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
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因果定律」說明,發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物的結果,必定有一個或多個與其相伴而生的原因,簡單說就是人們每天都生活在因果定律之中。從天體運行、四季輪迴,到小河叮咚、大地回春;從花草樹木、魚蝦成群,到紅杏枝頭,、山巒疊起……這一切都和「因果定律」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因果定律」運行的結果。
「因果定律」以最簡單的形式告訴人們,如果生活中你為自己設定了想要的得到的結果,你就需要追溯前人,看一看那些得到這個結果的人是怎麼樣做的,並為這個結果不停地努力、付出,如果你能夠做和成功人士同樣多的事情,你獲得的結果也將和他們同樣多,這不是奇蹟,而是一個很自然的規律。
有的人一生獲得無數次成功,有的人連一次成功的滋味都沒品嘗過。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失敗的人抱怨自己的運氣差,甚至將其推脫給客觀條件或外在因素;成功人士在總結經驗時,經常要提到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好運氣,但同時也強調了重要的一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多麼重要的一點,它有力地向人們詮釋了「因果定律」的關係。
古語言:「一份耕耘,一分收穫。」這是生命運行的必然衍生。只有辛勤耕耘、矢志不移的人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地位、名利和成功。了解這個道理後,相信那些失敗的人在抱怨自己運氣差的同時,一定也會總結一下自己曾經的付出是不是應該得到更多的收穫。
任何一種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如果你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樣,曾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那麼你必定會得到和成功人士同樣的結果,這沒什麼奇怪,也不是好運光顧你,這只不過是「因果定律」發揮了作用。
每個人都嚮往成功與輝煌,那麼人們究竟該怎樣做才能獲得這樣的碩果呢?當你環顧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你會發現健康、收入、業績、事業、家庭、人際關係……你目光所能及的一切都是過去耕耘的因所帶來的果。
世上的任何事情都遵循著這樣的道理。只要你肯花時間,肯犧牲,肯研究,肯付出,自然會聲譽滿豐。例如,如果你想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必須時刻想著賺錢,時刻研究如何賺錢,時刻盡全力為此付出,這樣你的錢包才會鼓鼓。如果你想擁有智慧,你就必須播下追求知識、學會知識、追求真理、運用真理的種子,這樣你的腦中才會蓄滿智慧。
所以你只能像一粒種子,先是埋在肥厚的泥土裡,然後長出第一片葉子,吸進第一縷陽光,再長第二片葉子,接受更多的陽光,如此一直等到秋天,才會得到觀眾的讚嘆:看這棵麥子,如此豐滿!如果你是志向更加高遠的植物,比如蘋果,那就得多等幾年。
有所謂的「一萬小時原理」,即你要對某門學科、某門手藝有點專業的感覺,至少是訓練一萬個小時,一天三小時,也得將近十年。這一萬小時原理是否精確另說,它表達的知識與技能的難以獲得,卻是確切的,你想學識豐富,讓人佩服,那就先讀一萬個小時的書吧。

愛默生說:「因與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全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果早就醞釀在因中,目的存在於手段之前,果實則包含在種子中、大自然法則:從事工作,你將擁有權力,可不工作的人,將沒有權力。」你要得到某樣東西,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與該事情相關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這樣你才能從該事情中得到豐厚的回報,付出越多才能收穫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