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高能物理已到末路」的言論?

2020-12-03 鏡像君科普

題目帶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楊振寧的原意並不是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說通過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來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楊振寧本來就是主要研究高能物理的人,他怎麼敢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呢?難不成他的意思就是他已經將高能物理的研究推上了一個很高很高的水平,短時間之內不會有人超過他的成就也不會有人在他之上做出任何貢獻嗎?難不成他認為高能物理的研究已經走到了頭,接下來完全沒必要再進一步研究以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吧,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科學家恐怕都不敢隨便說某一個領域已經研究到頭了吧。

一般人對於高能物理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簡而言之,高能物理就是研究基本粒子的一種物理學,什麼叫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範圍很廣,包括我們熟悉的電子、質子和中子,以及我們不太熟悉的反電子、中微子、夸克、天使粒子等等。研究比原子還要小的亞原子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就是粒子物理學,這其實就是高能物理,其用到的理論就是量子力學。

粒子物理已經深入到比強子更深一級的物質的性質的研究,而更高能量加速器的建造,無疑將會為物理實驗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手段,有利於產生更多新的粒子,以及弄清楚夸克的種類和輕子的種類,它們的性質以及可能的內部結構等等。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造,幾十年前就已經有國家在嘗試了,但是按照楊振寧的看法,建造大型對撞機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而且很有可能還是無底洞,在這個方面,美國有著慘痛的教訓。教訓歸教訓,那也不是沒有人通過對撞機做出成果,比如說2012年歐洲核子中心就利用強子對撞機發現了預言中的希格斯粒子,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據統計,其前前後後的投入至少在100億美元。

楊振寧之所以認為通過建造大型對撞機來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是因為他認為對撞機並非是研究高能物理的唯一工具,對撞機耗資巨大,而且還不一定做的出成果,短期之內,利用對撞機來試圖發現更多的粒子無異於是在賭博,而這是一場豪賭,短期之內可能不會有任何的收益或者是突破。更何況,楊振寧基於中國的國情出發,認為中國雖然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還沒有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所以如果耗費數百億美元去建造對撞機而因此忽略了民生問題,那也是得不償失。楊振寧也說過,研究高能物理並非只有建造對撞機一條路可以走,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研究,比如說弦理論和新加速器原理。

相關焦點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用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的言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楊振寧說的不是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通過的粒子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大眾可能對高能物理有點陌生。但是當我說到原子核內部的中子、質子以及夸克時,想必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已走末路,中科院方亞泉:高能物理盛宴才開始
    他說,自己非常熱愛高能物理,未來想要投身大型對撞機的研究。不料楊振寧卻給他潑了一桶冷水。楊振寧認為,大型對撞機三十年前就已經走向末路,它的時代過去了。第五,楊振寧認為,高能物理的成就在未來三五十年內對人類的生活都不會有什麼實在的好處。第六,建造大型對撞機後,由於技術問題,主動權仍然會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第七,高能物理仍然有許多需要探索的方向,不必非要探索超大型對撞機。除了解答這個問題以外,他還給在場的各位講了很多,關於他這麼多年研究物理的感悟,關於個人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 高能物理學者回應楊振寧有關大型對撞機言論:盛宴正酣
    曾浩剛上研究生一年級,目前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 「我本科的時候就知道楊先生反對CEPC,但最近聽說他好像改口,不反對這件事了,所以就來問一下,沒想到他還是潑了一盆冷水。」曾浩告訴《中國科學報》。 講堂上,楊振寧告訴曾浩, 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你不要走這個方向」。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73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基礎上組建了高能所!是我國從事進加速器物理與技術與高能物理研究、開發及應用的綜合性科研基地!
  •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很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這場辯論隊伍中,其中就有王貽芳的身影。王貽芳發表《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一文闡述觀點,在文章開頭他這樣寫道,"楊先生(楊振寧)是我尊敬的科學家,但我更尊重科學與理性。"接著,王貽芳在文章中逐條回應楊振寧的擔憂。他表示,建立大型對撞機,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領先於國際的一個難得的機遇。
  •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太費錢?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 自始至終,楊振寧都不建議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高能物理這個方向,即便這麼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楊振寧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意見。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不如用在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那些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尋夢「大對撞機」!
    (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的曾浩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問:「您現在對我們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楊振寧教授講堂上,楊振寧教授告訴曾浩同學,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並且建議他「不要走這個方向」。
  • 「資料」歷年知名人士對科學家楊振寧的評價
    張文裕: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張文裕在1984年總結中國高能物理發展35年時說:「我國高能物理發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同楊振寧、李政道等許多外籍華裔科學家的關懷和支持分不開的,他們的貢獻起了重大的作用。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郭曉明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面子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1972年楊振寧的中國之行與學術活動楊振寧於1945年赴美深造,此後26年間未曾回國,並於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關於在此26年間楊振寧為何未能回國及其與國內方面的聯繫,筆者已在《破冰之旅:1971年楊振寧率先回到中國》 一文中探討。1971年7月19日,闊別祖國26年的楊振寧以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身份第一次回到中國,直到8月17日離開。
  • 如何正確評價楊振寧的貢獻?
    如何正確評價楊振寧的貢獻?提到楊振寧,似乎被送上首頁的都是他82歲時娶了28歲的翁帆做妻子的故事,卻很少有人關注過楊振寧是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華裔物理學家。有人用「給美國人造飛彈」來詆毀楊振寧,事實上,楊振寧在美國的工作性質和造飛彈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他所做的理論物理研究,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作為任何武器應用,而且,楊振寧還將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全都印在了腦袋裡,帶回了中國。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The party is over
    在會上,物理學家們討論以後十年高能物理向什麼方向發展。談及大型對撞機,楊振寧在那個會上講了一句話:「The party is over.」「什麼意思?盛宴已過。」坐在沙發裡的楊先生揮揮手,補充翻譯道。The party is over.
  • 1972年,楊振寧為何要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原因其實很簡單
    事實上,楊振寧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一事由來已久了,最早的一次便是在1972年的時候。這一年在北京飯店舉行的「高能物理發展與展望」的座談會上,科學界的大佬們在激烈討論著關於建設高能加速器的計劃。而主持這次會議的人便是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的老師——張文裕。
  • 敬仰吧,早在1972年楊振寧就激烈地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
    其中6月27日至7月5日在北京的學術活動被詳細記錄在《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學術活動記錄》內部刊印資料中,整整記錄了10本。從記錄中可以看到,在北京的那幾天中,楊振寧做了10場演講及座談,演講及座談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高能物理的。那時中國方面很想聽聽楊振寧對中國建造加速器的看法。
  • 楊振寧為什麼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呢?
    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背景 很多人以為「楊振寧反對建造強子對撞機」是在最近發生的事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反對這件事情其實由來已久,準確地說是在1972年。客觀地說,由於許多媒體的片面報導,使得大多數人對於楊振寧有許多誤解。
  • 楊振寧國科大演講互動: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方向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楊先生你好,我是來自高能所研一的學生,研究生之後會從事 CEPC(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工作。您是高能物理界的老前輩,為粒子物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全所人都非常的崇拜您。
  • 楊振寧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反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
    在網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楊振寧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沒有回來,而是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才回國養老……  特別是在2017年,95歲高齡的楊振寧將國籍從美國改回中國,成為中科院院士之後,這樣的說法頓時捲土重來,而且變得越發泛濫。  當然了,只要是真正了解楊振寧的人,都很清楚這些所謂的爭議看法基本上都是無稽之談,純屬謠言而已。實際上,楊振寧對中國的貢獻非常之大!
  • 為阻止中國花費上千億建造超大對撞機,楊振寧再度發聲:盛宴已過
    楊振寧:超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30年前,就已走在末路上——「如果因此(中國花200億美元興建超大對撞機)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一定不是中國人。」北京雁棲湖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新禮堂座無虛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很堅定地給臺下一位研究生「潑了一瓢冷水」。
  • 龍科多:為什麼94歲的楊振寧還要參加一場論戰
    A 29, No. 17, 1475001 (2014) 其中最重要的是楊-Mills規範場論,我們來看看這次與楊振寧意見有分歧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是如何評價規範場論的: 「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統計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把Weyl的規範場論推廣到非交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