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

2020-11-23 騰訊網

文:惟覺長老

修學佛法,除了建立正確的知見,更進一步要身體力行。如果把佛法當做學術來研究,不用在日常生活上,必然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有些人聽到佛法講「因果」,認為是消極、迷信。

事實上,「因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定律、法則,違背了這個法則,處處都會不如意;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能將正見落實於生活中,世間的亂象自然能夠減少。

社會上竊盜、勒索的案件為什麼層出不窮?正是為非作歹的人缺乏因果觀念所致。行竊者不了解別人的成功與財富是經過一番努力所得,不知道自已也要從「因」上去努力,妄想一夕致富,甚至不擇手段去巧取豪奪,最終必然落得鋃鐺入獄、終身桎梏的果報。

在學校裡,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專心聽講,成績不好。不少家長為孩子到寺廟燒香、拜拜,祈求佛、菩薩或神明加被,希望孩子的學業突飛猛進。

家長認為佛、菩薩慈悲,可以滿他們的願,這種想法不能說完全沒道理。

佛、菩薩確實慈悲,但是佛、菩薩也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理,即凡事要從「因」上努力。

勤學用功,學業才會進步;若是平常上課不用心,回家後又沉迷於電視、電玩,不溫習功課,中下懈怠、放逸的「因」,怎會有好成績的「果」報呢?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的定律,是不變的法則。

因果通三世

有些不信因果的人會質疑:「假如真的有因果,為什麼有些人從來沒做過善事,卻能平步青雲?有些人做了許多善事,卻沒有善報?」殊不知因果的規律貫通於三世。三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也並非僅指過去的上一世,現在世之前的都屬於過去世。未來,也並非僅指下輩子。今日相對於昨日,今日就是未來;明年相對於今年,明年就是未來。生命是由無數個過去、現在、未來所組成。

在佛陀的時代,弗加沙王聽聞十二因緣的道理,反覆思惟而有所領悟,後來將國事交付給太子,自行出家。佛陀知道弗加沙由於過去世的惡業緣故,第二天將被牛觸死,因此特地為他開示法義,弗加沙在思惟妙法的當下,攝心入定,證阿那含果。次日,弗加沙果然被一頭母牛觸死。牛主因為心生恐懼,就把牛給賣了。奇怪的是,買主牽牛去喝水時,又被這頭牛從背後觸死。買主的兒子很生氣,把牛殺了,將牛肉拿到市場賣。有位買了牛頭的人,在回家的途中,把牛頭掛於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不一會兒,樹枝斷了,牛頭掉下來,牛角正好刺中這個人,此人立刻命終。

有人請問佛陀,為什麼這一頭牛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讓三個人喪命?佛陀回答:「惡緣業報必定有其原因,不能只用現世所見來解釋。此因久遠前,有三個商人,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婦家裡,他們見老婦孤苦無依,就聯手抵賴房租和夥食費用。老婦為此憤恨不平,心想:你們三個無賴,欺負我年老力衰,現在雖奈何不了你們,但我發誓來生若和你們相遇,一定要報復,要殺掉你們才甘心!那時的老婦就是今世的牛;那三個商人就是被牛觸死的三個人。」

種善因好比在銀行裡存錢,我們這一世所享用的一切,是以前的存款;如果不再繼續培福、修福,毫無節制地耗費,總有一天福報會用完。

有些富貴人家不了解三世因果,以為這一生的成功、富貴都是自己掙來的,是自己應得的成果。於是恣意揮霍,不知道惜福、修福,就如前例所說的中年階段,浪費、奢侈,極盡吃喝嫖賭之能事及追求物質的享樂,乃至造作惡業。

有朝一日,過去的福報揮霍完了,事業就開始走下坡,或是身體出毛病、家庭鬧糾紛等,這類事情在社會上屢見不鮮。

人的一生,成功、失敗,富貴、貧賤,絕非偶然,「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事物的成立,必定遵循著因果法則。

如是因如是果

有人說:「因果的道理,既沒有根據,也看不到;即使今生做善事,死了以後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來生的事,又有誰能看到呢?」這種缺乏因果的人生觀,易導致思想行為上的偏頗。

當生活貧困或事業不順利時,就會怨天尤人,覺得社會現實、不公平,只講究權力、手段,哪有什麼因果可言?有了這種思想,人生觀就會變得消極、冷漠,對於未來更會感到絕望。

佛法告訴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有了正確的觀念,人生就充滿光明和希望。

當事業或生活不如意時,一般人總認為「運氣不好」而哀聲嘆氣;有正確知見的人,不會埋怨、煩惱,因為他深信因果,知道這是自己過去沒有種善因所招致的果報,所以不管運氣好壞、路途再怎麼不順遂,都能積極努力地從現在開始種善因。

一個人想要改變事業上的不如意,必須努力增進自己的工作技能,提升道德、智慧,腳踏實地的做事;想要家庭和睦,也要不斷種下和言愛語,關愛家人的種子,除此之外,應廣修善法,淨化心靈。

只要我們堅持修習善法,善因緣會慢慢成就,一切境遇會變得越來越順利,人生的前途也將愈來愈光明。

相關焦點

  • 「因果定律」真的正確嗎?
    對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有研究的人一定都聽說過一條基本定律——因果定律。曾經,它被定義為迷信,如過街老鼠般被人反覆批判。近些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在人們心中的分量也日益加重。有的人甚至把它奉為人間至理、宇宙鐵律,宇宙十大法則之一。
  • 「因果法則」,不要看得太玄乎
    之所以認為有收穫,因是為我知道了因果的另一層含義,尤其是發現好人有時候過得很糟糕,壞人有時候也很得意,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時候。因果法則、吸引力法則和自由意志法則是人生的三大定律。我從常人的角度,以我知道的範圍闡述一下對因果法則的了解。如有異議,歡迎補充。
  • 佛教為什麼會肯定因果法則
    信仰是一種虔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古道西豐)人類文化的開展,一切知識的進步,都是由於推究因果而來察果知因,不但肯定了因果法則的存在,亦促進了人類知識的發達。根據這一事實來說,因果法則的觀念,不論在印度思想界,抑或在西洋學術界,沒有不存在的,因為不循因果法則立論,根本無所謂思想,亦無所謂學術的,所以因果法則的應用,不唯佛教如此,而是各宗教、各學術、各思想所一致論說的,佛教只是更為重視而已。
  • 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
    ,他乃是佛法的基本定律。所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在學修路上,時常會聽到「往昔所造惡業,今生果報成熟。」等話語。為何佛教會常說這些話語呢?因為這些話語,能夠很好的讓我們明白「因果」,更好地去深信因果。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一、學會改變脾氣,才能擁有更多福報。
  • 趙樸初:佛教中改變人生命運的13大定律之「因果定律」
    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 佛教啟示:因果的五大定律
    因果和每個人的命運都息息相關,懂得因果,深信因果,知曉因果和生命的連接關係,才會懂得如何去改變我們的命運。佛門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麼,因果究竟有什麼樣的規律?就像是你曾經往地上扔下一塊西瓜皮,這業便會一直跟隨著你,總有一天你會被這塊西瓜皮滑到,這就是果,這就是自作自受。《百業經》中講: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
  • 三大因果律,知否,知否?會用之,今生必受益
    例如: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諸多不順,究其原因,大都違背了事物的因果律。順者昌逆者亡,如果掌握其規律,今生必定受益。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它和循環周期輪,宇宙生滅變化法則一起是宇宙人生的三大定律。其中循環是表現;生死愛欲是根本;因果是動力。現代枓學家說,如果沒有因果律,整個宇宙、人類社會將是一片混亂。它也是佛教最基本原理之一。
  • 推薦《能斷金剛》:在人生中運用空性和因果法則
    因果事物的本身是空性的,而我們對於各種事物會有各種各樣的體驗,則是受到因果的作用。我們和世界是相互影響的關係,我們在影響世界,世界也在影響我們。我們對世界的影響是因。而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是果。我們對於各種事物的體驗,便是我們過去所作所為的呈現。
  • 善因方得善果、厚道才得厚報:因果——宇宙最根本定律
    01 因果是宇宙根本定律牛頓曾說,沒有那麼多的「偶然」可以讓整個宇宙如此井然有序的運作,這背後必然有一些人類目前還無法了解、懂得的神秘存在,其中因果就是最基本的定律,人類作為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自然逃不脫因果定律。不論是東方的儒釋道、印度教,還是西方的基督教,都篤信因果。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更是因果定律的擁躉。
  • 非常重要的生命定律:自然全息因果律!
    作者:空淨人生的來去因緣,人生的歸宿規律,生老病死的因由,命運 浮沉的根蒂,人生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在自然法則的全息 因果 律之中,洞徹全息 因果 律者,則容易明白人生的生死、環境、疾病、命運 、際遇的形成、展現、重複、轉換的機制和機理。立志於修真 直證聖道者,最難也最關鍵的一關,也就是徹底地在本因上清因消業。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掌握這幾條宇宙定律,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 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大家最為熟知的宇宙定律,也是這個宇宙最重要最根本的定律。人的一言一行一念都在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而這個影響會通過因果定律再反作用於自身。好的因會通過因果定律回饋給自己好的果,壞的因也會通過因果定律回饋給自己壞的果,一切不過是自作自受。所以要想改變命運,就必須種好因,種善因才能得善果。思想,行為,言語,都是你的因,是善是惡,自己能控制住,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
  • 再談《莎莉之定律》——選擇、人生與因果
    雞和蛋,誰是因,誰是果?雖然「因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個概念,但其卻遠不是一個能夠被簡單定義的概念。實際上,數世紀以來,各界相關人士就因果的定義問題形成了眾多派別,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僅憑事件觀測只能證明二者的相關性,若我們僅憑相關性就斷定其具備因果關係,就可能因其實際不具備內在作用機制而導致因果誤判。具體如下圖所示。若有另外一個觀測不到的因素Z同時使得X和Y產生,那麼我們能看到X的出現伴隨著Y的出現,這種情況下我們能說X是導致Y產生的原因嗎?顯然不能。但X與Y之間存在相關關係確是毋庸置疑的。
  • 折磨也是一種因果
    >因是條件,果是結果,條件的產生必然會導致結果的產生,因果又分為看得到的因果和看不到的因果,這就是因果效應。1、看得到的因果:最簡單的,比如你的出生是一個果,但是卻是因為有你父母結合的因,你的出生不是無緣無故的,當然這個不是折磨,只是為了說明有看得見的因果存在;再比如說兩個人打架,兩個人都受傷了,這就是一個還是說的看得見的相互折磨;在物理學的範疇,也會有一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法則,意思是說你對一個物體用力的時候
  • 佛教:一切果,是由這五個因引發的
    自作自受: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苦樂法則:天邊無際的眾生,由於自愛的本能,無不希求安樂、逃避痛苦,即便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蚊蟻,也是日日都在尋求安樂。然而大多數的眾生不明苦樂的法則,不知苦樂的來源,所以無緣踏上安樂的正道。他們往往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製造苦因,如是而行怎麼能離苦得樂呢?其實苦樂的根源只在我們的心、我們所造的業。
  • 宇宙運行的法則:因果循環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揭示的是一種客觀上的因果關係。哲學上講:世間萬物,事事有規律,時時有規律,這個規律是什麼?就是事件發生的客觀的因果關係。古代易經分為三部分:變易,不易還有如今大家熟知的周易,而變易簡單的告訴了人們,這個世界是不斷運動的,變化的,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變化。
  • 妙祥法師:因說話有個大漏洞
    因果規律是世間的法則什麼是因果規律?也就是我們世間的法則,宇宙的法則。宇宙就是這樣的法則,不是佛所創造出來的。是佛發現了宇宙存在這個法則,所以把這個因果的定律講給我們聽,指導我們怎麼樣正確地運用這種因果的定律。 因果又分為外物質因果和內有情因果。現代科學著重研究的就是外物質因果。佛教著重宣說的是後者,就是內有情因果。凡是給人帶來快樂吉祥的行為即是善行,反之即是惡行。
  • 學佛必知的8個因果定律!
    誰學佛以後,都想改脾氣,為什麼改起來那麼難,甚至繼續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對方,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還在辯論,總是生不起恭敬心,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這個因果要是信好了,就能夠改脾氣,認帳認命。因為佛法是以因果為基礎的。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和他的上司,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實驗當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愛德華墨菲發現一個技術人員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