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研究

2021-01-08 神州學人

  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是來華留學教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學生就業情況是彰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一環。2017年前後,國家和地方關於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試水,就業環境逐步寬鬆。北京、上海等來華留學生聚集地,尤其是中關村科技園、上海自貿試驗區、張江高新區等國際人才需求旺盛的城市和地區相繼出臺新政,為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外部政策環境的變化,促使高校不斷完善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文章以此為背景,對推進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必要性、現狀等進行闡述,並對來華留學生在校群體進行調研分析,勾勒當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以期對高校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議。

  一、引言

  我國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2018年教育部留學統計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有望提前完成既定目標。規模目標的達成,以及社會關注角度的轉變,促使國家政策和高等教育界將發展思路逐步向質量提升轉變。2016年的全國來華留學管理工作會議提出「各地各高校要規範管理、提質增效,內涵發展」,如何將工作重點從提升規模向提升育人質量轉變,成為全體來華留學教育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一直是衡量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形成人才培養良性閉環的關鍵一環,來華留學高等教育亦是如此。由於我國屬於非移民國家,從歷史軌跡來看,來華留學生的實習、就業、創業政策環境一直處於收緊狀態。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話語權逐漸加大,尤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大國外交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緊密,對既懂中國又了解世界的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學成即回國的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已明顯不適應國家和市場的需求。

  2017年,隨著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聯合發文出臺新政,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來華留學畢業生除了離華就業外有了更多的選擇,部分高校隨之開始探索來華留學就業指導工作。中國學生的就業歷來受到國家重視,各高校對中國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已經形成了經驗豐富的成熟體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只對中國學生提供服務,受限於學生規模、管理體制、歷史沿革等因素,很少有高校能夠建立起同樣完整和高水平的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體系,而大部分高校的中國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也不能向來華留學生提供系統的服務。

  從相關研究情況來看,來華留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文獻總量偏少,近20年來的總體文獻數量只有20~30篇。而近5年的文獻數量佔總量的90%,這說明隨著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的調整,以及在華就業留學生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在華就業政策和與之相匹配的高校就業工作體系,二是研究國內某地區或某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就業狀況。

  二、新時期推進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必要性

  (一)推進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理論基礎:人力資本理論和推拉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強調人力資源是一切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高等教育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提升生產者質量和生產效率。我國應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來華留學生為中國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根據巴格內(Bagne)的推拉理論,生源國產生的推力和留學目的地國產生的拉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學生流動方向的選擇。從內外部推拉因素分析,找到促進優秀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著力點,不斷完善就業指導工作,是我國對優秀來華留學人才產生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需要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來華留學教育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友好交往的重要橋梁之一,來華留學畢業生是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增強國際交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群體。從建國初期我國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起,大部分在中國接受過教育的留學畢業生都成為國家間交往和認同的重要推動者。應用本國培養的國際人才,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外交政策服務,是一種具有長遠戰略頭腦和眼光的政策調整。這也是美國、英國等留學目的國的經驗。因此,做好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使其在工作領域在促進國家間合作交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響應和服務國家外交具有重要意義。

  (三)保有和儲備優秀人力資本的需要

  來華留學生群體具有天然的國際視角和知華友華屬性,經過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獲得較高水平專業能力,是難得的複合型人力資源儲備和寶貴的橋梁人才。應充分利用來華留學生的人才紅利,為中國未來的全球化戰略儲備更多的高水平人力資本。在高校層面,應助推優秀的來華留學畢業生在華就業或者從事與國家間交流發展相關的職業領域,用政策環境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為我所用,使其成為國家人才戰略中的組成部分。

  (四)推進經濟進步和企業發展的需要

  有學者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研究了1999—2015年我國29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發現來華留學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此外,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等方面合作的深入,中國企業對外發展的需求愈發強烈,與跨國企業的相互交往也日益頻繁。我國企業,尤其是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型國有企業「走出去」的目標國,與我國來華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國高度一致,對來華留學畢業生的需求普遍提升,使其就業前景更為廣闊。

  (五)提升來華留學教育整體質量的需要

  有學者指出,畢業生就業質量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係。職業生涯教育能夠促使來華留學生思考未來,激發學習動力,反哺培養環節,使育人各環節作為受教育者內因和外因而不斷共同作用。同時,外部環境對來華留學畢業生的需求,能夠促進高校積極思考來華留學工作體系的完善,從而產生正向推動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進內外部國際化進程的發展。

  三、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2016年4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首屆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上,對參會學生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計劃在中國進行短期實習的留學生比例達到86.1%,希望留在中國工作的留學生比例更是高達95%。其中64.7%的留學生表示希望在中國企業的海外機構工作,70.1%的留學生表示希望進入跨國企業工作。這一調查結果表明,來華留學生對就業服務和指導工作的需求迫切,但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就業服務並未成為所有高校的工作環節。最可能的原因是來華留學生就業政策放開時間並不長,一些政策細節不清晰,政策實踐不充分,許多高校尚處於觀望和探索階段。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高校來華留學管理隊伍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狀況,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而管理要求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亦無經驗可供借鑑。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政策和實踐探索角度摸清現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內涵

  從廣義上來說,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包括學生到用人單位工作,而且涵蓋實習和創業。實習是就業的前期準備,創業是就業的另一種形式。從狹義上來說,來華留學生就業有多種形式,一是在華就業,即畢業生留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工作;二是在中國企業獲得工作,但外派至海外工作,不需要辦理中國境內籤證;三是在外國(如生源國)就業,有些畢業生因有來華留學經歷而被派往中國工作。因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深入推進,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經濟業務不斷增多,「一帶一路」沿線國來華留學畢業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發揮知華友華的優勢,找到與中國相關的工作。

  (二)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政策演變及趨勢

  來華留學生有意向申請在華就業,根據國家外專局《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服務指南(暫行)》《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試行)》的規定和來華留學生的現狀,一般來華留學生應通過外國專業人才(B類)的相關規定申請在華就業。那麼需要畢業生「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和 2 年及以上相關工作經歷」,否則應按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9號《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的要求,「在外國留學生畢業、結業、肄業、退學後,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境」。總之,在京滬兩地率先試點、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關於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新政出臺之前,來華留學生在中國高校畢業後一般無法直接辦理外國人就業證和居留許可證,有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國外取得兩年工作經驗後,再申請回到中國工作。

  保障本國學生就業是世界各國制定外來人員就業政策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國尤其是教育水平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已充分認識到吸引優秀留學生在本國就業的積極作用,並開始做出政策調整以合理吸收和利用留學生資源。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規定「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為其畢業後在中國境內工作和申請永久居留提供渠道」。同年4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北京大學主辦「首屆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來自12所高校的1700餘名來華留學生和20多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參加。這兩個事件標誌著我國開始從國家層面建立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政策環境。

  北京和上海作為接收來華留學生最多的兩個城市,率先響應國家號召,於2016年左右開始探索外籍人才就業創業新政策,陸續出臺《支持北京創新發展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上海科創中心系列出入境政策實施細則》等新政,成為探索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的橋頭堡。2017年1月,人社部、外交部、教育部出臺的新政《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中明確規定,外籍高校畢業生包括在中國境內高校或境外知名高校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且畢業一年以內的外國留學生,凡年滿18周歲,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學習成績優秀,平均成績不低於80分,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對口,均可申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該證有效期首次為1年,就業期滿後,用人單位可繼續聘用,期限不超過5年。這一政策被看作是2016年2月《意見》的落地政策,使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在執行層面成為可能。自此,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道路真正貫通,政策逐步放寬。高校作為該政策的執行者之一,應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三)高校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調查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法,於2019年初選取了北京某高校來華留學生作為研究樣本,發放調查問卷111份,回收有效問卷104份。被訪者中99%為學歷生,能夠充分代表來華留學學歷生的就業現狀。

  1.來華留學在華就業意向

  調查顯示,66.3%的被訪者具有在華實習和就業的意向,16.3%的被訪者只有在華實習的想法,6.7%的被訪者想在華創業,10.7%的被訪者沒有在華就業打算,具有畢業留華想法的比例超過70%。

  被問及選擇在中國就業的原因,排序依次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就業前景較好,較高的薪酬待遇與福利,中華文化與美食、良好的生活體驗,面向外國人日益開放的就業籤證政策等,選擇其他原因的被訪者主要表達了在中國工作能夠更快提升能力、可以從事與生源國相關的合作項目、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跨文化視野和人脈等(見表1)。

  對於在華就業地區的意向,有84.6%的被訪者選擇了北上廣深,其他被訪者選擇了省會城市或其他地區。從薪酬角度看,被訪者的薪酬期望集中在1萬元以上水平,1~2萬元和2萬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5.8%和28.9%,只有15.3%的被訪者選擇了1萬元以下。對於就業從事的行業領域,熱門領域依次是教育、信息通信技術、國際貿易、製造業、建築房地產、金融證券保險、旅遊交通民航等(見表2)。

  2.就業指導工作開展現狀

  被問及對中國2017年出臺的、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新政是否了解時,有40.4%的來華留學生表示非常了解或比較清楚,59.6%的學生表示知道一點或完全不了解。對於通過哪些渠道了解到在華招聘信息,招聘會及其網絡宣傳、院校發布的就業信息,以較大優勢領先於專業招聘網站、社交平臺等其他渠道(見表3)。對於在華就業還希望得到何種支持,調查問卷中列出的每一個選項都有超過30%的人選擇(見表4)。

  3.結論分析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因看好中國發展前景、適應中國生活等因素,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的來華留學生有在中國就業的想法。第二,從城市選擇、薪酬期望等方面看,「一帶一路」沿線國來華留學生對在中國就業具有較高期待。第三,有約50%的學生了解國家新政、通過學校平臺了解在華就業信息,這表明學生所在高校已經開展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探索。調查同時反映出來華留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的熱切需求,也說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尚需進一步完善。另外,調查顯示,網站、微信、社交平臺等新興媒體已成為來華留學生願意接受並已具備一定群體基礎的就業指導工作平臺。

  四、我國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工作機制尚未建立

  由於政策環境、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高校普遍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建立起像中國學生工作體系一樣完整的來華留學生就業工作指導體系。大部分高校尚未將就業指導工作成體系地納入來華留學教育管理體系中,主要形式多集中在發布招聘信息方面。在主動對接企業需求、有計劃地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輔導等工作機制建設上尚有欠缺。

  (二)政策宣講不夠,缺乏政策指導

  來華留學生的在華就業政策主要由出入境機關頒布。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自貿區、高新技術區等關於外籍人才就業的特殊政策,一般由當地出入境機關和區域政府管理部門聯合頒布實施。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出入境管理部門與高校對接不夠緊密,許多高校的來華留學管理一線人員對來華留學畢業生在華就業的管理法律法規尚不清楚,涉及到實際操作層面更是缺乏經驗:一方面缺乏對學生的具體政策解讀和指導,另一方面也不利於統籌規劃和系統建立就業指導工作。

  (三)來華留學生缺乏跨文化就業認知

  研究顯示,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隨著來華留學生規模的跨越式發展而日益突出。對於來華留學生來說,不僅在生活環境、語言交際和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跨文化適應帶來的種種困難,畢業後對中國職場的認知和適應也存在較大問題。在對來華留學畢業生用人單位的訪談中,企業普遍反映,由於大部分來華留學生缺少在中國企業實習的經歷,在初入中國企業時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文化認同障礙。來華留學畢業生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深入,一旦脫離學校這一象牙塔的保護,很難真正面對長期工作帶來的適應性壓力。這種對陌生文化的恐懼和不適應一方面帶給國際學生很大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也會阻礙國際學生真正參與到就業競爭中去。

  (四)缺乏系統完整的職業生涯教育

  當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針對來華留學生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很少有高校成立專門的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機構。一些來華留學畢業生在訪談中表示,從未接受過關於職業道德、擇業觀念、求職技巧等方面的系統化指導。另一類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對畢業後的人生選擇沒有計劃性。許多來華留學生表示,如果畢業後未能在中國繼續求學,又無法就業,就只能回國,在未來發展中,常常感到迷茫,處於被動角色。而中國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因管理體制、工作重點、溝通語言等不同,很難完成對來華留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任務。

  五、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建議

  良好的國家政策環境,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實習、就業和創業工作蓬勃開展的前提。因此,此項工作的推進和完善,離不開我國相關政策體系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界在執行層面工作機制的探索和建立。結合以上分析,對我國的「一帶一路」沿線國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建議如下。

  (一)對國家層面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1.逐步完善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政策和制度環境

  在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日益緊密的背景下,教育、外交和出入境相關部門應逐步優化和完善外籍畢業生的在華就業政策。第一,應充分考慮隨著我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和推進國家間合作的持續深入,各行各業對國際人才的普遍需求,可適度放寬工作籤證政策。尤其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領域和自貿區等試驗區,可給予相對寬鬆的國際人才就業籤證政策環境。第二,應充分考慮和細分特定專業和行業領域的政策導向。從保護本國國民就業需求的角度出發,對一些特定職業,比如醫療、法律等,制定包括人才培養、就業環節等在內的保護性人才和籤證政策,做好國民就業和國際人才留用之間的平衡。例如,加拿大從國際學生可就讀的專業起就有所限制,牙醫和護理專業等對國際學生提高準入門檻,從而保護了本國國民的就業需求。

  2.做好政策宣傳和落實,與高校工作緊密銜接

  來華留學生實習、就業、創業相關政策出臺之後,政府部門一方面應找準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應與高校緊密配合,使高校作為政策宣傳、解讀和落地的重要平臺。歐美高校中從事就業和移民政策諮詢的工作人員,必須經加拿大移民局培訓,取得資質證書後方能開展工作。高校中主管來華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是向來華留學生宣講和解釋就業和籤證政策的核心隊伍,建議我國出入境管理部門對高校中的來華留學教育管理隊伍開展相關政策和業務培訓,提升其專業度和政策解讀的準確度。

  (二)對高校層面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1.轉變觀念,提升對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國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在這一宏觀背景下,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中國企業和世界各國企業因交往需要,對國際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加大。高校是來華留學生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優秀國際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應提升對來華留學生就業工作的關注和認識,主動作為,將人才培養的環節和就業環節貫通起來,形成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

  2.抓住機遇,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體系程度的不斷加深和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不管是在中國境內還是境外,湧現出大量與中國相關的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存在於各行各業,應該說來華留學生的就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從來華留學生的角度來看,來華留學生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實力和前景,畢業後從事與中國相關工作的意願很高。高校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建立就業服務工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創造良好的擇業環境。

  3.完善實習、就業、創業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應提供豐富全面的教育內容,應充分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簡單的畢業前的就業輔導,應貫穿育人始終。來華留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與實習實踐、創業教育、職場能力塑造,乃至科研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同時配備有資質的就業諮詢服務,給來華留學生豐富且正規的工作體驗和職業教育。

  4.重視實習實踐在來華留學生就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指出,留學生在學習期間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實習,能夠顯著提高他們在中國找到合適工作的概率。高校應探索符合來華留學生現狀的勤工儉學機制,建立來華留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加深來華留學生的在華職場認知,提升他們的求職競爭力。

  5.注重校友資源在拉動來華留學生就業中的橋梁作用

  校友可看作是連接學生、學校和職場的重要橋梁之一,是促進來華留學生就業的寶貴資源。來華留學畢業生校友因具有較強的民族性,以及對母校的感恩之心,會更願意為在校生提供和分享學習和求職經驗。校友不僅可回到高校課堂,走入在校生中間,還可幫助學校爭取更多的校企合作機會。


  作者簡介:陸媛,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助理研究員;吳丹,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講師

  來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進展、問題及建議
    留學生社會化服務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後將導致留學生非法就業、非法駕駛、非法居留等一系列問題,危害我國的社會公共安全。留學生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不完善將不利於提高來華留學生的管理效率;來華留學社會服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空白及差異化的管理,將不利於留學生全面了解和融入中國社會。
  • 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信行實證調查
    疫情期間除了必要的生活和醫療援助之外,更應該重視及時向留學生傳遞正確的抗「疫」知識、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做好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關鍵詞:來華留學生;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教育;實證調查本研究聚焦我國高校中的外國留學生這一群體,通過實證調查探討留學生應對疫情的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
  •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來華留學生服務
    招收、培養和管理來華留學生是全面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方面。當前,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重新思考留學生管理工作不僅是高等院校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關鍵要素,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助推器。保障來華留學生群體疫情防控成效需要有制可依。
  • 浙江海洋大學開展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課程
    2020年暑假伊始,浙江海洋大學國際海洋教育學院開展來華留學生「融情舟山·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社會實踐課程。院長王晉寶、副院長鍾偉良擔任任課老師,比薩海洋研究生學院教師劉超傑擔任帶隊老師。俄羅斯籍留學生SERGEI LYGIN(中文名梁小飛)、坦尚尼亞籍留學生LAUDEN HAGAI NSOBI(中文名海格)擔任助教,與來自15個不同國家的來華留學生一同開展實地調研。  舟山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的舟山群島,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舟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為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 來華留學基本情況
    從圖表一也可以看出,過去的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一直持續增長,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了377,054人。 圖表六十二:影響學生申請來華學習擇校因素TOP10 (數據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來華留學生就讀滿意度國際比較研究》) 上圖表所示
  • 2萬日本研究生來華,7萬中國留學生離澳,但請千萬別高興得太早!
    (一)喜——2萬日本研究生來華作為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目前已正在成為日本研究生嚮往的國家。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科研人員越來越傾向於前往中國就業。數據顯示,2018年有18460日本研究學者在中國工作,連續四年保持增長。為什麼中國這麼受日本研究學者的歡迎呢?《環球時報》1月4日報導指出了其中的原因。
  • 教育部:來華留學醫學本科將嚴格控制英語授課
    )的招生實施計劃管理,不在公布名單之內的或未安排招生計劃的學校將不得招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  為規範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教育部部成立了全國醫學(西醫)專業來華留學生教育專家工作組,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了《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
  • 「統戰史話(99)愛國統一戰線」學習研究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
    愛國統一戰線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實施,不斷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充分調動各族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新的氣勢,開創了新的局面。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奠基人。
  • 英國繼續整頓學生工作籤證 留學生在英就業受限
    據報導,大臣們表示這個新政提案對所有學院就讀的非歐盟學生都適用,學院將不再成為學生取得工作籤證留英的捷徑。  對此新規,移民局大臣布羅肯希爾(James Brokenshire )稱,移民犯罪者妄圖售賣留英就業的非法途徑,且為數不少的人有意願購買。
  • 遼寧出國留學生52.9%讀碩士 海歸同樣遭遇就業難
    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海歸」一族是否有就業優勢?答案有些難如人意,海外留學回國的留學生們同樣遭遇「就業難」。12月4日,遼寧省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召開了「開展留學回國人員服務工作」會議,透露目前遼寧省出國留學人員一半以上是攻讀碩士,留學國家為赴日最多。但留學回國就業創業難的問題已有所顯現。
  • 【海歸就業報告解讀】留學生的就業前景竟如此廣闊?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永恆的熱點話題。很多小夥伴想知道未來一年,海歸的就業情況會如何發展?鑑往知來,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今天就來全面地分析一下2019年的海歸就業情況,希望對每一個想要留學的你有幫助~一起往下看看吧!"
  • 2014年來華留學調查報告——中國教育在線
    從圖表一也可以看出,過去的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一直持續增長,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了377,054人。其中,韓國仍然佔據來華留學生源國榜首,美國位居第二,俄羅斯超越日本位列第四,法國超越越南排名第十。前十生源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佔總來華學習人數的54.05%,超過半數。
  • 留學生歸國就業難?《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行榜》了解一下!
    不知不覺,又到了每年留學生們畢業找工作的時候! 俗話說得好,上啥學不重要,找著工作才是王道!在這個年頭,「畢業即失業」是每個畢業生的心頭的恐懼。
  • 給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現在還合適嗎
    一段時間,來華留學生發生了一系列熱點事件,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山東財經大學等高校讓國內學生給留學生騰宿舍事件,江南大學國內學生六七人住一個宿舍留學生住單人宿舍事件,以上種種無不顯示外國來華留學生的地位優於國內學生,享受著超國民待遇。
  • 2021京考申論歸納概括題技巧指導之綜合概括
    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有共計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形成了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專家願意來華工作和定居。圖多爾·拉提烏來自瑞士,是一名數學學者。......
  • 清華留學生美國就業超8成,施一公批其不思進取,許晨陽卻不同意
    同時就美國的數據統計,目前在美國就業的中清華大學留學生中,光是矽谷一個城市就充斥了2萬餘人,這樣的數字可以說讓人非常震驚了。如果按照正確的邏輯來看,能考上作為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的學生,學習能力和天賦一定都是國內頂尖的,在從這種頂尖學府畢業後最起碼就業問題一定不用擔心,如果在國內頂尖學府就讀過並且去國外深造過後的留學生,那麼回國後前途就一定更加光明了。
  • 這3所院校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就業口碑很好,行業認可高
    這些考生在選擇大學上其實最應該的是考慮未來就業的問題,有些大學雖然不是985、211,但是畢業生發展就業非常不錯。下面我就介紹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是就業非常好的3所院校。一、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高等學校,最早創建於1962年,有著有「小聯合國」之稱,也是我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一所國際型大學,是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和培養各領域優秀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