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超大型對撞機「盛宴已過」,30年前,就已走在末路上——「如果因此(中國花200億美元興建超大對撞機)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一定不是中國人。」
北京雁棲湖畔,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新禮堂座無虛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很堅定地給臺下一位研究生「潑了一瓢冷水」。
楊振寧細數了反對中國馬上開始建造大對撞機的七大理由:
其一,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楊振寧認為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的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
其二,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奇大,對解決燃眉問題不利。
其三,建造超大對撞機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
其四,多數物理學家,包括楊振寧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其五,七十年來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楊振寧的答案是「沒有」。至少未來三十、五十年內不會有。
其六,建造超大對撞機,其設計以及建成後的運轉與分析,必將由90%的非中國人來主導。如果因此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一定不是中國人。
最後一點,楊振寧認為,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仍然有其他方向值得探索,比如尋找新加速器原理,比如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
【中國要不要建設大型電子對撞機】這個本來是由科學家們討論的事情卻因為楊振寧老先生的反對而弄得家喻戶曉。
正如楊振寧所說,200億用在醫療、教育上似乎更有價值。不是我們拿不出這個錢,但如果有其他選擇,我們就應該想辦法省出這些錢。那怕科研過程艱難一點,科研人員艱苦一點,以小博大,吃苦耐勞,求真務實,這不正是我們的智慧和精神嗎?
楊振寧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他非常喜歡用數據說話,是物理界為數不多的大量運用數學的科學家,雖然他是物理學家,但是他更喜歡數學。每每與中小學生談話,都會談起數學來,他認為數學才是百科之源。數學是基礎,數學的邏輯推理能力是做好一切的本源。
他曾經說過: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美數學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慮。而且,堪稱奇蹟中的奇蹟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道:「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青年人的強大;而青年人要強大,就必須學好數學,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他提出要「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就是用數學來研究物理。
建議大家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下數學,將來中國缺口最大的必然是數學人才。數學思維可以從小就培養。給大家推薦《新加坡數學》。
新加坡的數學教育非常厲害,在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IMSS)測試結果中,新加坡基本上年年排名第一!新加坡學生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和科學素養三方面都包攬第一!
這套《新加坡數學》最大的特點就是CPA教學法。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數學教具,這塊主要用來培養孩子的數感。
形象化就是通過圖像將問題表述出來,是為向抽象化過渡做準備。
最後的抽象化就是具體的建模了。建模將複雜的數學問題抽象為簡單的數學圖形,方便孩子理解。
通過這種方法訓練的孩子,會區別於記公式、記乘法表、記除法表的孩子,它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數學思維方法,在圖與數上打通概念。以後做應用題或者更複雜的題時,能夠把數轉化為形,也能把形轉化為數。
《新加坡數學》按年齡段區分,大家按自己孩子的年齡段購買就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這是最新的中文版本,具體書的內容可以點商品進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