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2020-11-25 國際在線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新中國第一個中國大科學裝置,不僅產出了一批舉世矚目的科學成果,更培養了一支勇於探索、敢打硬仗的隊伍,傳承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財富,中國的高能加速器由此步入從無到有,不斷加速迭代的進程。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批關鍵部件亮相

近日,來自全球的300餘位高能物理學家雲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些致力於推動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項目的專家學者,將見證項目第一批關鍵設備的測試情況。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加速器中心研究員 高傑:這是第一批(關鍵設備),雙孔徑的二極鐵這些在過去都是沒有的,都是第一次設計。世界上加速器沒有按照這樣設計的,這些雙孔徑的二極鐵、四極鐵,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進行採用的。

高傑的自豪和興奮溢於言表。從高能所的上空俯瞰,這個酷似羽毛球拍的建築群,是新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他的支撐下,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在研究強子的結構,在研究陶輕子的質量,它的精確的性質,那麼在研究量子色動力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200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經過改造後,又多次引起全球關注,發現四夸克態這一全新的物質形態,在粲介質、新強子物理、電弱統一理論的精確檢驗等方面捷報頻傳,在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論文200多篇,裝置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高能物理實驗室之一。不過,在王貽芳看來,新中國第一座大科學裝置產出的遠不止科學成果。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應該是我們中國加速器技術,走上現代的一個真正的起步。

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加緊建設 目標全球領先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加速器上積累的技術和人才,為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東莞散裂中子源成功建設奠定了基礎,它們賦予中國科學家們一雙探索未知世界的慧眼,揭開了一批科學家們苦苦追索的奧秘。然而,前沿科學研究從來就沒有止境,當國家確立建設科學強國的目標後,無論從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都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光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立足全球領先目標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在北京懷柔破土動工。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它的設計指標比目前正在運行的要高得多,比目前國際上正在設計的光源的指標也要高了,所以說我們相信它在建成以後,維持五年以上的國際領先地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中科院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副經理 董宇輝研究員:它的亮度比原來第三代光源,要提高至少一百倍,一般是一千倍的水平,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比原來更小,比如說原來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微米大小的一個區域裡面的變化,(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十個納米,十個納米什麼意思,就是一根頭髮絲的八千分之一。

加速推進技術設計 物理學新時代可期

對於王貽芳和高能物理科學家而言,設計、建設光源項目更多是滿足國家需要,滿足其他學科的研究需求,他們還要向更高遠的目標發起衝擊:他們要去開創新的物理學時代,要建設更強大的粒子加速器。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環形對撞機是一個專用的高能加速器裝置,它是給高能物理學家用的,是研究我們整個粒子物理研究當中,目前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希格斯粒子到底它的性質跟我們標準模型預言的是不是一樣。這是整個全世界高能物理發展的大家都同意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規模和指標均屬國際一流的大科學裝置,也給國內相關企業以巨大的挑戰和機遇。環形對撞機設計束流能量達到120GeV,需要通過超導高頻腔源源不斷地給對撞機中的正負電子束流提供能量。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加速器中心副研究員 沙鵬: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開汽車需要發動機,超導腔就是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發動機。

在國內生產企業的全力配合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自去年十一月正式發布概念設計報告,僅僅一年時間,大晶粒超導高頻腔、增強器各類磁鐵、超高真空管道等技術設計階段的關鍵部件、核心技術上取得一批令人期待的進展。更令人期待的是,如果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能夠建成,我國將成為世界粒子物理學的中心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 院士 王貽芳:這些大科學裝置的設施都是互為繼承的關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雖然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老一代科學家基本上都退休了,但是他們的學生、學生的學生,還有他們的學生送出國培養最後又回來的,都是我們整個現在建設隊伍的中堅力量,是能力的傳承,技術的積累,人才隊伍的培養,這個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

(原標題:因為它!中國粒子物理研究終於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說,國際合作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高能物理所在以下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粒子物理又稱高能物理,是研究物質的最小組元構成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最前沿學科,並在宇宙起源和進化、天體物理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粲物理領域因它「撞」出30年領先
    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對撞實驗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被國際科學界稱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之後,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它撞出了粒子的奇妙世界,撞出了粲物理領域三十年領先,撞出了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
  • 中國粲物理領域因它「撞」出30年領先
    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對撞實驗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被國際科學界稱為「中國繼原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之後,所取得的又一偉大成果」。它撞出了粒子的奇妙世界,撞出了粲物理領域三十年領先,撞出了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
  • 專訪中科億海微魏育成:希望中國的FPGA在世界有一席之地
    在這個高度壟斷的FPGA晶片行業,中國還處於後發且弱勢的地位。在2010年左右,隨著FPGA部分專利技術開始到期以及國內對FPGA晶片重要性認識的進一步提高,中國才逐漸出現了幾家FPGA晶片設計企業。在第二屆絲路商業航天大會上發布的「2019商業航天30強」榜單中,我們看到了一家研發FPGA晶片的公司——中科億海微。網易科技藉此專訪了中科億海微公司總裁魏育成博士。
  • 他想要將中國推向粒子物理研究的第一線 | 中微子捕手
    原創 木木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 · 看點中微子素有「宇宙隱身人」的稱呼。因為它在十二種基本粒子中最小、最輕,也沒有電荷,最難探測,所以人們對它的了解也最少。但中微子又是數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充滿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立方釐米就有300個左右,要認識宇宙,就不能不了解中微子。因此,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絞盡腦汁去捕捉中微子的蛛絲馬跡。其中,王貽芳帶領著大亞灣中微子團隊,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被授予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王貽芳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
  • 「天使粒子」馬約拉納,80年苦尋,中國科學家終於抓住它的尾巴
    因為狄拉克方程可解出自由電子的負能態,按能量最低原理,物質世界的電子都應躍遷到負能級上,由於電子是費米子,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一個狀態最多只能容納一個電子,物理上的真空狀態實際上是所有負能態都已填滿電子,同時正能態中沒有電子的狀態。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設計出爐,中國用它徵服宇宙
    在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它是當前人類對自然界的一個基本物理理論。在二戰後二三十年的高能物理研究中,科學家已經解決了電磁力、強力和弱力是如何發揮和實現作用等問題,剩下的難題就是找到希格斯玻色子,該粒子是物理學標準模型當中最後一個待發現的粒子。而建立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目的,就是找到這個被稱為「上帝粒子」的物質。但是,大型粒子對撞機耗資巨大,SSC 的設計在1986年的年底完成,它的預算造價為44億美元,需要總統的批准。
  • 「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9月5日,北京譜儀物理3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曾經的力推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和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發來賀信:「北京譜儀在τ物理、粲物理、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使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 科學網—「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第三代北京譜儀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本報記者 倪思潔 30年前,北京譜儀正式投入運行,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此睜開「眼睛」。 最終,1990年12月,Richter與高能物理所時任所長方守賢籤署了「高能物理所與美國直線加速器中心合作備忘錄」。北京譜儀由此成為第一個由我國主導的國際合作組實驗。 從2個國家到15個國家 這些美國科學家的選擇不是盲目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對撞能量在當時不是最高的,但北京譜儀卻是在一個非常特殊和重要的能區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研究是產生尖端技術的...
    11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主辦,中共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州市金壇區政府承辦的華羅庚同志誕辰110周年活動將在常州金壇舉辦。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以《微觀世界與現代技術》為題,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妙語闡述微觀世界與尖端技術的關係。
  • 對話郭光燦院士:我國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處在國際前列
    量子科技,一個看起來高深莫測的科技詞彙,因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迅速成為熱詞,圍繞什麼是量子科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響現有產業等問題的討論也持續火熱。10月2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量子科技的相關問題專訪了量子信息專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
  • 高能物理研究和粒子對撞機那麼有用,為什麼有人反對有人贊成呢?
    近日,有關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觀點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王貽芳院士,主張通過建造對撞機來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儘快追趕上西方。另一種是不贊成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楊振寧院士,認為有關高能物理研究的盛宴已過,中國應該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其它科研領域。
  • 什麼是物理?它主要研究什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為你科普!
    我喜歡這樣的黑暗的部分,因為這意味著整個物質世界在我們面前,實際上是很黑的,我們知道的東西很少很少。我們的知識和文化就像這些零一樣,那都是散在整個宇宙當中的星星,它很微弱,但很頑強,照亮了整個物質世界。用米表示的空間尺度我們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聆聽一下宇宙的聲音,你會發現宇宙真的並不那麼平靜。
  • 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閃耀的平凡》探訪科學巨擘王貽芳
    本期節目觀察者歐生·優麗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曹俊以及溫良劍對話,了解中國粒子物理學研究走上世界舞臺背後的中堅力量。,這種粒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就像幽靈一樣的存在,科學家們以"幽靈粒子"來描述它。
  • 陳和生院士:從高能物理發展看中國科技這十年
    我是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高能物理研究必須依靠大科學裝置。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和正確的發展戰略,大科學裝置是無法順利建成和運行的。因此,在這方面我感受頗深。回顧高能物理領域發展的歷程,也能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科學技術十年來走過的道路。 2000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提交的《我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發展目標》,確定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的發展戰略。
  • 在粒子世界裡,自在逍遙(治學者)
    (左起:高原寧、張黎明、楊振偉)  資料圖片   對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普通人來說,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顯得過於遙遠。而對高能物理學家來說,粒子的世界很精彩,有著奇特的魅力。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發布會,宣布觀測到由五夸克組成的重子態,標誌著人類離認識物質世界的本質又近了一步。這其中,就有我國清華大學高原寧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科研人員所作出的貢獻。
  • 郭磊:粒子尺度的科研世界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苦苦尋找它的蹤影,甚至稱它為「被詛咒的粒子」(The GoddamPartical),只是陰差陽錯間,被編輯改為「上帝粒子」(The GodPartical),卻意外地讓它聲名大噪。2008年9月10日,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初次啟動進行測試。人們建造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其目的之一便是希望能夠直接觀測到Higgs粒子。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它從太陽核心來,每秒鐘數萬億粒子穿過你的身體,終於被人類發現
    (圖片說明:沒有人知道中微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但它和宇宙的命運息息相關)「永遠也找不到」的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它不與我們已知的其他任何粒子有明顯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想要檢測它非常困難。而且它體積和質量都極小,所以即使從你的身體中穿過去,也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傷害和感受。別說是你,連地球都會被它穿透。正是由於這樣的性質,當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在預言這個粒子的時候都自信地說:人類可能永遠也找不到這種粒子。不過,最終物理學家們還是通過他們的才智,發現了這種粒子。
  • 中國粒子加速器研究「加速」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今天從此間開幕的第二屆亞洲粒子加速器會議上獲悉,中國正在為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加速」。  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二期工程等大型加速器工程,已在緊張進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