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整理顯示,2014年來華留學人數為377,054萬人,同比2013年增長了5.77%,連續兩年增速放緩,來華留學面臨新變化。本報告通過全面分析2005 - 2014年10年間的來華留學數據和申請特性,總結出如下特點:
1.總量方面,來華留學人數近兩年來增速放緩,連續兩年增速下滑。
2.來源地方面,發達國家來華留學人數呈現增速下降、停滯或者負增長局面,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人數佔比增加。
3.學歷類型方面,學歷生人數持續保持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其中碩博生人數增速明顯高於本科生;非學歷生人數增速總體保持震蕩下滑趨勢。
4.生源流向方面,一線城市人數開始增長停滯或增長放緩,二三線城市逐漸後來居上。
5.資金來源方面,政府獎學金資助人數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自費生人數佔比仍然保持90%以上,但增速下滑明顯。
隨著中國高校國際化進程的深入,信息手段的發展和創新,來華留學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1.網絡成為獲取信息重要渠道,高校招生信息系統建設問題顯現。
2.高校學歷課程招生標準兩極分化,普通高校招生仍然困難。
3.英文授課學歷課程受自費學生青睞,私立漢語學校關注度不高。
4.高校國際化程度,生活學習成本提升等因素將影響來華留學人數持續增長。
據美國全美比較國際教育學會(CIES)數據顯示,中國已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大國,佔全球留學生份額的8%。從圖表一也可以看出,過去的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一直持續增長,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了377,054人。
上圖表二所示,來華留學生源排名前十的國家中,7個來自亞洲,1個來自美洲,2個來自歐洲,非洲國家與榜單無緣。其中,韓國仍然佔據來華留學生源國榜首,美國位居第二,俄羅斯超越日本位列第四,法國超越越南排名第十。前十生源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佔總來華學習人數的54.05%,超過半數。
圖表三所示,2005-2014年間,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速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長通道上,年平均增速為13.19%。
與此同時,來華留學人數增速出現放緩趨勢。其中,2013年和2014年增速分別為8.58%和5.77%,連續兩年增速下降。
截至2014年,招收留學生的中國高校數量增加至775所,10年累計增加311所,且持續保持正的增長率。
根據圖表四顯示,中國招收留學生高校的10年平均增速為6.37%,其中2010年增速跌入谷底,僅為0.16%,2014年增速為3.89%,是10年第二低水平。
2014年7月,教育部公布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數量,共計2542所,招收留學生高校數隻佔比30.49%,可挖掘潛力巨大。
2005 - 2014年間美洲累計來華求學人數接近27萬,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為36,140,首次被非洲超越。
圖表六所示,美洲來華學習人數增速波動較大,10年間增速頂峰出現在2008年,為35%,兩次負增長分別出現在2009年和2014年,為- 4.04% 和 - 2.45。而美國是左右這一切數據的核心國家。
美國長期作為來華留學生的第二大生源國,從2005-2014年的10年間,累計來華求學人數接近20萬,2014年來華求學人數為24,203人,增速為 -4.38%,是繼2009年後第2次出現負增長。
從增速表現來看,近10年間的前4年為高速增長期,平均增速為24.02%,後6年為調整期,平均增速為3.61%。
很明顯,經濟因素影響美國來華留學生數量,2008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了2009年來華留學人數的大幅萎縮。環境空氣品質問題也是負面因素之一。
大洋洲來華留學生人數在全球大洲中最少,近10年間累計來華學習人數為34,209人,但2014年增速大幅提升,來華學習人數達到6,272人,增速高達32.24%。
圖表八所示,相比較美洲,大洋洲的來華求學人數增速波動更大,最高可達2008年的58.63%,最低可至2009的 -4.69%,且基本為逐年交替變化,來華留學人數影響因素不可控。
2014年,歐洲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67,475人,增速9.64%。2005-2014年,10年累計來華留學生人數接近41萬。
歐洲來華留學人數增速一直強勁,數年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水平,平均增速19.71%。2009年起,增速雖然也出現下滑,但總體水平仍然維持在10%左右。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加強,中歐之間的經貿水平和文化交流深入,歐洲繼美國之後掀起中國熱。歐洲來華留學人數進入穩定增長期。
俄羅斯作為來華留學人數TOP10的國家,來華學習人數持續保持增長,2014年來華學生數為17,202人,2005-2014年10年總來華人數接近11萬。
如圖表十所示,近10年俄羅斯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速總體下滑,2013年增速為10年最低,僅為6.33%。這與俄羅斯近年經濟下滑,人民幣堅挺和盧布貶值有直接關係。
2014年,非洲來華留學生人數為41,677人,10年累計人數接近18萬。
近年非洲來華留學人數增長勢頭迅猛,平均增速為34.69%,其中2005年為增速最低年份,為26.12%,2007年為增速最高年份,為58.28%。
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放大,傳統上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非洲再次掀起一場中國熱,來華留學生人數快速增長。
亞洲是全球大洲中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大洲,2014年共有225,490位留學生進入中國學習,近10年累計來華學生數超過170萬。
與此同時,亞洲來華留學生增速在最近兩年連續出現下滑,2014年僅為2.58%,是10年最低水平。
但好的消息是,隨著傳統來華留學生源大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來華學習人數增長停滯,進入調整期後,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較深的東南亞國家異軍突起,為來華留學市場注入了活力。
韓國作為輸送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2005-2014年間,每年來華求學人數均不低於5萬,最近7年平均每年來華求學人數不低於6萬,10年間累計來華學生數量為621,941人。
2009年至2014年間,韓國來華求學人數多為負增長,僅2012年反彈,增速為1.68%。
從2007年韓國來華留學生超過6萬人,到連續7年人數保持在62,000人左右;從佔據來華留學生人數1/3,到現在不足20%,韓國來華留學明顯進入飽和調整階段。
日本作為曾經排名第三的來華留學生輸送大國,10年間來華學習人數平均增速為 -1.78%。僅有2007,2010,2011,2012四年實現正增長,2013年出現大幅跌落,增速為 -18.46%,同時被泰國超越,跌出前3。2014年再次負增長,增速為 -12.59%,被俄羅斯超越,排名僅為第五。
日本來華留學人數的下滑,顯然和中日關係交惡有直接關係。同時有數據表明,日本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留學人數也在持續下降,這和日本人口下降,文化自信提高都有明顯關係。
2014年,越南來華留學生人數為10,658人,增速大幅下滑,為-16.73。來華留學人數被法國超越,跌出前十生源國。
從圖表十五可以看出,2005-2014年間,後半段越南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速明顯回落,2012年至2014年為負增長,進入明顯的平臺期,這和中越關係因為南海問題出現風波有直接關係。
2014年,泰國來華留學生人數為21,296人,繼2013年超越日本位列來華留學生源第三大國後,繼續保持這一位置。從圖表十六可以看出,泰國來華留學人數10年間增速平穩,相比2005年,2014年來華學習人數增加近6倍。這與中國和泰國一直保持平穩友好的關係有直接關聯。
上圖表所示,2014年,印尼來華留學生人數為13,689人,位列來華留學生源國第六,但增速出現回調。相比2005年,2014年印尼來華求學人數增加3倍。10年間平均增速為14.08%。
2014年,印度來華留學生人數為13,578人,位列來華留學生源國第七。從圖表十八可以看出,2005 - 2014年間,印度來華求學人數總體增速平穩,相比2005年,2014年來華人數增加4.2倍。
印度來華留學生基本以攻讀醫學,工程類專業為主,這是南亞國家的典型特徵。
2014年,哈薩克斯坦來華留學生人數為11,764人,在來華生源國中排名第九。2005-2014的10年間,哈薩克斯坦來華求學人數持續穩定增長,相比2005年,2014年來華學習人數增加15.1倍,在來華留學生源大國中跨度最大。
2014年,巴基斯坦來華留學生人數為13,360人,在來華留學生源國中排名第八。從圖表二十可以看出,巴基斯坦來華求學人數增速穩健,相比2005年,2014年來華學習人數增加7.1倍。
巴基斯坦來華留學生公派比例較高,這是和其他生源國區別較大之處。
根據圖表二十一可知,2005年到2014年間,來華留學自費生人數佔比一直保持高於90%,但比例逐年下滑。
2005 - 2014年間,來華留學自費生是來華留學生的絕對主力,累計數量可達2,375,828人次,但在經歷了2005 - 2007年的高速增長期後,逐漸下滑趨穩,保持在10%上下。2014年,來華留學自費生增速出現大幅下滑,至5.24%,是10年間倒數第二水平。
上圖所示,2005年-2014年間,來華留學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數量呈現增加趨勢。相比2005年,2014年資助名額增加29,725個。
2005 - 2014年,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來華學生名額的增速經歷了2次拋物線式的變化。由2005年的7.49%到2009年34.99%,增速達至頂峰後回落。至2012年11.99%的第二低谷出現後,2013年再度出現增速上揚,2014年回落至10.87%。
總體來看,中國政府獎學金針對來華學生資助名額增速回落。
圖表二十五所示,從2005年到2014年,來華留學學歷生人數佔比總人數從31.79%提升至43.60%,增幅接近12個百分點,且逐年穩步提升。
10年間,來華學習的學歷生人數從44,851人增長至164,394人,增量接近12萬,這說明中國高校學歷教育正在逐步得到全球各國學生認同,也必將逐漸放大中國影響。
上表所示,截至2014年,來華留學生學歷生中,本專科學生佔比為71%,高端學歷(碩士和博士)佔比總和為29%。
2005年至2014年,來華留學的本科生人數由37,740增長至116,404人,同時增速也由前半段的高速增長過渡至後半段的平穩增長,平均增速為16.75%。
2014年,歐洲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67,475人,增速9.64%。2005-2014年,10年累計來華留學生人數接近41萬。
2005-2014年間,來華攻讀碩士學位學生數量平均增速為25.17%,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上圖所示,經歷2009年的增長頂峰後,來華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增速逐漸回落至2013年的11.06%,為近年最低。2014年增速又回升至16.37%。
圖表二十九所示,2005 - 2014年間,來華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數量增速穩定,始終保持在17%之上。
截至2014年,來華攻讀博士學位總人數達59,798人。佔所有來華學歷生人數的7%。
圖表三十所示,2005 - 2014年,來華留學非學歷生人數逐年增多,但是增速下滑,2009年來華非學歷生增速降至10年最低,僅為0.86%, 2012年回升至12.11%。而後連續兩年增速下降,2014年僅為1.94%,是近10年增速第二低水平。
2014年,來華留學人數TOP10省市的留學生總和為289,471,佔全年來華總留學生人數的76.77%。北京,上海,天津的留學生數量仍然佔據前三位,江蘇和浙江超越廣東分列第四和第五。
2005 - 2014年,北京在中國所有城市當中穩居來華留學生人數第一位置,10年累計接收來華留學生總數接近51萬人次。但是,北京的留學生人數增速總體卻呈現下降趨勢,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負增長,分別是-0.37%,-3.97%,形勢不容樂觀。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大都市,一直在國內城市中穩居來華留學生人數第二位置。
圖表三十三所示,經歷了2005和2006年的高速增長後,上海來華留學生數量進入平穩增長通道,但增速呈現下滑趨勢。
天津在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長方面表現穩健,2014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為25,720,增速為13.27%。2005 - 2014年平均增速為17.21%。
圖表三十五所示,2005 - 2014年間,一線省市來華留學生人數佔比由2005年的59.25%,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47.01%,累計降幅超過12%,這也意味著其他省市留學生人數總量佔比上升12%,逐步縮小與一線城市差距。
1.來華留學人數還會穩定提高,但不會出現跨越式增長
2.來華學歷生會逐步增加,但會以發展中國家為主?
3.來華留學生源國將出現大變革,但是很難改變以亞洲為主的局面,發達國家來華人數仍將長期由美國領先?
4.獎學金帶動作用明顯,自費來華學生將長期佔主流?
5.來華學生流向將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上圖表所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學生來華學習的需求不同,發達國家學生傾向於來華學習非學歷課程,而發展中國家學生傾向於來華攻讀學位課程。
上圖表所示,33個發達國家取樣數據得出,有76%的學生求學訴求是漢語學習,只有24%的學生需要攻讀學位。這也符合全球國際學生流動規律,發達國家學生去相對教育發展落後國家求學時,往往不是攻讀學位課程。
上圖表所示,有86%的韓國學生來華求學的目的是學習漢語,只有14%的學生需要攻讀學位。韓國來華學生學習漢語比例明顯比發達國家高出10%。
由於韓國與中國經濟往來密切,兩國地理位置臨近且教育水平差別不大,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後有相當比例人數會繼續選擇在中國攻讀學位。
上圖表所示,有94%的日本學生來華求學的目的是學習漢語,僅有6%的學生攻讀學位。日本來華學生學習漢語比例較發達國家的平均值高18%。
近年來,日本高校與中國高校之間的交流項目增多,日本學生在中國學成漢語之後,繼續完成交換項目的人數比例在上升。
上圖表所示,72%的非日韓亞洲國家來華學生的求學訴求是攻讀學位課程,漢語課程受青睞度僅為28%左右。
中國在亞洲除日韓外,相對於其他國家在教育資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從留學成本分析,相對於留學歐美國家,留學中國花費要少許多,這也是亞洲除日韓外其他國家來華攻讀學位課程的重要原因。
醫學,工程,經濟類專業是非日韓亞洲國家來華留學生青睞的熱門專業,共計佔比可達71.01%。
高達84%的非洲來華學生將攻讀學位定為自己的求學目標,僅有16%的學生選擇非學歷課程。
非洲學生來華學習學位課程,與非洲人口增長迅猛,高等教育資源匱乏,學生求學訴求無法在本國實現有關。
中國對非投資增長勢頭迅猛,2003-2013年間增長50倍,中非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同時,中國企業越來越多的進入非洲,對於既了解中國,又熟悉非洲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這些都是促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
在攻讀學位課程的非洲來華學生中,有41.61%申請學習醫學相關的專業,21.59%的學生申請工程相關專業,而經管類專業的申請佔比為13.94%。TOP5專業的申請佔比為98.33%。
上圖表顯示,接近90%攻讀學位課程的學生會選擇英文授課的專業。
上圖表所示:發達國家學生對英文授課學位課程的青睞程度低於平均水平,為78.10%。
上圖表所示,發展中國家學生對英文授課課程青睞程度高於平均水品,為92.23%。
從上表可知,漢語被評為全球最難學習的語言。此外,在來華留學網 隨機調研20位來華留學生選擇英文授課課程原因時,漢語難學是首要因素。
上圖表所示,2014年開設英文授課課程的院校僅佔總招生院校的15%。
開設英文授課學歷課程將是趨勢,但高校反應顯然滯後。
在2014年9月 來華留學網 針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申請意向摸底調查》當中,共收到1311份問卷,其中發達國家學生完成問卷585份,發展中國家學生完成問卷726份。
短期學分互認課程的調查結果如上圖表所示,有81.66%認為自己會考慮參加短期學分互認課程。而發展中國家學生僅有32.45%願意接受短期學分課程。
本次調查另有結果顯示,有95%以上的發達國家學生表示無意來華學習完整的學歷課程。
同樣,在2014年9月針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申請意向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59.18%的發達國家學生和52.45%發展中國家學生表示願意考慮中國大學開設的在線課程,嘗試使用遠程授課方式來學習。遠程授課方式發展值得期待。
針對非學歷漢語課程的來華留學生網絡申請結果顯示,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仍然主要選擇公立高等院校,這個比例高達99%;而私立語言學校基本被忽略。這將制約私立學校在漢語教學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另根據 來華留學網 針對100位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對私立學校的不信任和知名度是學生放棄選擇的主要因素。而發達國家學生對私立學校的接受程度要高於發展中國家。
在中國赴英留學人數持續增長的同時,其增長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圖表15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在英國高校註冊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增長率從2008/2009學年的37.29%下降到了2012/2013學年的5.62%。中國赴英留學的人數增長率下降,增長幅度漸趨緩和。
此項問題調查中,來華留學網 問及了學生申請來華學習的最理想申請方式,結果如上圖表所示,71.20%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直接網絡申請,簡化申請流程,為學生提供高效的申請方式。
本地中介和第三方網絡平臺是學生選擇的第二和第三意向,相加佔比為21.31%。選擇中介代理的主要原因是學生需要更多的幫助。
上圖表所示,截至2014年,全球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0%,發達國家高達78%;全球行動網路普及率為32%,其中發達國家高達84%;網絡資訊時代不可阻擋的到來了。
上圖表所示,2010年到2014年5年間,通過 來華留學網 平臺申請來華留學人數增加3.2倍,平均增速高達31.93%。這表明越來越多的用戶將開始使用網絡完成來華留學申請。
2014年全年智能移動終端的銷售量達到了12億部,同比2013年8.6億部增長28.6%。這預示著使用移動智能設備查詢信息不再會有硬體普及障礙。
上圖表所示,截至2014年,通過移動終端瀏覽和查詢留學信息的用戶比例已經上升至31.64%。
高校網站的行動裝置兼容性需要引起重視。
上圖表所示,通過網絡渠道申請來華學習的TOP 10國家中,有8個是歐美發達國家,1個是非洲國家,1個是亞洲國家。而在所有渠道中,有美,日,韓和俄羅斯,法國5個發達國家,其餘為發展中國家。
地理位置上來看,網絡渠道中,5大洲國家都有上榜。所有渠道中,除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外,其餘國家全部來自亞洲,非洲國家無一上榜。
8個發達國家上榜來華留學網絡申請TOP10,顯示出發達國家學生注重網絡的使用。
上圖表為2010年至2014年間,來華留學網 平臺中發達國家註冊用戶通過網絡完成整個申請流程的轉化率,均高於25%。
這意味著,每100個發達國家網站註冊用戶,會有25個以上將會自助完成申請。
圖表所示,2010-2014年間,來華留學網 平臺中發展中國家用戶網絡申請使用平均增速為20.15%,且一直持續高速增長態勢,但絕對數量仍小,傳統申請方式在一段時期內仍佔主流。
從圖表五十七可知,TOP10國家中8個為歐美發達國家,且各國人數佔比相差不大,可見網絡渠道相比傳統渠道招生具有覆蓋範圍更廣,生源更為均衡的特點。
上圖表所示,基於網絡申請的TOP10省市來華學生數量佔比為50.62%,實際當年TOP10省市來華學生佔比為76.76%,二者相差2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傳統渠道申請流向更為聚集,網絡渠道學生流向會更廣,有利於教育國際交流的健康發展。
2014年,來華留學網 針對100所高校進行了一次網站摸底調研,共有20位留學生隨機參與其中。其中針對有無英文招生網站,能否及時更新內容,能否找到需要的信息,是否有錯誤出現,加載速度是否良好,體驗是否良好6項常見問題進行記錄。結果顯示:有93%的高校網站打開時間超過10秒,註:網站打開時間超過8秒,70%的瀏覽者將會離開網站,有61%的網站,學生發現了沒有及時更新信息情況,有86%的網站,有錯誤出現,有52%的網站,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有34所學校,學生無法找到英文招生網站,有73%的網站,學生認為體驗不好,學生認為能滿足需求的高校網站只能佔比31%,高校英文招生網站建設狀況不容樂觀。
在2014年來華留學網《高校網站摸底調查》中,移動兼容性被列入摸底範圍。結果顯示被摸底高校中,無任何一個英文招生網站為移動端設備做過專門優化,移動兼容性問題凸顯。
上圖表所示:常規渠道來看,影響來華留學生擇校的十大因素中,其中7項與學校國際化程度相關。其中教學質量,學校聲譽和就業是學生關注的3個首要因素,也與學校國際化程度緊密相關聯。
未來擴大來華留學生在校就讀人數規模,學校自身軟硬體建設是不二法門。
來華留學網 在2014年7月-9月針對網絡渠道影響學生擇校的21個因素進行了網絡調查,共取得2431份有效問卷。
上圖表所示,口碑評價位列影響網絡申請因素的榜首,費用和學校知名度緊隨其後,在線申請排名第十,而受關注的網站多語言意外的跌出前十。
上圖表所示:TOP50高校招收留學生人數比例可以佔到來華留學生總人數比例的77%,而數量更多的普通高校僅佔比23%,招生仍面臨困難。
從2010年到2014年,上圖表顯示申請拒絕率升高接近15個百分點。TOP高校擇優錄取學生將逐漸成為趨勢。
上圖表所示:只有20%左右高校可以通過網絡招收到20人以上的留學生,而佔比51.98%的學校只能招收到不足5名留學生。
上圖表所示,2010年到2014年間,普通高校學歷專業錄取率平均可達91.50%,仍處於追逐招生數量階段。
上圖表所示,2010年到2014年,通過網絡申請多所學校的來華留學生比例增加7%。學生申請多所學校後擇優入學,這將影響普通高校的入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