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傑斯的
人本主義
作者:趙懷民
壹
介紹
卡爾·羅傑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心理治療師應該創造一種接納的氛圍,以便與他們的來訪者建立真正的人際關係。他尊重來訪者的獨特性,並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他肯定來訪者之所是而不做任何的判斷。
羅傑斯以人為本的治療被稱為非指導性治療。他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心理治療師的作用是通過澄清關鍵性的問題和提供無條件的接納來幫助來訪者發現真實的自己,沒有必要提供自我分析、反思或面質。此外,根據Arcay(阿卡伊)(2014)的觀察,羅傑斯還強調,心理治療師不鼓勵來訪者跟隨或模仿他人的榜樣或渴望某些人格特性,而是強調要除去面具、偽裝和沉重的包袱,逐漸建立起對自己的真誠且成熟的自我感,接納自我,在現實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目標,慢慢成長。
阿卡伊還留意到,羅傑斯所說的自我指導意味著傾聽、發現、接受和信任自己。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時,他就會放棄依賴別人,勇敢地做自己,不怕被拒絕。自我導向還包括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直覺和感受給予足夠的關注。此外,一個人需要勇敢地面對逆境,這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我將提供一個分析羅傑斯以人為本心理治療的視角,也會分享自己在心理諮詢師那裡體驗到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特別是他無條件的接納,積極的關注和同理。與此同時,我發現自己不完全贊同以人為本治療的某些觀點。為闡述自己的觀點,首先,我將對卡爾·羅傑斯的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做一個非常簡短的總結。然後,借鑑阿卡伊(2014)的研究,我將對人本治療方法做出一些批判性的分析。
貳
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述評
羅傑斯追隨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理論基礎,對人性有積極的看法。他提倡多樣性的價值觀,強調人的情感和感覺,對心理學、教育、甚至管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天真的人本樂觀主義
阿卡伊認為卡爾斯·羅傑斯有一種極端的人性傾向。他解釋說,羅傑斯天真地認為人類擁有極大的資源,值得完全信任,不需要道德規範和結構架構。此外,羅傑斯還提到,人類不需要幫助或保護,只要你提供成長的自由,人就可以成長。在這裡,重點是嘗試一種新的體驗,沒有必要設定界限或範圍,甚至吸毒和性行為也沒有限制。因此,阿卡伊認為羅傑斯的人性心像沒有內在衝突,人不自私自利,不會濫用或剝削他人。為羅傑斯來講,成長是人生唯一的動力。
這種天真的人性觀認為,達到成熟和自我實現是很容易的,內在動力是成長和改變的強大力量。治療師不需要幹預,只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足以幫助他人。對於正常或精神有異常的來訪者來說,不需要精神病醫生的診斷和制定治療計劃。
此外,羅傑斯認為表達情感通常是一件好事。它幫助一個人體驗真正的自我。因此,沒有必要節制或考慮他人的意見。他天真地認為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能力,並且能夠接受別人的表達。然而,阿卡伊觀察到,當我們真的這麼做時,經驗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社區、婚姻和家庭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在治療方法上,羅傑斯相信諮詢師的態度本身就能使來訪者改變,沒有必要成為來訪者成長的「專家」。治療師唯一做的就是為成長營造積極的氛圍及自由發展的環境。此外,阿卡伊還注意到,按照羅傑斯的說法,諮詢師不需要督導師的協助,重要的是諮詢師要與來訪者保持一致,對來訪者有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同情。來訪者對自己負責,他們能夠自我發現並做出自己的決定。
從我個人的經驗,我同意羅傑斯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的態度。我和自己的諮詢師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切身經歷。有一天我哭著說我在個人成長方面沒有任何進步,我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樣的錯誤,我受夠了自己。他觀察了一會兒,然後把他的一隻手放在我的手上,對我說:「Melchior,把你的煩惱放在一個盒子裡給我,讓我為你擔心。回去好好過你的生活吧。我不會譴責你的錯誤行為,你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當我的諮詢師碰我的手時,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大事。從這次經歷中,我體驗到了無條件的愛。我開始明白愛意味著無條件的關心和接受。就在那一刻,我的願望,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誕生了。
另外,當時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也給了我一些建議,告訴我應該把什麼樣的經驗帶到諮詢過程中去。如果沒有他,我就不會在個人轉變和成長方面取得進展。從這次經歷中,我完全同意Cain(2010)所說的「一個尺寸不可能適合所有人」。我相信初涉諮詢的人會直接從人本諮詢中感受到了被愛,被關懷,被理解,被接納。最近,我現在的美國心理諮詢師也非常的直接。當她聽不懂我的表達時,她總是不斷地打斷我來澄清聽到的內容。我覺得她的方法和我很協調。從我的經驗中,我不同意羅傑斯的看法。我相信,來訪者需要專業的幫助,以取得逐步的個人成長。
在團體諮詢的設置中,阿卡伊指出羅傑斯的原則類似於個人諮詢,他相信團體動力有神奇的治療能力,不需要技術和專業的準備。每個人都可以參加團體動力,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事實上,只有少數參與者會參加了小組培訓,獲得了新的知識,但改變不大,有人甚至受到了傷害。
2. 道德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
阿卡伊認識到,對羅傑斯來說,普遍而客觀的道德標準既不是必要的,也不重要,它甚至被視為對自我實現的威脅。阿卡伊繼續解釋他對羅傑斯理論的觀察,人類只應該遵循他們美好的本性,然後才能活出自然主義的道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對自己負責,沒有必要告訴別人「如何做」某事。羅傑斯提出了一種主觀的、相對的道德。因此,阿卡伊認為這種觀點過於強調個人的獨特性,為濫用自由找藉口,也會導致放任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同時,羅傑斯相信人沒有必要尋求超越。這會導致一種自戀的傾向,創造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
3.不真實的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強烈強調個人的價值,它強調對直覺和情感的信任。因此,阿卡伊意識到人文主義是沒有明確界限的,它不鼓勵反思和批判性思維。它強調個人經驗,但感覺和情緒波動又很大,外在普遍的客觀倫理價值與規範又不重要,一切都順其好惡而成為相對的,人很難找到意義的基礎。人既做不出愛的承諾,也找不到努力維持承諾的理由。在婚姻中,雙方只要同意即可締結或解除婚姻,婚姻契約被削弱了,承諾喪失了。
4. 缺乏科學的方法
羅傑斯的作品非常吸引人。他的例子大多來自自我報告。從這個角度,阿卡伊得出結論,羅傑斯缺乏精確係統的科學研究,他的方法過於主觀,容易受到內部矛盾、衝突和防衛機制的影響,可靠性值得商榷。雖然羅傑斯認識到人類的壓抑和扭曲,但他認為它們並不重要。
5. 激進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教育的綜合影響
激進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著個人和社會,也影響著教育的形成。在教育方面,阿卡伊闡述了這一學派的觀點,即每個人的聲音都需要被聽到,每個人的理想和觀點都有相同的價值。這種觀點的後果是,阿卡伊認為孩子和父母有相同的價值,兒童和成人在自由和權威方面具有同樣的權利,學生和老師的意見也同樣重要。唯一的要求是教育者提供一個接受和信任的環境,沒有必要有一個評估的體制和過程,學習只能通過經驗,過去的傳統認知是沒有必要的。制度性的組織對人只施加了限制,為自我實現製造了障礙。
在《培育的藝術》一書中,阿卡伊向讀者清晰而精確地展示了激進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弊端。在這種心理學中,似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精神導師或培育者。他們不需要特殊或專業的培訓。只要提供一種接納和信任的氛圍,學生就會成長。精神導師和培育者是沒有必要的。在書中,阿卡伊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扭曲生命的影響,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外部規則或權威。此外,阿卡伊提供了羅傑斯的另一個天真想法,人沒有必要跟隨聖人或他人,因為跟隨他人是成熟和自我實現的最大障礙。
叄
結論
我的心理諮詢師從來沒有強迫過我。在我諮詢的開始階段,他無條件的接納,積極關注和同理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後來,他的方法不能使我前進,也不能使我深入認知,覺得就像和一個沒有任何挑戰的朋友交談一樣。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另一位指導老師,他激發了我,讓我接觸到更廣泛的生活層面和不同視角。我覺得如果諮詢師只關注來訪者的體驗是沒有效果的。這對於早期的來訪者建立起治療同盟非常重要,但是對深化來訪者的成長層面它是遠遠不夠的。
另外,人本主義治療是美國本土的心理理論治療,植根於美國民主原則與以人為中心的原則,最好的幫助人們發現他們自己的最佳生活方式。所以,它的理論和原則,處處體現出美國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但我相信它在中國會很有市場,因為中國是群體為先的社會背景,個人的層面是我們容易被忽略和缺乏的。相信很多來訪者會在人本治療中獲得很多的被同理,被關懷,被理解,被接納,從而助長個人的成長和整合。但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所發現的人的積極、自制力和自我樂觀的觀點並不能完全理解人性的奧秘,它有本身的限度。在我們實際操作方面,需要結合其它的心理理論和治療方法。
縱觀人本主義,羅傑斯的理論有價值地教導我們要「以敏感、關心和理解的態度傾聽,意識到治療師與來訪者關係的質量,其本身就有可能促進來訪者的個人學習和成長。」 更加幸運的是,當代以人為本的心理諮詢師在幹預策略和技巧上採取了靈活的方法。我完全同意MacDogall(2002)的觀點,他認為「要想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諮詢師需要在來訪者的文化環境允許的情況下,讓自己更具指導性。」 這種以人為本的指導性治療同盟將會成為我治療實踐的一個特色。
[參考書目]
Alfonso, Arcay SJ, The Art of 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2014
David J, Cain, 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i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2012
Mac, Dougall, Rogers』 C. Person-Centered Approach:Consideration for Use in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