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你開車趕著去會見重要客戶,路上看到一對年老夫婦的汽車爆胎了。你因為趕時間不想管,但又覺得必須管,於是你停下車幫他們換輪胎。
你把輪胎換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筆錢表示感謝,你婉拒了老人家,祝他們好運,然後你繼續上路。
當你趕到約會地點,卻發現客戶比你來得還晚,而且客戶很爽快地就和你籤了協議。
你會不會覺得很走運呢?這不是運氣,這是宇宙法則。
1
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
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
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靈修的幾大派系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
會產生相應的「果」。
「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
「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人只要有思想,
就必然會不斷「種因」,
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我們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2
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
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事故,交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
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
這是為什麼呢?
人所處的現實由人的心念吸引而來,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以一種人難以察覺、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
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醜惡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他身邊的人也是同類的。
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善良的、他也會吸引積極善良的人來到身邊。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做事之前先學做人,做人謹記時刻修心。
3
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不管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很可能會發生在這個人身上。
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情就真的可能會發生。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
命運修造的原則: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
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報,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生活就會越來越和順。
4
放鬆定律
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
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
把目標瞄準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
不要老惦記著它們什麼時候到來,則它們到來的速度會快到令你吃驚;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舉個例子:
大熱天晚上停電,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著覺得備受煎熬,老在想著這該死的電什麼時候才來。電總是在你著急的時候偏偏不來,但當你最後受夠了,人清靜安定自然涼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時候,電就來了,突然間你的房裡燈火通明,電風扇轉起來了。
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這是定律,這是放鬆定律。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5
當下定律
人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我們只活在現在。
我們能決定、能改變的只有此時此刻的自己,自己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
命運的專注點:命運的專注點、著手處只能是「當下」,除此別無他途。
根據吸引定律,如果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總是擔心將來,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和做好目前當下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6
應得定律
你得到的,都是你應得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這個「應得」,就是我們做了什麼、想了什麼、發送了什麼樣的信念出去,我們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白白得來的,都是應該得來的。同樣,如果我們沒能得到,那證明我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應得的。
所謂「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後,人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7
利他定律
「利他」就是:成全別人,讓他人得好處。如果你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為別人造福,最後最受益的人,就是自己。
利他不是犧牲自己或者忽視自己,而是經由生命的關係,付出與收穫的能量循環,建立自身更大的價值。
你讓身邊的人都幸福快樂,那最後最幸福快樂的人,一定是你自己。你成全他人的成就與成功,那最後獲得最大成就的人,也是你自己。
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
我們若不利他,就會損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他定律中,提高他人價值和提高自我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8
施與受定律
施與受的定律就是能量守恆的定律。
就是說:你布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你身上。
你布施金錢或物質,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
你布施歡喜,讓他人愉悅,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你的歡喜;
你布施安定,讓他人心安,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
相反,如果你施加於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也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
宇宙是一臺無比精密的精算器。你給予出去的任何東西,最後都會以各種形式回到你的身邊。
當你帶著一顆純潔純正的心去給與,完全沒有私慾和妄念,那回到你身邊的,也會是最純正豐厚的回報。
一、關於理解
1
關於理解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裡。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牧人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要有寬容的心!
二、關於情緒
2
關於情緒
有一個孩子跑到山上,無意間對著山谷喊了一聲:「餵……」聲音剛落,從四面八方傳來了陣陣「餵……」的回聲。大山答應了。孩子很驚訝,又喊了一聲:「你是誰?」大山也回音:「你是誰?」孩子喊:「為什麼不告訴我?」大山也說:「為什麼不告訴我?」
孩子忍不住生氣了,喊道:「我恨你。」他哪裡知道這一喊不得了,整個世界傳來的聲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著跑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對孩子說:「孩子,你回去對著大山喊『我愛你 ,試試看結果會怎樣,好嗎?」
孩子又跑到山上。
果然這次孩子被包圍在「我—愛—你,我—愛—你......」的聲音中,孩子笑了,群山笑了。
有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的態度太冷漠、情緒太不好,卻不知你自己是對方最好的鏡子。如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不妨問問自己做了什麼。想讓別人愛你,你得先去愛別人。
3
關於技能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
4
關於做事
有個老木匠即將退休,老闆捨不得他,要他再建一座房子再走。老木匠雖答應,但心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當房子建好,老闆說這就是他退休的禮物。沒想到建的竟是自己的房子,他既羞愧又後悔。
其實,人生每一件事都是為自己而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5
關於羨慕
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荒野中。兩隻老虎認為自己所處環境不好,互相羨慕對方。它們決定交換身份,開始時十分快樂。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鬱而死。
有時,人們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總是把眼睛看向別人的幸福。其實,你所擁有的正是別人所欣羨的。
6
關於炫耀
一老頭騎三輪蹭了路邊停的一輛路虎, 正愁眉苦臉時,這時走過來一個路人。路人問:賠得起麼?
老頭:賠不起!
路人說:賠不起還不跑,等人家來找你啊!
老頭欲言又止,最終還是一步三回頭的走了!這時這名路人拿出鑰匙開著路虎走了!
人一生當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財富,也不是你的精明,更不是你的手段;而是一種簡單的理解和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