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大型對撞機已走末路,中科院方亞泉:高能物理盛宴才開始

2020-09-04 鑑左傳

楊振寧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禮堂裡,一位來自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一男生,對已經97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說,自己非常熱愛高能物理,未來想要投身大型對撞機的研究。

不料楊振寧卻給他潑了一桶冷水。楊振寧認為,大型對撞機三十年前就已經走向末路,它的時代過去了。


與物理新人的思想碰撞

19年4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坐在碩大禮堂舞臺上的白色沙發裡,楊振寧已經97歲,可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鑠。

臺下的座位坐滿了人,這些都是物理學愛好者,渴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有幸得到楊振寧教授的指點一二。

大型對撞機

其中有一位是就讀研一的男生,現在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簡稱CEPC)的研究。

對撞機是一種測量高能粒子實驗的儀器,一些國家已經建造完成,但幾年前楊振寧曾經反對建造大型對撞機。藉此機會,這位即將研究大型對撞機的男生再次向楊振寧提出疑問,他想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楊振寧教授對於CEPC的想法是否有所改變。

此言一出,全場寂靜,屏息等待楊老的回答。楊振寧思慮了一會,再次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態度。理由主要有七點:

第一,根據美國的經驗,建造大型對撞機要投入非常多的資金。

第二,中國目前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對大型對撞機沒有那麼緊迫的需求,不值得花費巨資。

第三,還是資金問題。大量投入資金建設大型對撞機,勢必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就會減少。

楊振寧做演講

第四,大型對撞機是用來發現超對稱粒子的,但很多物理學家,包括楊振寧在內,都認為這只是一個猜測。

第五,楊振寧認為,高能物理的成就在未來三五十年內對人類的生活都不會有什麼實在的好處。

第六,建造大型對撞機後,由於技術問題,主動權仍然會掌握在外國人手中。

第七,高能物理仍然有許多需要探索的方向,不必非要探索超大型對撞機。

除了解答這個問題以外,他還給在場的各位講了很多,關於他這麼多年研究物理的感悟,關於個人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對撞機原理

他認為,目前年輕的研究生應該投入那些未來有發展前景的領域。

但剛才那位年輕的研究生對楊振寧的答案並不是很滿意,就像當年楊振寧剛提出反對時,那位研究大型對撞機的同事一樣。

這個年輕人對對撞機,對高能物理有著深沉的愛,他立志要將自己的一生投入高能物理的研究中。他充滿熱血地說,高能物理發展得如何,難道不是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嗎?

但楊振寧仍然說,高能物理並不是接下來物理學發展的大方向,他以一個在物理學領域探索了這麼多年的過來人的口吻對所有人說,他了解物理,了解高能物理,也了解接下來世界科技的發展方向。

最後他說,勸你還是不要走這個方向。

楊振寧


在一條路上走到曙光

我不知道當時那個青年聽了楊振寧這番話會作何感想,我也不知道這番話會不會打消他對高能物理的熱情,會不會讓他重新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但是我想說的是,世界物理發展的大潮,高能物理未來的發展態勢,究竟是誰能預見,又是誰能決定得了的呢?

或許再過幾十年,先生已經百年,那時的世界又會與現在不同,又會與他想像中的不同,或許當年那個在禮堂被楊振寧當眾潑冷水的男孩已經成為了高能物理領域中大型對撞機的頂尖學者,而這些,楊振寧已經無法知道。

大型對撞機

我理解所有的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為了用自己的經驗幫他們走上一條寬闊的路。可是正如辯手席瑞說的那樣,年輕人有「試錯」的機會,也應該有「試錯」的勇氣。

筆者對物理學不甚了解,但是楊振寧與那個年輕人的對話卻讓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其一,中國科技的未來是無法被一人定義的。大型對撞機的盛宴究竟是已經過去還是尚未來臨?

楊振寧很多年前就曾經說過,不支持中國發展高能物理,發展大對撞機,直到今天他的想法仍然沒有改變。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青年一代的優秀物理學者對此卻有不同的想法。

中科院研究員方亞泉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方亞泉曾經針對楊振寧教授的這番言論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楊先生曾經在2008年訪問他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將當時的年輕學者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會,他勸年輕人趁早放棄,轉行其它領域。

方亞泉當時也很迷茫,但好在他堅持了下來,今天的他對當時的選擇也感到十分慶幸。他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了這麼多年,他深知,並非如楊教授說的那樣,盛宴早已過去,如今,就是高能物理盛宴的開始。

在一個方向上做研究,難免會碰見至暗時刻,會迷茫,會絕望,會看不到前方的曙光。但只要挺過那段日子,堅定向前走,就能看到黑暗洞穴盡頭的光亮。

對撞機原理

其二,要勇於面對孤獨,不懼怕孤獨。高能物理註定是一條孤獨的路,遠不如其他已經發展得很好的領域那樣熱鬧。

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像材料學類,很多人都去研究,鑽研起來也會容易些。或許這就楊振寧口中的的「前景」。因為熱門,因為人多,所以屢屢突破,不斷進步,看起來似乎很有發展前景。

但總有一些道路需要人去走,總有一些荊棘地等待人去開闢。如果不去研究,那就永遠「沒有前景」。像那位年輕人所說的那樣,有沒有前景,該取決於高能物理領域的人才是否努力。

做學問終究是一件孤獨的事,做學問應該是不求功利的,哪怕沒有進展,哪怕數十年無人問津,能夠在熱愛的事業上發光發熱,便是值得的。

當初新中國成立時的原子彈、氫彈,何嘗不是在一片黑暗的前路中苦尋到的一處光明?當代科研學者應該像當時的科學家一樣,不管十年還是二十年,哪怕是在小黑屋坐冷板凳,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什麼時候「五到十年的短期利益」成了學術研究的衡量標準?

大型對撞機

其三,眾人推山倒。即便一個人在高能物理上沒有突破,沒有進展,那麼一群人呢?中國的科技是在千百萬人才的推動下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如果所有對高能物理懷有熱愛的青年人在聽到楊先生這一番話之後都選擇了放棄,那麼這個領域永遠都會沒有「前景」。

或許如今的高能物理已然與楊先生時代的理論物理有所不同,高能物理的發展是需要整個物理界,整個科學界一起推動的。只有用愚公移山的信念和決心,中國高能物理才能有所進步。

或許楊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很高,說的話很有分量,但對高能物理懷有熱愛的青年人也不該一味聽從所謂的「權威之言」,什麼路都要有人走,任何路在平坦開闊之前都是泥濘,是山那便移平,是水那便淌過去。

事實上,中國物理界的青年才俊已經在高能物理領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在這基礎上再建造大型對撞機也早就無需那麼高的造價。

光明的大道人潮擁擠,我偏在無人之處起舞。

相關焦點

  • 高能物理學者回應楊振寧有關大型對撞機言論:盛宴正酣
    講堂上,楊振寧告訴曾浩, 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你不要走這個方向」。 身處CEPC的門檻邊,曾浩並非不了解同行的悲觀觀點。「做CEPC的人畢竟還比較少,我的同學們會覺得我們佔用了他們的經費。」曾浩說。 但這次楊振寧的觀點還是讓他感到驚訝。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高能物理已到末路」的言論?
    題目帶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楊振寧的原意並不是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說通過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來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楊振寧本來就是主要研究高能物理的人,他怎麼敢說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呢?
  • 如何評價楊振寧關於「用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的言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楊振寧說的不是高能物理已經到了末路,而是通過的粒子對撞機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過。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大眾可能對高能物理有點陌生。但是當我說到原子核內部的中子、質子以及夸克時,想必大家就再熟悉不過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們尋夢「大對撞機」!
    (以下簡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實驗物理中心學習的曾浩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問:「您現在對我們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想法有沒有改變?」楊振寧教授講堂上,楊振寧教授告訴曾浩同學,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並且建議他「不要走這個方向」。
  • 楊振寧:大型對撞機?The party is over
    在那篇文章裡,楊振寧細數了反對中國馬上開始建造大對撞機的七大理由:其一,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楊振寧認為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的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
  • 為阻止中國花費上千億建造超大對撞機,楊振寧再度發聲:盛宴已過
    楊振寧:超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30年前,就已走在末路上——「如果因此(中國花200億美元興建超大對撞機)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一定不是中國人。」北京雁棲湖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新禮堂座無虛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很堅定地給臺下一位研究生「潑了一瓢冷水」。
  • 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楊振寧:盛宴已過,王貽芳:正當其時
    1989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預算開始預估為30億美元,後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年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
  •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丘成桐在採訪時表示,"希望在長城入海處建設下一代大型對撞機。"利用大型對撞機尋找超對稱粒子,意味著走在物理領域前沿,這不僅能提高中國國際形象,吸引大批一流科學家,也是在為世界和平乃至人類文明而做貢獻。這一言論引起了楊振寧的注意,年近百歲的他對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 大型對撞機造或不造?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面子
    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當然,對於耗費巨大的這樣一個項目,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敲,究竟於國家、人民有用無用,這也是雙方爭論的焦點之一。
  • 楊振寧公開反對,美國也放棄建造,中國為什麼堅持建大型對撞機?
    儘管CEPC的建設已經提上了日程,但大型對撞機的討論熱度一直都不減!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楊振寧反對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態度一直都沒有改變過,1990年代美國下馬了SSC(超導超級對撞機),世界輿論一片譁然,而此時中國上馬大型對撞機的建設,直接引發了大討論!
  •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太費錢?
    楊振寧為什麼說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 自始至終,楊振寧都不建議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高能物理這個方向,即便這麼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楊振寧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意見。數百億美元的資金不如用在其他研究領域,尤其是那些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域。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果有哪些?與楊振寧相比如何?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到現在,有什麼研究成果嗎?他們的水平能比得過楊振寧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全球八大高能物理研究所之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示意圖!從2004年開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了重大升級改造,項目與2009年7月通過衍生,升級後的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以此為依託的同步輻射裝置也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先了解一下高能物理
    原創: Decode PingWest品玩大型對撞機是高能物理科學家最有力的實驗工具。一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又讓大型對撞機之爭呈現在公眾輿論場。早在 2016 年 8 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希望在中國秦皇島市山海關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篇報導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還掀起了一場物理界的爭辯。9 月,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發布文章,反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也撰文,列舉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理由。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先了解高能物理好吧
    一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又讓大型對撞機之爭呈現在公眾輿論場。早在 2016 年 8 月,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希望在中國秦皇島市山海關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篇報導不僅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還掀起了一場物理界的爭辯。
  • 高能物理研究和粒子對撞機那麼有用,為什麼有人反對有人贊成呢?
    近日,有關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觀點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王貽芳院士,主張通過建造對撞機來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儘快追趕上西方。另一種是不贊成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楊振寧院士,認為有關高能物理研究的盛宴已過,中國應該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其它科研領域。
  • 反對建大型對撞機?還是先好好了解一下高能物理吧
    高能物理又稱之為粒子物理,是 20 世紀後半世紀最紅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比原子核更小的微觀物質,以及微觀物質在高能量下的變化。 一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又讓大型對撞機之爭呈現在公眾輿論場。
  • 大型粒子對撞機——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男生讀研一,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CEPC(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研工作。4年前,針對CEPC該不該建,楊振寧與男生老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人,都指望這個項目上馬,不然他們在剩下的歲月中將無事可幹。
  • 楊振寧為什麼極力反對中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
    粒子之間的對撞而我國也提出了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的計劃,但是此計劃已提出就遭到了楊振寧教授的反對。楊振寧教授楊振寧教授是整個高能物理的領軍人物,對於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重要性想必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因為種種原因,我國高能物理領域的很多尖端人才大部分都選擇了留在其它國家,而本土的相關人才極度匱乏,所以從人才角度上來講,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去實現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價值!
  • 美國將打造大型對撞機,中國要不要跟進?楊振寧給出了自己看法
    大型粒子對撞機背後的物理魅力,一直是各國高能物理學家所執著追求的,但想要探索更為深層的奧秘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在動輒上百億投資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建設上,傳統物理強國俄羅斯已無力打造,歐洲二十多個國家聯合建造的強子對撞機如今也僅發現了上帝粒子。可以說如今有能力打造對撞機的國家,全球也僅中美兩國。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建造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裡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麼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多少錢?第三是這個估計可靠嗎,是不是又是一個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