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平。
紅網時刻1月14日訊(通訊員 姜旭彬)數十年來,人們至今已徹底告別了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快節奏的生活讓老百姓不愁吃穿溫飽之餘,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質量的追求。而「心理諮詢」也逐漸映入了人們的視野內。
「有病才去找心理諮詢。」「去做心理諮詢?讓人知道了多丟臉。」「去一次能解決得了我的問題嗎?」由於心理諮詢在內地的接受度與認知度尚在起步階段,人們對於這四個字的了解以及產生的一系列疑問仍然不勝枚舉。
醫院和心理諮詢機構誰家好
「純粹以心理學為取向的心理諮訪,和去醫院看精神科、找心理醫生,是有區別的,」華醫金良康復醫療中心心理康復專家徐超平說,「後者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的幹預為主,可能一對一的諮訪和傾聽,也就是30分鐘左右吧;前者則是給來訪者一個獨立私密的空間,在這裡,他能有更充足的時間毫無保留地傾訴自己的任何欲望,諮詢師也會完全從心理學知識進行引導和協助,去探尋自我,認知自我。」
其實,對於去醫院的求助者,是屬於病人面對醫生,而純粹的心理諮詢,則是來訪者與諮詢師建立的諮訪關係。徐超平表示,並不是說去哪裡更好?而是哪裡更適合求助者。
心理健康狀況,可以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兩大範疇,它的區分與是否有自知力,是否產生幻覺和妄想,內心活動的內在協調性,人格的相對穩定性都有關係。
徐超平解釋道:「比方說,旁人看來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的,求助者卻總是覺得別人,甚至是陌生人、路人在議論自己,誹謗自己,使其痛不欲生,或出現幻聽、幻視;比方說,老闆給你加了工資、買彩票中了獎,卻表現得很不開心,或是親人過世、被人嘲諷傷害這種情況,卻表現得很愉快,這類該開心的時候不開心,該不開心的時候卻開心,就屬於情感與所處環境不一致,缺乏協調;這些就都屬於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的情況,就該去醫院通過藥物治療,或是住院治療了。而心理諮詢所面對的人群,則是心理正常這一類。
心理正常的人需要心理諮詢嗎
心理正常也分為兩個大類: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其中,「心理不健康」也根據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它們的區分是多維度的,包括是否由現實因素引起、持續時間長短、是否影響到社會功能、情緒是否泛化等,這就需要來訪者通過自訴以及諮詢師的洞察,來具體診斷了。
可以說,心理諮詢針對的人群,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類,儘管是屬於「心理正常」的範疇,但是如果任其惡化,沒有儘快獲得幫助,也能很快發展到「心理異常」。
有人會問,那「心理健康」的範疇,應該就不需要心理諮詢了吧?
徐超平表示,在國外發達國家,就算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是有七情六慾的,在人生中總會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導致身心傷害,當不能自我消化好時,也需要心理諮詢師的介入。在國外,心理健康的人,一年內都會尋求一到兩次心理諮詢,就如同常規的身體檢查一樣,防患於未然,「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尋求心理諮詢並不丟人,或是自我覺得有病才來找諮詢,反而是綜合素質與學歷較高者,來做心理諮詢的人是佔多數的。」
一次心理諮詢能解決問題嗎
心理諮詢在起初一兩次,都是建立來訪者和諮詢師信任的一個過程。雖然在每次諮訪前,二者都會籤署保密協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在前幾次與一個陌生人打交道時,會完全袒露自己的內心以及隱藏的欲望。
徐超平說:「這是正常現象。我有一位長期來訪者,她直到第四次來時,才敢於坦承自己隱藏的真實欲望,建立信任的過程遠沒想像中那麼簡單,它需要共情來穩步搭建!倘若來訪者第一次面對一位陌生的諮詢師,就覺得很難坦誠自我的話,就不需要第二次了,建議下次換一個諮詢師或機構。因為做不到徹底暴露自我,是很難彼此一起去探索並解決問題的,反而花費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
心理諮詢並不是諮詢師替代來訪者去解決問題,而是在信任的基礎下,一起去探索的過程,它探索的是來訪者隱藏的自我、原生家庭的影響、自我認知的缺失等等。這些都需要多次的心理諮詢,充足的時間和信息量,以及諮詢師正確的診斷和介入,方能解決根源問題。
心理諮詢多久做一次最好
關於心理諮詢的周期和時間,徐超平表示,心理諮詢不宜太頻繁,一周一到兩次是最好的,如果來訪者配合得好,會逐漸將頻率降低,從一周一次到一個月一次。這樣會避免負移情和不良依賴,因為來訪者要真正認知自我和解決問題,還是得靠自己。
「對於很大程度較輕,只是一般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或許通過一次諮訪就能正確認知自我,消化掉當下的情緒壓力,」徐超平說,「之後則以每月一次的頻率,以平和的心態來一起開啟自我探索,解決成長經歷上所壓抑與背負的種種,這是很讓人欣慰的一種諮訪狀態,作為心理諮詢師而言,也是最為輕鬆的一種諮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