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世界以物質形態呈現,物質不但具有實體結構且十分穩定;微觀世界由量子構成,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既沒有實在結構又很不穩定!量子可以瞬息萬變(時有時無),由量子組成的物體為何固定不變?
真相一:宇宙本態是「能量海」,宏觀物質是能量的「聚合態」。
愛因斯坦相對論證明了「質能轉化」(質量與能量可以相互轉化),量子場論揭示了微觀領域是「量子場」的振動模式(宇宙在微觀是場能的振動模式,量子是能量場的激發行為),粒子通過結合形成穩定的物質。
因此,宇宙本態如能量海洋,能量聚結產生粒子,粒子組合形成物質。如果把能量海洋比作水蒸氣,物質恰如水滴。宇宙本態就是空間瀰漫的水蒸氣(能量),水蒸氣(能量)凝結形成的水滴就是宏觀物質。
所以,宇宙本態空虛不實,物質實體只是假象!
真相二:量子是介於能量和物質之間的中間態,能量與物質可以相互轉化,粒子結構相對穩定。
量子「波粒二象性」揭示了,量子處於粒子和波動(能量)之間,能量(波動)與物質(粒子)可以相互轉化(如,聚變與衰變)。宏觀物質結構相對穩定說明了,粒子合成物質,量子效應褪化。
因此,宏觀物質世界與微觀能量世界,既相互獨立(物質具有實在結構且相對穩定,宏觀物質世界具有相對獨立的物理定律)又密切相關(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相互轉化、相互關聯)!
真相三:宇宙能量密度決定了宏觀世界的存在狀態。
動態宇宙模型中,當能量密度極高時,能量聚合產生粒子,粒子合成物質(比如,宇宙奇點大爆炸);當能量密度極低時,物質分解成粒子,粒子轉化為能量(比如,宇宙熵寂)。
靜態宇宙模型中,恆星晚期發生爆炸,物質轉化為能量回歸能量海洋,使宇宙能量密度升高,導致空間某處產生粒子(恆星誕生的早期星系雲團),粒子凝聚形成恆星。
結語:宇宙分為宏觀物質和微觀能量兩種形態(量子處於中間態,能在兩者之間轉化),兩者之間相互轉化。宏觀物質是一切由物質構成的物體,微觀能量就是所謂的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