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一個古怪而神奇的字。愛因斯坦認為:熵增定律是所有科學定律的第一定律,而愛丁頓爵士把熵稱為整個宇宙至高無上的哲學定律。確實,熵增定律所揭示的不僅是自然界的基本奧秘,同時也揭示社會科學發展變化最基本的規律。
熱力學的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創生,只能由一種形式轉變到另一種形式。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能量雖不能消滅,但它只能不可逆地沿著一個方向轉化。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1865年克勞修斯進一步提出了熵的概念。「熵」表示混亂程度和無用能量的多少,當「熵」越大,混亂越厲害,無用能量也越多。
薛丁格曾在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中說道,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
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裡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耳機線會凌亂,破碎的鏡子難再重圓……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少有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和頹廢。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看到這,想必大家能夠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會不自覺地熬夜,沉浸在短視頻和手遊中不可自拔;
明知道該起床了,周末卻依然躺在床上玩手機一整天;
明知道還有一堆作業沒寫完,卻依然跟好基友夜夜笙歌;
明知道人是怎麼一步步廢掉的,卻認為那個人一定不會是自己。
大概就是常常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真正的生活」還沒有開始。
而在生活中,每天會有各種各樣的瑣事湧來,如果我們任由其發展,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之後我們要想恢復到有秩序的狀態,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價才行。
這樣的例子身邊比比皆是,生活一團亂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想改變現狀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這種狀態就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熵增狀態,被無數的混亂的事情牽著走,喪失了生活的掌控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感到難過、煩躁、焦慮,其實是因為情緒太過混亂,很多感情交織在一起,讓你無從下手。心理學叫這,情緒顆粒度。
再比如專注這件事,好像高中之後我們就很難專注了。原因是因為,大腦裡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元氣滿滿,一會喪到不行。
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專注去做一件事情。
類似的還有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懶散等等,都是因為事情總趨於熵增。
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那麼究竟該如何減熵呢?這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將在下篇文章繼續探討。如果大家覺得我的文章對自己有所幫助的話,希望大家給個三連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