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智商測試的奠基人?他和達爾文有什麼關係?第一次大規模智商測試用於徵兵,後來卻成為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智商測試除了決定升學、求職、升職,在納粹德國的遺傳病法庭上它還使得大多數殘疾人喪失了生存的權利,它曾經還決定美國的犯人執行何種死刑……
《智商測試》,[美]史蒂芬·默多克著,盧欣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1月出版,定價:26.00元
□本報記者 楊新美
譜寫智商測試的興衰史
《智商測試》一書講述了智商測試的緣起及其原理,介紹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和應用情況,剖析了智商測試背後的真正「面目」,探討了它是如何滲透到人類世界。本書沒有充斥著圖表、圖形,也沒有對各種分析數據進行冗長的解析,書中只有一個個生動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
撰寫該書的美國作家史蒂芬·默多克的寫作生涯始於1999年。多年以來,他一直為《新聞周刊》、《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等著名報刊和廣播電臺撰寫稿件,內容涉及法律、政策、心理學、旅遊等。而《智商測試》是他的第一本書。
智商測試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在各個學校、醫院活躍著,大多數人傾心於智商測試,迷戀智商指數,卻從未真正關注過它的緣起,從未想過是否一套測試題就能肯定或否定自己所擁有的智慧。而默多克是如何關注到智商測試的光環下的影子並寫出這本書的呢?
當默多克還是一名心理學本科生時,就已經知道了創立這類測試的一些歷史人物。若干年後,這些歷史人物的狂妄自大讓他難以忘懷。但默多克大學畢業後並沒有繼續深造成為心理學家,而是進入了法律行當,在柬埔寨做了幾年人權事務,後來到華盛頓特區做了一段時間的民事訴訟。30歲出頭時,他成了自由作家。可是發生在智商測試幕後的事情依舊強烈地吸引著他,驅使他去弄清楚智商測試的來龍去脈。為此,他常常泡在國會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
默多克發現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智商測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美國的軍事當局主辦的,參加測試的總人數達到了170萬。翻閱愈來愈多的資料後,他看到在整個20世紀,甚至在今天,測試已經影響到人們對人本身的判斷,如會把許多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阻擋在一流學校的門檻之外,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權利、生養孩子的權利、自行選擇生活在鄉下的權利,甚至由於智商測試與社會經濟的密不可分,因此它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始終排斥,這種情況蔓延到世界各地。這些讓默多克匪夷所思,這也成為他寫作本書的動力。
三聯書店編輯、《智商測試》一書的責編黃華介紹,這本書的內容與三聯書店策劃的新知文庫的理念「探索新知」很吻合,而且它與現實社會結合較為緊密,於是引進出版了這本書。書中描述的國外智商測試的應用情況與中國目前的情況很相似,或許能藉以此書讓我們思考智商測試真正的意義。
駭人聽聞的歷史
「智商測試的歷史是一部駭人聽聞的歷史。」默多克在寫完《智商測試》後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起初,很多使用者們確實抱著崇高的願望,而長期以來,智商測試往往被人們用於最為邪惡的目的。
追溯智商測試的源頭,讓人驚訝地發現其創始人是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兄弗蘭西斯·高爾頓。高爾頓在閉門潛心鑽研了表兄撰寫的《物種起源》後,發現人類的能力似乎也常常向下遺傳,並提出了將優勝劣汰用於人類的傳宗接代。他曾建議有必要創建「公開的考試制度,按照既定的方針實施」,並發明了人體測量學以測量人們的智力。高爾頓最狂熱的「粉絲」之一詹姆斯·卡特爾,將人體測量學帶回了美國並傳播,使得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家庭作坊式的智商測試實驗室在歐洲和美國興起。但由於因為人們不斷增長的懷疑態度,統計手段的改進,將建立在生理學基礎上的智力測試一度推上了窮途末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人埃爾弗雷德·賓尼特讓智商測試出現了轉機。賓尼特利用當時的心理學知識測試了自己兩個孩子的能力,由此他得出測試應將孩子和成人區分開,應當重點關注更高層次的推理、語言、抽象思維、綜合認知等能力。19世紀90年代,法國政府要求智力缺失的兒童也必須接受教育。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當局需確定智力缺失的兒童及其缺失程度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於是1905年,賓尼特和同行希奧多·西蒙制定了當代第一套智力測試題。美國新澤西州的心理學家亨利·赫伯特·戈達德在歐洲旅行時無意中發現了賓尼特的智力測試題,並推廣其在美國廣泛使用。
此後在20世紀初,美國看管智力低下人群的收容機構越來越多,並強制這些人絕育。無論家長反對與否,得分低於正常值的孩子都有可能被送進這些扼殺靈魂的場所,以便社會「保護」人口中的大多數。這種情況還只是此後近百年中冰山的一角。曾經在埃利斯島工作的美國公共衛生署的醫生們成為了抵禦外國智力缺失人群入侵的第一道防線。1917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莫恩斯·耶克斯和他的智力測試員們自製智力測試卷,一戰期間他們用測試卷測試了170萬人次前去應徵的新兵。此後這套測試卷中的A卷被改成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試卷,這也成為高中生入大學的門檻。德國納粹分子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以智力有缺陷的名義,屠殺了大多數做過智商測試的殘疾人。智商測試還引來種族問題……
智商測試不應是絆腳石
在《智商測試》開篇裡,讀者可以看到這樣一幕:默多克在小學六年級時就參加過智商測試,以此決定是否能被學校的超長少年班錄取;為了進入華盛頓特區精英學校上學,年滿3歲的蒂姆跟隨母親珍妮特到特定機構進行智商測試,珍妮特得到的是近乎讓她崩潰的消息,蒂姆有語言障礙,而這一結論無疑成為了蒂姆進入精英學校的絆腳石。
一百多年後,智商測試本身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但韋氏測評和斯坦福—賓尼特測試卻成為了測定智商的黃金標準,應用也愈來愈廣泛。從此,僅僅經過一次智商測試,人們就此被劃分為三六九等,被蓋上不同的印章。學生們被一次性地劃分到學校的快慢班,被發配到大學而並非如願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成年人能否勝任工作,能否得到提升,能否得到政府補貼,執行死刑的方式是注射致死還是毒氣燻死,所有這些並非由人們自己決定,而是由白紙上的一道道測試題來定奪。
「通過各種智商測試判斷某人的能力,結果會非常籠統。」默多克一語道出了智商測試的先天缺陷,「因此,將其用於教育領域、就業領域及其他領域,用這些考試預測許多人未來的行為方式,往往錯誤百出。」如美國軍隊規定,徵兵的底線為智商指數80分,一些原本可以成為優秀士兵的人,由於智商指數僅為79分,因此無疑會被排除在軍隊之外。
如何才能解決上述問題?默多克說,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判斷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究竟孰輕孰重。當找工作的人和人力資源部門均認為智商測試是有效的手段,且在更好的替代方法出現前,的確沒有理由禁止用人單位採用不完善的錄用手段。但各類學校和司法機構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單獨的個人身上而不應當如此關注教育和司法效率。德拉瓦州立大學、飽受爭議的社會學家琳達·戈特弗雷森認為,人們尤其應當注意那些智商指數低於80分的個體,從心智上,特別是物質上,給予特殊的關注。人們應當在生活方面和社會層面上幫助他們,而不是強扭瓜藤,在教育階梯和職業階梯上推著他們往高處爬升。人們不應該用智力研究幹預社會決策。
《科學時報》 (2010-1-21 B2 科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