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在滬啟動

2020-12-01 東方網

  原標題:上觀新聞

  國際基因組計劃,許多人耳熟能詳,而表型組,卻似乎是個陌生名詞。

  中科院院士金力用一個例子展示,表型組研究意義或許就在你我身邊——人體耳垂上出現的摺痕,往往與其冠心病易感性存在強相關。換句話說,研究表明,具有這一身體特徵的人,家族中這一疾病發病率較高。

8位「大牛」專家壓下啟動裝置。

  25日,上海市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在復旦大學啟動。該項目由復旦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共同承擔。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它將聚集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從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次的表型特徵進行跨尺度多維度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建立先進的人類表型組學研究平臺,全面制定我國人群健康表型組標準化技術體系,構建中國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圖譜及資料庫。

  曾有科學家比喻,人體是個小宇宙,「表型組號」探測飛船的出發,意味著什麼?表型組到底研究什麼?今時今日中國科學家牽頭啟動,原因何在?作為普通人的你我,是否也可投身參與到這個關係人類命運的計劃中來?

  生命科學始終有一條主線

  對普通大眾來說,問題來了。什麼是表型組?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給出一句話定義: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決定人體特徵。籠統地說,人從出生到發育成長,直至死亡,整個過程所有特徵的集合,就是表型組。表型組外延豐富。從性質上說簡單分為三類。物理類,如外貌五官如何,骨骼結構特徵等。化學類,如代謝物特徵、蛋白質組成、不同組織不同器官體液的成分等。生物類,即功能類範疇,如跑得多快、個子多高,多聰明,握力大不大,有啥特定能力等。

  「生命科學研究,始終有一條主線,」項目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娓娓道來,一頭是基因,另一頭是人類的各種特徵,這其中包含人體各種各樣的分子水平的微觀特徵、微觀表型,如果這條線徹底被研究透徹,層層遞進的各環節之間的關係都能被一覽無遺,那或許人類健康之謎就能被徹底解決。當年的基因組計劃,目的也是想通過基因組研究,搞清基因差異與人類疾病之間的關係,最初發起時,科學家們都很樂觀,認為只要基因搞清楚了,疾病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然而自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至今,科學家們發現,基因到表型的直接關聯幾乎發現殆盡,據此對疾病的研究似乎陷入瓶頸。研究範式到了需要轉換的時刻。接下來怎麼辦?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後基因組時代」,表型組研究作為新的範式,日益被業界關注。

  當前,業內已有共識,人類表型組研究的開展將全面解讀人類生命密碼所需的關鍵信息,探究「健康辨識的基本依據」和醫療幹預的調控目標,通過歸因研究,理清疾病發生發展機理,為疾病預防與幹預提供關鍵線索與指引,也將有助於發現藥物靶標,並加速靶標尋找進程,從而加速醫藥產業發展。金力表示,規劃中這一專項的標誌性成果就是繪製第一張「中國人全表型組參比圖譜」,這將為制定「中國人健康標準」提供依據。

  值得強調的是,表型組研究與基因組研究,兩者並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補充印證發現,嘗試共同解答人類身體之謎。如耳垂褶痕與冠心病發病的關係,深究下去可以發現,這兩者是由同一個基因造成的。而耳垂摺痕這一容易被觀察發現的外在表型,無疑可以成為疾病預防、發現、治療等的重要觀測標的。

  為何現在開始做表型組?

  早在二十多年前,表型組研究計劃已經在遺傳學家金力和他的合作者腦海中醞釀。如今,開展人類表型組研究已成為趨勢,發達國家均在醞釀相關國際計劃。國際標準制定權、國際學術話語權、產業發展先導權成為必爭之地。「中國科技總體處於『三跑並存』格局,但內在格局不斷發生變化,領跑將逐漸增多起來」。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徐鵬輝在致辭時對人類表型組研究充滿期待。

  「人體是個小宇宙,微觀、宏觀上的星體特徵如何,各天體之間『力』的關係如何,等待我們去探索……」項目參與者之一,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鑫華教授說,「而所知越多,未知的邊際也越大,我們希望通過不斷集成、從各個方向探索」。2017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復旦大學牽頭申請的「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作為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予以立項,資助近5.6億元。而這一項目的目標,是吸引全球更多專家、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進來,從而啟動與基因組計劃類似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在更大範圍內實施。而一期項目的啟動,或許僅僅是象徵意義上的這艘「表型組號」宇宙探索飛船的啟航。

  眾擎易舉。「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參與。該計劃聘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等40多名中外專家擔任戰略指導委員會委員;韓啟德、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擔任戰略指導委員會榮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負責人賀福初,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和人文科學院院士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和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傑裡米尼科爾森(Jeremy Nicholson)擔任戰略指導委員會共同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蓬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傑裡米·尼科爾森作為參與者之一,出席了當天的啟動會。被譽為「代謝組學之父」的他在致辭中表示,人類表型組研究不僅需要集成多學科的優勢力量,更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大協同,因為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他認為,今天啟動的這個科技重大專項將有望將人類表型組研究打造成為國際性科研高地,助推中國生命科學走向世界領軍地位。

  令人關注的是,此次表型組計劃「中國方案」的提出,不僅伴隨著全球頂尖科學家的呼應,也根植於近年來生物醫學領域、測量領域巨大的技術進步。舉例來說,過去,作為代謝物之一的尿液中,僅能檢測出幾十個生物體表型指標,如今普通醫學領域,檢測數據可達數百個。而在表型組研究領域,這一數字超過2000個,並有望進一步突破5000。

  而在表型組的深入研究過程中,更多不同專業也將主動串起來,不同學科間進行大的協同。進而激發更多治療新靶點的發現、新藥創新、新的器材研發、新的技術應用。更重要的是,更為科學、完備,符合當代人類的健康標準體系將逐步形成。與此同時,也期待這樣一個研究平臺,建立技術流程和標準規範,為在國內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提供技術支撐,進而形成國際性的基礎研究聯盟。目前,該項目已經與英國、美國和歐盟的很多國家科學家建立起熱線聯繫。

  這個「超級體檢」,我能參加嗎?

  「全面解讀人類生命健康密碼,建立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健康標準,不僅需要科學家們的協同努力,還需要更多公眾的參與。」項目戰略指導委員會榮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表示,此次表型組計劃需要更多志願者投入其中,參與項目組提供的精準體檢,為表型組研究提供寶貴數據。據介紹,系統的表型測量工作將於今年7月正式啟動。

  據了解,這一研究所需人體表型樣本質量較高,其精細程度也令人咂舌。以目前醫療體檢市場上最高端的體檢服務為例,其檢測數據一般在千級水平。而在表型組研究中,檢測指標將超過2萬個。這個「超級體檢」的基本原則是無損無創,除了常規體檢的抽血、全身核磁共振、體液檢測以外,還包括拍照、步態檢測、運動能力測評,代謝倉觀察等。由於研究需要跟蹤分析,因此這個精密體檢需要每年定時完成。

  據悉,一期項目初期需要1000個志願者,後逐步增加到10000個,今後還將進一步增加。專家表示,這一研究將獲得充分的醫學倫理保障。無論是從個體而言的隱私問題,還是整體而言的數據安全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以及科學分享的權限設定等,均有完備考量。同時,精細測量系統技術以外,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技術等均將為這一惠及人類的計劃提供有力支撐,共同發展。

相關焦點

  • 解讀生命密碼 「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研究聯盟在上海成立
    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吳振東)「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10月31日正式成立,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這是記者從10月31日在上海開幕的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上獲悉的。
  • 金力院士為你解讀引領未來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
    在今天晚上的「未來說·執牛耳者」中,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現身,為大眾解讀了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 所謂人類表型組計劃,就是要對大規模的人群樣本,開展從微觀到宏觀跨尺度、全周期的人類表型系統精密測量,從而發現基因與人體的各類生物學性狀-即表型之間、以及微觀表型與宏觀表型之間的關聯與相互作用,繼而進一步精確解析表型與健康的關係。 金力用這三個簡單的例子讓人一目了然地就了解到了人類表型組計劃的意義之所在。
  • 革新範式,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基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新理念、新方法,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正深刻地改變著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面貌,引領生命科學的範式變革。  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
  • 在後基因組時代揭秘人體「小宇宙」——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
    隨著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後基因組時代」,表型組+基因組成為勾畫人類複雜「生命線」的關鍵密鑰。如今,參與破譯人類健康「生命線」的全球科學家,正從四面八方匯聚上海。日前,記者在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的分子表型組數據平臺上看到,來自美國、歐洲、非洲、南美洲的科研數據,每天潮水般實時傳遞過來。根據規劃,上海正著力打造「人類表型組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核心樞紐。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 繪製生命與疾病的導航圖 人類表型組學策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
    促進人類健康、解析健康原因始終是驅動生命科學原始創新的核心需求和問題之一。10月24日,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開幕。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
  • ...揭秘人體「小宇宙」——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破譯健康生命線
    隨著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後基因組時代」,表型組+基因組成為勾畫人類複雜「生命線」的關鍵密鑰。如今,參與破譯人類健康「生命線」的全球科學家,正從四面八方匯聚上海。日前,記者在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的分子表型組數據平臺上看到,來自美國、歐洲、非洲、南美洲的科研數據,每天潮水般實時傳遞過來。根據規劃,上海正著力打造「人類表型組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的核心樞紐。
  • 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年會在...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2001年完成,生命科學研究的「後基因組時代」已經拉開帷幕。在基因組基礎上,聚焦「人類表型組」研究,系統解析表型組與基因組的關聯,發現人類健康和疾病等表型特徵形成的內在規律和生物標誌物,成為全球生命科學界的新共識。
  • 3天20場前沿報告,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舉行
    三天時間裡,各國科學家通過線上連結,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為千餘名觀眾奉獻了20場精彩的前沿報告,展示了人類表型組研究為生命科學未來發展帶來的創新動力與巨大可能。會議期間,來自15個國家的18位科學家還召開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理事會會議,深入探討進一步推進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優先發展方向。
  •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繪製人類表型組全景式參比圖譜 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
    作為表型組學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前沿學術峰會,今年兩場大會均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這一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300餘位正式代表、近千位聽眾在線參加,共同分享表型組學最新研究成果,探討人類健康重大問題的科技解決方案,凝聚 「國際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的中國動力與全球合力。
  • 全球300餘位專家線上共同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進行了布局。記者24日獲悉,2018年至今,已有100餘項人類表型組應用基礎和應用示範研究,在「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重大專項支持下同步展開,部分項目已取得了「早期收穫」。基於人類表型組學方法的原創新藥研發相關項目也在積極推進。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4日開幕。
  • 趙春江院士: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及其研究進展
    植物表型組學通過集成自動化平臺裝備和信息化技術手段,獲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異構植物表型海量數據,形成植物表型組學大數據,從組學高度系統深入地挖掘「基因型-表型-環境型」內在關係、全面揭示特定生物性狀的形成機制,將極大地促進功能基因組學、作物分子育種與高效栽培的進程。
  • 繪製人類表型組全景式參比圖譜 策動生命科學體系化原始創新
    會議傳出消息:儘管「人類表型組計劃」的概念由美國科學家最先提出,但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進行了布局,並實質性推動相關研究開展。   何謂表型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院長金力介紹,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徵。表型組,是指生物體從微觀(即分子)組成到宏觀、從胚胎發育到衰老死亡全過程中所有表型的集合。
  • 學界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優先聚焦新冠肺炎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吳振東)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近日落幕。研討會上,15國科學家達成共識: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在近期應優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表型組學研究」「表型組研究技術體系與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以及「表型組學研究中的標準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穩步推進。
  • 人類表型組研究全面推進中,部分項目初見曙光或給人類帶來福音
    據介紹,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面向人民健康,2018年至今,已有100餘項人類表型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示範研究,在「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重大專項支持下同步展開。中國率先布局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儘管「人類表型組計劃」的概念由美國科學家最先提出,但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對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進行了布局,並實質性推動相關研究開展。早在2014年,復旦大學就開始籌備發起「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
  • 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開幕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24日報導:由復旦大學、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及第三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10月24日在滬開幕。,今年兩場大會均聚焦「表型組時代的人類健康」這一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300餘位正式代表、近千位聽眾在線參加,共同分享表型組學最新研究成果,探討人類健康重大問題的科技解決方案,凝聚 「國際人類表型組大科學計劃」的中國動力與全球合力。
  • 是該搞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了
    「想搞清楚微生物如何影響人和地球的健康,需要啟動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2015年10月29日的《於是,我們萌生了建議各國聯合起來,啟動一個《國際微生物組計劃》的想法。Nicole回到德國後,與《自然》雜誌的微生物學科的編輯做了溝通,對方也認為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應該呼籲一下。於是,經過 2各多月的努力,就有了今天《自然》雜誌刊登的這篇建議。「地球生物群落並沒有國界線,揭示它的秘密需要全世界的努力。」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從「生」前開始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科學院...
    【每日科技網】  3月24日,2010年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卓越科學成就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做客杭州科學大講堂第128講,作「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健康中國」的主題科普講座。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距離正式啟動過去了14年,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多。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美國正式啟動。9年後,中國獲準加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成為參與這一計劃的惟一發展中國家。在一次訪談中,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聯繫人楊煥明教授說:「人類基因組計劃應該說是1953年4月23號(應為25日)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