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2021-01-15 中科院高能所

 第一代北京譜儀

第二代北京譜儀

第三代北京譜儀


■《中國科學報》記者 倪思潔


30年前,北京譜儀正式投入運行,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從此睜開「眼睛」。投入運行後的北京譜儀,讓中國首次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主導者。


9月5日,北京譜儀物理3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曾經的力推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和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發來賀信:


「北京譜儀在τ物理、粲物理、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使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祝願高能所及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取得更多一流成果,為進一步提升祖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的地位貢獻力量,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尋求合作的美國人


1989年,在克服了經費緊張、工業落後、經驗缺乏等困難之後,北京譜儀投入運行。「中國北京的對撞機開始運行了」,世界高能物理學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1990年2月至3月間,在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工作的Walter Toki教授來到高能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前所長、時任副所長鄭志鵬接待了他。


「我和我的同事們對北京譜儀物理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與中國合作。」Toki說。


Toki並不是第一個表達合作意願的美國人。早在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之時,李政道和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教授Wolfgang K.H. Panofsky就曾向中科院時任院長周光召及高能物理所時任所長葉銘漢提出過合作建議。


Toki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表達合作意願的美國人。1990年夏天,在一次召開於新加坡的高能物理大會上,鄭志鵬向世界高能物理學家介紹了北京譜儀的新進展。會上,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時任主任Burton Richter教授告訴鄭志鵬,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和美國其他機構的物理學家對北京譜儀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是否有可能由此開展中美科技合作。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美國科學家的幫助。北京譜儀運行之後,很多數據分析工作我們也需要向美國學習。」鄭志鵬告訴《中國科學報》,正是由於這兩點原因,北京譜儀向合作尋求者敞開了大門。


最終,1990年12月,Richter與高能物理所時任所長方守賢籤署了「高能物理所與美國直線加速器中心合作備忘錄」。北京譜儀由此成為第一個由我國主導的國際合作組實驗。


從2個國家到15個國家


這些美國科學家的選擇不是盲目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對撞能量在當時不是最高的,但北京譜儀卻是在一個非常特殊和重要的能區工作。」鄭志鵬說。


事實證明,美國科學家當時的選擇沒有錯。精確測量τ輕子質量、精確測量2-5Gev能區正負電子湮沒產生強子反應截面(R值)、精確測量粲粒子弱衰變、發現X(1835)等新粒子、發現四夸克物質Zc(3900)……每一個都是國際高能物理領域無人不知的重大成果。


這些成果讓更多人看到了北京譜儀的價值。鄭志鵬回憶,剛開始,合作組裡有70位來自高能物理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的中國物理學家,20多位來自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加州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10多家機構的科學家。後來美國科學家慢慢增加到150人。而30年後的今天,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的科學家增加到500多位,從原先中美兩國增加到15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的國際合作形式還在繼續發展,今年夏天有5個新的研究單位加入合作組,波蘭等國家也在考慮加入。他們希望自己國家的高能物理研究可以藉助我們的平臺逐漸起步。」北京譜儀III國際合作組發言人苑長徵說。


更長遠的規劃


回望歷史,北京譜儀為中國高能物理留下了很多成果,由北京譜儀開啟的國際科技合作也為中國科技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研製,推動了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既懂科學技術又擁有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國際合作,使我國的科研組織形式、管理體系、理念文化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影響力是溢出北京譜儀本身的。」高能物理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說。


過去30年裡,電子學器件等設備的老化、技術的更新、新想法的出現,推動著北京譜儀進行了兩次更新換代。北京譜儀的科學家們也正在醞釀新一輪升級改造。他們預計,升級後的北京譜儀III還能夠繼續工作5到10年。


但10年以後呢?在王貽芳看來,要讓中國高能物理能夠長久地立足於世界舞臺中央,實現李政道先生期望的「提升祖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的地位」,還需要比局部升級更長遠的規劃——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


對於這一廣受爭議的項目,王貽芳說:「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從來不曾容易過。曾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經歷了起起落落,國外一些華人科學家甚至聯名寫信反對。但今天北京譜儀的成就證明了當初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是正確的。」


30年前,備受爭議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因為中國對外開放和尋求國際合作的需求而塵埃落定。30年後的今天,同樣備受爭議的CEPC不知會有怎樣的結局。「當初中國面臨的是開不開放的問題,今天中國面臨的是開放程度多少的問題,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中國仍然可以藉助科學走向國際。」王貽芳說。這一想法在與北京譜儀合作了30年的夏威夷大學教授Fred Harris那裡得到印證。「北京譜儀經歷了不同凡響的30年。30年裡,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中美關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今天,中美科技合作應該繼續下去。」


《中國科學報》 (2019-09-0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北京譜儀投入運行30周年
  • 高能物理的絕唱
    去年在中國物理界的內綫安排下,NimaArkani-Hamed成為新成立在北京的高能物理前沿研究中心(Center for Future High Energy Physics,CFHEP)的主任,專門從事前面提到的遊說工作。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說,國際合作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高能物理所在以下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粒子物理又稱高能物理,是研究物質的最小組元構成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最前沿學科,並在宇宙起源和進化、天體物理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陳和生院士:從高能物理發展看中國科技這十年
    我是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高能物理研究必須依靠大科學裝置。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和正確的發展戰略,大科學裝置是無法順利建成和運行的。因此,在這方面我感受頗深。回顧高能物理領域發展的歷程,也能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科學技術十年來走過的道路。 2000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提交的《我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發展目標》,確定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的發展戰略。
  • 讓高能物理迸發無限能量
    中國科學報》 記者 倪思潔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裡,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5年前的點滴仍歷歷在目,而高能物理所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建大國重器: 堅持自主創新 牽頭中國方案 5年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區3號廳。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10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是以高能物理研究、先進加速器技術研究與開發、先進射線技術研究及應用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基地,是科學院綜合配套改革大科學裝置研究所的試點單位,在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高能輸運線磁鐵...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高能輸運線磁鐵加工製造項目(第一包)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用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的言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楊振寧說的不是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通過的粒子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大眾可能對高能物理有點陌生。但是當我說到原子核內部的中子、質子以及夸克時,想必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尋夢「大對撞機」!
    (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的曾浩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問:「您現在對我們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別的國家沒錢,大家說中國有錢,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情。」
  • 雲計算與高能物理研究
    來源: 驅動中國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高能物理已到末路」的言論?
    題目帶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楊振寧的原意並不是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說通過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來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楊振寧本來就是主要研究高能物理的人,他怎麼敢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呢?
  • 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閃耀的平凡》探訪科學巨擘王貽芳
    本期節目觀察者歐生·優麗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曹俊以及溫良劍對話,了解中國粒子物理學研究走上世界舞臺背後的中堅力量。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太陽發光、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核反應堆發電等。正因為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它們攜帶著關於恆星、黑洞乃至整個宇宙的"核心秘密",吸引著好奇的人類,希望以此揭開宇宙起源與演化的終極奧秘。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中微子的存在,在這個領域,中國是後來者,但卻做出了重要貢獻。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已走末路,中科院方亞泉:高能物理盛宴才開始
    但是我想說的是,世界物理發展的大潮,高能物理未來的發展態勢,究竟是誰能預見,又是誰能決定得了的呢?或許再過幾十年,先生已經百年,那時的世界又會與現在不同,又會與他想像中的不同,或許當年那個在禮堂被楊振寧當眾潑冷水的男孩已經成為了高能物理領域中大型對撞機的頂尖學者,而這些,楊振寧已經無法知道。
  • ...儀器的檢測器——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物理中心劉術林
    在2013年11月舉行的第四屆網絡質譜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物理中心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劉術林作了《質譜儀器中的離子探測器》的報告,報告中劉術林介紹了一種可用於質譜儀中的低噪聲、高增益、脈衝計數能力好、動態範圍大、響應速度快、抗磁場、壽命長的探測器(探測器在儀器行業更多的被稱為檢測器
  • 高能物理發展迎來新機遇
    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言中,希格斯粒子是能夠解釋物質質量起源的粒子。為精確測量其基本性質並探索標準模型外的新物理,發達國家都在設想建造一個能產生大量希格斯粒子的「希格斯工廠」。  針對這一科學目標,我國高能物理學界於2012年提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質子對撞機(CEPC-SppC)項目。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基礎上組建了高能所!是我國從事進加速器物理與技術與高能物理研究、開發及應用的綜合性科研基地!
  • 【科技日報】謝家麟:為高能物理「加速」
    謝家麟 他曾成功研製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量電子束治療腫瘤的醫用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國第一臺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實現飽和振蕩的自由電子雷射裝置而事實上,我國第一臺高能粒子加速器BEPC(2009年完成重大改造後的BEPCII)正俯臥在這裡的地下隧道中。這個國內第一項大科學工程,正是由謝家麟帶領團隊完成的。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央就曾幾度籌劃、醞釀建造高能加速器,發展高能物理實驗一事。高能物理屬於基礎研究的範疇,表面看來,無關眼前的國計民生。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郭曉明
    最近,網絡媒體公開討論中國是否建造大型對撞機的問題。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人們往往容易從1980年代以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成功建設及中國高能物理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進行倒推,認為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及其觀點都是錯誤的,因而中國政府也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這其實存在著對歷史的誤解。2018年3月,楊振寧先生的《晨曦集》出版。在這本集子裡,首次公開披露了1972年夏天楊振寧回國期間與中國科學家之間的一次座談會記錄,極具史料價值。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空調機組(工藝...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空調機組(工藝)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開標時間 2020年05月22日 09:00 開標地點 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乙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樓A419會議室(視頻會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