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至今七十餘年的時間裡,來華留學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著相對數量較少、結構不平衡、質量有待提升、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更上一層樓,須從規模、質量、結構和制度方面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
關鍵詞:來華留學;高等教育;國際化
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被各國置於教育政策的核心位置,而學生的國際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顯著特徵之一。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最顯著的標誌體現在以吸引海外留學生為主的教育輸出水平上,包括國際學生輸入的規模、質量及影響力等方面。[1]招收國際留學生已成為各國經濟建設、文化傳播、外交布局和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徑。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來華留學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8年,共有49.22萬國際學生來華留學,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2]但從全球範圍看,我國的留學生教育同美國、英國等世界教育高地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審視當前我國留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對策,對於進一步發展來華留學教育,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21世紀以來我國來華留學教育取得的進展
1.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加之對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重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來華求學。從2000年至2017年18年間,來華留學人數總體上呈現不斷增長態勢,僅在2003年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來華留學生人數有所下降,其餘年份較上一年相比,均有所增加。2017年,來華留學生總數達到489,200名,與2000年的52,150名相比,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增長了近十倍,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3]
2.來華留學結構不斷優化。一是來華留學生源結構不斷優化。來華留學生源國家和地區日趨多元化,從2000年的166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至2016年的205個國家和地區,增加了39個。來華留學生人數超過500名的國家和地區從2000年的16個增長至98個。其中,亞洲國家和地區從44個增至46個,非洲國家和地區從47個增至55個,歐洲國家和地區從39個增至45個,美洲國家從28個增至41個,大洋洲國家和地區從8個增至18個。二是來華留學生學習層次有所提高。學歷生比例從2000年的26.3%上升至2016年的47.4%,已接近來華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三是來華留學生學習專業趨於多元化。從較為單一的以漢語言為主導的局面發展至多種專業並行。2000年,來華留學生學習的專業(類)共計15個,其中人數超過2,000名的專業僅有3個,分別是漢語、中醫和文學。而漢語專業留學生(包括學歷生和非學歷生)佔了67.90%,其次是中醫7.1%,文學5.5%,其他12個專業的留學生人數總共才佔比19.5%。2016年,這一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一年來華留學生學習的專業(類)共計14個,其中來華留學生達到或超過5,000名的專業(類)就有11個,依次為(按留學生數量遞減)漢語言、西醫、工科、經濟、文學、管理、教育、中醫、法學、理科和藝術,漢語言類專業留學生佔留學生總數的比例降至38.2%。
3.來華留學獎學金來源多樣化。獎學金是吸引國際學生來一國留學的重要途徑。我國來華留學工作取得的一個進展體現在來華留學生獎學金來源多樣化。中國政府獎學金一直以來是來華留學獎學金的中堅力量,在來華留學教育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根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的數據,2007年—2016年十年間,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 (以下簡稱「獎學金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充,比例持續上升。2007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中獎學金留學生佔比5.2%;2016年,來華獎學金留學生佔留學生人數比例上升至11.1%。除中國中央政府外,一些地方政府、高校、企業及外國政府或組織也設立了相關獎學金資助學生來華留學。截至2012年底,已有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地方政府獎學金,投入總規模持續增長。國家開發銀行、華為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國有和大型企業,特別是一些外向型企業也捐資設立來華留學獎學金,培養企業發展人才本土化所需的國際化人才。[4]此外,巴基斯坦、泰國、伊朗、坦尚尼亞、巴西、沙特等國家政府都先後設立了國家層面的獎學金項目,支持本國學生來華留學。
4.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國際傑出人才。我國來華留學教育取得的又一個成績就是培養了一大批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傑出人才。截至2017年底,來華留學生規模累計約400萬人次,畢業生中湧現出了衣索比亞總統穆拉圖,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越南副總理阮善仁,泰國公主詩琳通等國家領導人以及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卡塞姆·託卡耶夫,蒙古國交通運輸部鐵路、海運政策協調司司長阿圖爾,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伊戈爾·莫爾古洛夫等國際組織和國家部門的重要官員。這些優秀的留學生在推動我國對外交往,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國來華留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來華留學生相對數量較少。2017年,來華留學生總數已達48.92萬人,我國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雖然在絕對數量上已經非常龐大,但來華留學生人數在高等教育總人數中的所佔比例較小,相對數量不足。2008年—2016年,來華留學生佔我國高校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1%、1.1%、1.2%、1.3%、1.4%、1.4%、1.1%、1.1%、1.2%。[5]而2008年—2016年,赴美留學生佔高校總人數的比例分別是3.5%、3.4%、3.5%、3.7%、3.9%、4.2%、4.8%、5.2%、5.3%。[6]2016年,經合組織國家國際學生佔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的平均值達6%。其中,紐西蘭高達20%,澳大利亞高達17%,英國和瑞士為18%,加拿大為12%,法國為10%。[7]具體到各高校的國際留學生比例來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2019世界大學排名中,我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分別為11.9%和17%,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這一比例分別為40%和37%,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這一比例分別是26%和34%。[8]
2.來華留學結構失衡。我國來華留學結構的失衡,具體表現在生源結構不平衡、教育層次偏低、學科分布不合理。從生源結構來看,亞洲生源一直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儘管2016年亞洲生源佔比下降至59.84%,仍然佔留學生總數的一半多。美洲和大洋洲生源佔比非常小,分別是8.60%和1.54%。從國別分布來看,2016年,來華留學生源國共計205個,前十名國家中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其他八個都是亞洲國家。此外,這十個國家的留學生人數佔到了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0.84%,意味著其餘195個國家的來華留學生總和也才不到50%。
從教育層次來看,雖然近年來來華留學教育層次不斷提升,但是學歷生比例還是不高,高層次學歷生較少。2016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比例為47.4%,不足留學生總數的一半。同時,來華留學生中高學歷層次人才較少,2016年,來華留學生中專科生佔留學生總數的1.1%,本科生佔31.9%,碩士生佔10.3%,博士生僅佔比4.1%。相比之下, 2016—2017學年赴美留學生共計903,127名(不含OPT生),其中,學歷教育生830,143名,佔比91.9%;非學歷生僅72,984名,佔比8.9%。其中,本科生佔留學生總數的48.6%,碩士生佔26.3%,博士生佔13.8%。[9]
從專業分布來看,儘管來華留學專業選擇日趨多元化,但結構尚不合理。留學生主要集中在漢語言和西醫專業,分布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和金融、會計、管理、經濟(FAME)領域的並不多。2016年,來華留學生學習最多的專業為漢語言和西醫,分別佔比38.2%和11.1%,工科佔比10.9%,理科佔比1.4%。而留學教育最為發達的美國,2016—2017學年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專業是工程學,佔比25.5%;其次是工商管理,佔比22.2%;緊隨其後的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佔比18.5%。[10]如果未來我國忽視對STEM專業的留學教育發展,將使我國在國際留學市場中處於弱勢地位,同時也會影響國際留學教育給國家科技發展帶來的實質效應。
3.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有待提升。在我國來華留學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來華留學教育質量還有待提升。影響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環節主要有來華前的招生、入學前的預科教育和入學後的教育實施。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存在著一味追求國際學生比例,降低招生門檻的現象。加之,當前我國留學生入學考核制度和預科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大部分學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核和預備培訓就進入專業學習,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當前影響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因素還有教學語言、教學和評價方式、師資隊伍等。一項針對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調查顯示:來華留學研究生普遍遭遇語言困境,接近80%的來華留學研究生認為語言障礙是其在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11]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高校當前全英文課程薄弱,英文授課比例較低。這項調查還顯示:來華留學研究生對中國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和評價方式的滿意度相對較低,對在中國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這一項期待和收穫之間落差較大。很多來華留學研究生認為中國的教學方式以填鴨式為主,課堂討論較少,不鼓勵學生的課堂參與和批判性思維,評價則以記憶為導向,評價標準過於隨意,規範性不強。[12]
4.來華留學制度不完善。一是來華留學獎學金制度不完善。我國留學生獎學金經費渠道單一,從中央到地方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的設立均以政府為主,少有企業和民間機構為來華留學生提供獎學金。而反觀美國名目繁多的獎學金,如聯邦獎學金、私人基金獎學金、學院獎學金、系科學獎學金、假期獎學金等,形成了政府、高校和私人共同資助的留學生獎學金體系,而且金額和享受獎學金的人數比例也較高。[13]隨著來華留學人數的快速增長,這種依賴於政府資助的獎學金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來華留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二是來華留學生服務制度尚不完善。具體體現在來華留學生社會化服務法律法規建設滯後,留學生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尚不完善,來華留學社會服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空白,留學生與本土學生管理尚未實現趨同化。留學生社會化服務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後將導致留學生非法就業、非法駕駛、非法居留等一系列問題,危害我國的社會公共安全。留學生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不完善將不利於提高來華留學生的管理效率;來華留學社會服務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空白及差異化的管理,將不利於留學生全面了解和融入中國社會。
進一步發展來華留學教育的建議
1.適度擴大來華留學規模。留學生規模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繼續吸引國際優秀學生,適度擴大來華留學規模仍是未來我國來華留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教育部制定的《留學中國計劃》中將「擴大規模」作為工作方針之一,並對留學生規模提出了具體要求。該計劃在發展目標中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在主要任務中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14]為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華留學,除重視提高教育質量外,我國還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對「留學中國」的推介和宣傳,激發國際學生來華留學積極性,可以通過與駐華使(領)館、海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合作,開辦留學中國動員會、舉辦展覽、發放資料、完善來華留學教育機構外文網站建設等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地宣傳我國留學生教育,真正地將「留學中國」品牌推向海外。
2.進一步發揮獎學金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重點資助發展中國家學生」。[15]《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擴大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規模,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16]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中指出:「保證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規模穩定增加,逐步推行獎學金各項內容貨幣化改革。鼓勵並支持地方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自然人設立各類來華留學獎學金。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獎學金體系。」[17] 對此,一是要增加中國政府獎學金數量,讓更多的留學生受益於中國政府獎學金;二是要調節政府獎學金結構,促進來華留學獎學金生源區域和國別的平衡,鼓勵招收更多高層次留學生,並適當將獎學金政策向重點建設大學、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傾斜,提高獎學金使用效率;三是可根據來華留學生源的不同特色以及國內的實際需求,打造一批面向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專項獎學金項目,如設立「一帶一路」國家獎學金、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獎學金等;四是要豐富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渠道和類型,鼓勵地方政府、學校和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多多參與到來華留學教育建設中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為輔助的形式多元的獎學金體系。
3.優化來華留學結構。留學結構是衡量來華留學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從留學生生源結構來看,當前我國留學生生源國別分布不均衡,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仍是我國來華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國。這說明我國留學生教育還停留在區域階段,並未進入實質意義的全球教育階段。從留學生教育層次來看,當前來華留學生非學歷生較多,學歷生較少,且學歷生中研究生比例較低。從留學生學科專業結構分布來看,當前來華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漢語言和西醫專業,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並不多。鑑於此,未來我國要進一步優化來華留學生生源結構,逐步擴大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生源比例,加大對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吸引,提高除漢語言、中西醫外其他專業,尤其是STEM專業學生的比例,推動來華留學教育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
4.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留學生教育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高等教育國際聲譽和影響力,是留學生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必須予以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實施來華留學預備教育,增加高等學校外語授課的學科專業,不斷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18]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中將「保證質量」作為來華留學的工作方針之一。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一是要從源頭上把關,確保留學生生源質量。目前,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若干所「985工程」高校自行開發了系統的外國留學生入學考試外,各高校基本上只對國外申請者的漢語水平提出基本要求,缺乏統一的國際學生本科入學標準。雖然我國接收留學生的高校數量眾多,留學生教育背景不一,採用統一的考核標準並不現實,但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統一招生條件來規範入學標準。二是我國要構建來華留學預備教育體系,為漢語水平或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提供銜接性學習平臺。目前,我國現有的留學生預科教育體系輻射面較小,主要針對本科生,局限於中國政府獎學金生。2009年3月頒布的《教育部關於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開展預科教育的通知》規定,由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來華以漢語進行本科教育的留學生均需接受預科教育(具備免修條件者除外)[19],尚不涵蓋對研究生以及自費生的預科教育。因此,未來逐步探索涵蓋研究生與自費生的完善的預科教育體系是我國留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三是高校要科學設置來華留學生教育專業。各高校可以整合自己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先發展學校優勢專業,在國際留學市場中搶佔一席之地。高校還要加強英語學位課程建設。由於漢語不是全球通用語言,加之學習難度較大,很多來華留學生希望所在高校能夠開設英語授課專業,以便直接與任課教師溝通,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將英文授課與一些中國特色專業,如中醫相結合,會對國際學生更具吸引力。
5.完善來華留學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來華留學教育的後勤保障,專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成為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定心丸」。來華留學社會化專業服務體系涵蓋來華留學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完善的來華留學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我國可改進留學生籤證政策,簡化留學生籤證申請程序和步驟,提高籤證審批效率。二是高校要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開發與維護包括招生管理、課程管理、學分管理、學籍管理、畢業管理在內的信息化系統,實現留學生從入學申請到畢業離校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三是考慮到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問題,高校在設計選課系統、評價系統、圖書館索引系統時增設英語客戶端語言,並加強對相關服務人員的英文培訓,為留學生創造便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四是高校還要積極推動留學生與我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促進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五是政府、企業和高校要通力合作暢通來華留學生就業和實習渠道。2017年,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共同頒布的《關於允許外籍優秀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已經放開了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的限制,未來高校可以與企業對接合作,建立留學生實習基地,為優秀留學生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六是政府與高校要聯手做好來華留學校友工作,設立諸如中國留學生校友會等組織,加強與畢業留學生的聯繫。(作者:劉寶存 王婷鈺,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擴大來華留學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7JJD880005)的研究成果
注釋:本文來華留學相關數據,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歷年發布的《來華留學簡明統計》.
參考文獻:
[1]王軍 . 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定位與應對策略 [J].中 國高教研究,2014(8):88.
[2] 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去年來華留學[EB/OL].(2019-06-03)[2020-04-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6/03/c_1124578973.htm.
[3] 陳寶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EB/OL].(2017-10-22)[2020-04-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24_317275.html.
[4]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努力打造「留學中國」品牌[EB/OL]. (2013-10-24)[2020-04-10].http://www.gov.cn/govweb/jrzg/2013-10/24/content_2514523.htm.
[5]李小紅,方曉田 .近十年高等教育之來華留學教育:成
績與挑戰[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4):61.
[6] IIE. Enrollment.International student data from the 2018 open doors[EB/OL].[2020-04-10].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 Enrollment.
[7]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8[R].2018:220,228.
[8]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EB/OL].[2020-04-10].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9/world-ranking#!/page/0/length/25/ sort_by/rank/sort_order/asc/cols/stats.
[9] IIE. Academic Level. International student data from the 2018 open doors[EB/OL].[2020-04-10].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 Academic-Level.
[10] IIE. Fields of Study. International student data from the
2018 open doors[EB/OL].[2020-04-10].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 Fields-of-Study.
[11][13] 劉水雲.來華留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調查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8):28,29.
[12] 李雲鵬 .中美兩國留學生教育結構之比較 [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27(5):117.
[14][17] 教育部關於印發《留學中國計劃》的通知 [EB/OL].(2010-09-21)[2020-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
[15][1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EB/OL].(2010-07-29)[2020-04-10].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16]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6-04-29)[2020-04-10].http://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t=inxyt.
[19]教育部關於對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開展預科教育的通知[EB/OL].(2009-03-13)[2020-04-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006/ xxgk_89013.html.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