更可靠的說法是莫扎特6歲左右開始學習作曲,真正寫出第一首原創的曲子是在十五六歲左右。那時候的莫扎特早已經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刻苦練習十年的天才,靠的就不是天賦了。打破莫扎特天才神話的同時,作者的觀點再次得到了印證:傑出人物身上預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華,是不存在的,我們都可以通過訓練學會以前我們從未擁有的技能。
作者提到的是莫扎特,我提一個我們熟悉的「神童」,方仲永。他五歲就可以寫詩,並且寫得十分優秀。四裡八鄉的人都被他吸引過來,看完以後也都誇他是奇才。與莫扎特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得到訓練,也沒有開始練習。最後到了十二三歲的年紀,被人說是「泯然眾人矣」。原因我們都能想像到——盲目迷信天賦,忽視練習。
同時作者也承認,父母的基因確實會影響孩子早期的行為活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展現出差距,但是差距相當有限。作者強調,對於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後天的練習。即使他的天賦很好,如果缺少反覆的練習,也會在以後的日子中慢慢失去起跑線上的領先優勢。
作者對於這些傳統的天才早年所展現出來的天賦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各行各業中的傑出人物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天生擁有某種能力,而是因為後天大量的練習和他們創建的質量高、數量大的心理表徵的共同作用。他還提出了「練習人」的概念,即通過各種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並使人生充滿各種困難的人。作者認為,每個行業或領域內那些傑出的人物並不是天才,更沒有所謂的天賦,他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不迷信天賦,清楚地知道練習的作用。比起天賦,他們更加相信刻意練習是取得進步的最佳方法。當然,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選擇。與其成為天賦的奴隸,不如努力成為 「練習人」。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全部內容,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天賦真的存在嗎?天賦是創造傑出人物的根本原因嗎?作者認為顯然不是這樣。他明確表示:天賦確實存在,但是天賦對於傑出人物的作用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如果過於高估天賦的作用,不但不能提高,反而還會被它拖累。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傑出人物的成功都有著相似的原因,他們也是從新手一步一步成長為行業領域內的最傑出的人。他們都是先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再通過刻意練習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最終成為行業或領域的最傑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