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講究因果,因果定律大家都知道,他乃是佛法的基本定律。所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在學修路上,時常會聽到「往昔所造惡業,今生果報成熟。」等話語。為何佛教會常說這些話語呢?因為這些話語,能夠很好的讓我們明白「因果」,更好地去深信因果。因果定律8條,真實不虛!
一、學會改變脾氣,才能擁有更多福報。
佛教常講「火燒功德林、火燒功德林」,一把火,就能將我們的功德盡數燒毀。這把火是什麼火呢?它就是因嗔心而發的脾氣,學會改變脾氣,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福報。如念佛之來講,若嗔恨不改,決不能往生淨土。如參禪之人來講,若嗔恨不改定不能開悟證果。由此可知,學會改變脾氣是多麼的重要。
二、抱怨、埋怨,其實就是在造業。
佛教講「因緣」,往昔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在後必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就如當下和你結婚的妻子一樣,這也是因前生業因而感召的。她對你好,或對你不好,皆跟往昔你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如果她現在對你不好,這亦由你往昔對她不好而造成。切勿因為她對你不好,而抱怨或不滿,你這種種不滿和抱怨,其實也是在造惡業。
三、怕什麼?來什麼?
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何謂定數,就是因業而感召來的種種。但這定數能否改變,亦能改變,改變的方向就是從當下做起。如學佛之人怕下地獄,也有人害怕投生於三惡道。但卻不知,你越害怕,往往他就來得越快。害怕下地獄,害怕投生於三惡道之中,這皆可以從當下去改變,不要在怨恨別人,不要在自私自利。一心學佛,自然也就不會害怕下地獄,害怕投生三惡道了。
四、不懂隨緣,越是攀比,往往越苦。
古人云「知足常樂」,懂得知足,就能讓歡樂時刻伴隨在身旁。知足常樂,在佛教中也稱之為「隨緣法,也是定心法。」懂得隨緣,就能讓我們越來越快樂。若不懂隨緣,常行攀比,也只會越來越苦。如錢財而言,掙多掙少都有因果,掙得多,就多花點,掙得少就少花點,絕不攀比、不攀緣。如此才能使我們越來越自在,越來越快樂。
五、種其因,得其果。
種下什麼樣的因,就必得什麼樣的果。這就是因果,它不會不報,它也不會不讓你受。如最簡單的三個因果之理,「因生氣而得病的果報、因借錢需還錢的果報、因工作了而得工資的果報。」所以無論學佛與否理應懂得去「深信因果」,從根本上去種因,從而得到改變和善果。
六、無論善惡業力,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皆因有著「善惡」業力,而變得更加精彩。那麼這善惡業力如何而來?皆是往昔自己所栽種的,譬如今生他人對你好,亦是前生你對人家好而造成。譬如今生他人對你不好,亦是因為前生你傷害了人家。如當下所受的順或逆,亦是往昔所造成的因,而結成的果。因此在生活之中,自然也就不會「十全十美」了。
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
什麼樣的因,結出什麼樣的果。不同的人生經歷,所代表的就是結成的果並不一樣。如做父母的放不下「兒女」一樣,擔心他們結婚,擔心他們不順。但你能改變他的命運嗎?你能讓他需經歷的不去經歷嗎?並不能。每個人皆有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和福報,兒孫亦是如此,太多惦記和擔心只會徒增煩惱。只有他們自己去經歷,去覺悟了,才能改變現實。
八、學佛的過程,不能著急。
學佛的過程就是對因果最好的體現,為何?因為學佛之後,我們所得到的改變或多或少皆有。但這些是一時、一天就完成的嗎?並不是,而是我們通過學佛所慢慢積累的。古語云;「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學佛之路其實就是對因果最好的詮釋,它並不是因你今天有病去學佛了,明天病就好了。更不是這段時間不順,學佛之後馬上就順了。而是需要等待,需要堅持,需要通過行善等方式來澆灌使他成熟。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往期精彩文章:
佛教:這兩件事,不要過於期盼,做好當下!
佛教:常造口業之人,會有這些現象出現,你有遇到嗎?
生活中的這些細節你注意了,自然也就可以做到「止惡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