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禮堂裡,一位來自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一男生,對已經97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說,自己非常熱愛高能物理,未來想要投身大型對撞機的研究。
不料楊振寧卻給他潑了一桶冷水。楊振寧認為,大型對撞機三十年前就已經走向末路,它的時代過去了。
與物理新人的思想碰撞
19年4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坐在碩大禮堂舞臺上的白色沙發裡,楊振寧已經97歲,可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鑠。
臺下的座位坐滿了人,這些都是物理學愛好者,渴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有幸得到楊振寧教授的指點一二。
大型對撞機
其中有一位是就讀研一的男生,現在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來即將從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簡稱CEPC)的研究。
對撞機是一種測量高能粒子實驗的儀器,一些國家已經建造完成,但幾年前楊振寧曾經反對建造大型對撞機。藉此機會,這位即將研究大型對撞機的男生再次向楊振寧提出疑問,他想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楊振寧教授對於CEPC的想法是否有所改變。
此言一出,全場寂靜,屏息等待楊老的回答。楊振寧思慮了一會,再次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態度。理由主要有七點:
第一,根據美國的經驗,建造大型對撞機要投入非常多的資金。
第二,中國目前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對大型對撞機沒有那麼緊迫的需求,不值得花費巨資。
第三,還是資金問題。大量投入資金建設大型對撞機,勢必在其他領域的投資就會減少。
楊振寧做演講
第四,大型對撞機是用來發現超對稱粒子的,但很多物理學家,包括楊振寧在內,都認為這只是一個猜測。
第五,楊振寧認為,高能物理的成就在未來三五十年內對人類的生活都不會有什麼實在的好處。
第六,建造大型對撞機後,由於技術問題,主動權仍然會掌握在外國人手中。
第七,高能物理仍然有許多需要探索的方向,不必非要探索超大型對撞機。
除了解答這個問題以外,他還給在場的各位講了很多,關於他這麼多年研究物理的感悟,關於個人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對撞機原理
他認為,目前年輕的研究生應該投入那些未來有發展前景的領域。
但剛才那位年輕的研究生對楊振寧的答案並不是很滿意,就像當年楊振寧剛提出反對時,那位研究大型對撞機的同事一樣。
這個年輕人對對撞機,對高能物理有著深沉的愛,他立志要將自己的一生投入高能物理的研究中。他充滿熱血地說,高能物理發展得如何,難道不是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嗎?
但楊振寧仍然說,高能物理並不是接下來物理學發展的大方向,他以一個在物理學領域探索了這麼多年的過來人的口吻對所有人說,他了解物理,了解高能物理,也了解接下來世界科技的發展方向。
最後他說,勸你還是不要走這個方向。
楊振寧
在一條路上走到曙光
我不知道當時那個青年聽了楊振寧這番話會作何感想,我也不知道這番話會不會打消他對高能物理的熱情,會不會讓他重新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但是我想說的是,世界物理發展的大潮,高能物理未來的發展態勢,究竟是誰能預見,又是誰能決定得了的呢?
或許再過幾十年,先生已經百年,那時的世界又會與現在不同,又會與他想像中的不同,或許當年那個在禮堂被楊振寧當眾潑冷水的男孩已經成為了高能物理領域中大型對撞機的頂尖學者,而這些,楊振寧已經無法知道。
大型對撞機
我理解所有的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導,為了用自己的經驗幫他們走上一條寬闊的路。可是正如辯手席瑞說的那樣,年輕人有「試錯」的機會,也應該有「試錯」的勇氣。
筆者對物理學不甚了解,但是楊振寧與那個年輕人的對話卻讓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其一,中國科技的未來是無法被一人定義的。大型對撞機的盛宴究竟是已經過去還是尚未來臨?
楊振寧很多年前就曾經說過,不支持中國發展高能物理,發展大對撞機,直到今天他的想法仍然沒有改變。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青年一代的優秀物理學者對此卻有不同的想法。
中科院研究員方亞泉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方亞泉曾經針對楊振寧教授的這番言論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楊先生曾經在2008年訪問他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將當時的年輕學者召集起來開了一個會,他勸年輕人趁早放棄,轉行其它領域。
方亞泉當時也很迷茫,但好在他堅持了下來,今天的他對當時的選擇也感到十分慶幸。他在高能物理領域探索了這麼多年,他深知,並非如楊教授說的那樣,盛宴早已過去,如今,就是高能物理盛宴的開始。
在一個方向上做研究,難免會碰見至暗時刻,會迷茫,會絕望,會看不到前方的曙光。但只要挺過那段日子,堅定向前走,就能看到黑暗洞穴盡頭的光亮。
對撞機原理
其二,要勇於面對孤獨,不懼怕孤獨。高能物理註定是一條孤獨的路,遠不如其他已經發展得很好的領域那樣熱鬧。
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像材料學類,很多人都去研究,鑽研起來也會容易些。或許這就楊振寧口中的的「前景」。因為熱門,因為人多,所以屢屢突破,不斷進步,看起來似乎很有發展前景。
但總有一些道路需要人去走,總有一些荊棘地等待人去開闢。如果不去研究,那就永遠「沒有前景」。像那位年輕人所說的那樣,有沒有前景,該取決於高能物理領域的人才是否努力。
做學問終究是一件孤獨的事,做學問應該是不求功利的,哪怕沒有進展,哪怕數十年無人問津,能夠在熱愛的事業上發光發熱,便是值得的。
當初新中國成立時的原子彈、氫彈,何嘗不是在一片黑暗的前路中苦尋到的一處光明?當代科研學者應該像當時的科學家一樣,不管十年還是二十年,哪怕是在小黑屋坐冷板凳,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什麼時候「五到十年的短期利益」成了學術研究的衡量標準?
大型對撞機
其三,眾人推山倒。即便一個人在高能物理上沒有突破,沒有進展,那麼一群人呢?中國的科技是在千百萬人才的推動下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如果所有對高能物理懷有熱愛的青年人在聽到楊先生這一番話之後都選擇了放棄,那麼這個領域永遠都會沒有「前景」。
或許如今的高能物理已然與楊先生時代的理論物理有所不同,高能物理的發展是需要整個物理界,整個科學界一起推動的。只有用愚公移山的信念和決心,中國高能物理才能有所進步。
或許楊先生在物理界的地位很高,說的話很有分量,但對高能物理懷有熱愛的青年人也不該一味聽從所謂的「權威之言」,什麼路都要有人走,任何路在平坦開闊之前都是泥濘,是山那便移平,是水那便淌過去。
事實上,中國物理界的青年才俊已經在高能物理領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在這基礎上再建造大型對撞機也早就無需那麼高的造價。
光明的大道人潮擁擠,我偏在無人之處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