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導
來源:nature
編輯:永上
【新智元導讀】6月19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委員會初步通過一項決議,要建立一個造價210億美元的超級對撞機,進一步探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
6月19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批准210億美元建造一臺超級對撞機。3月份獨立小組批准該計劃,時隔3個月委員才宣布通過的這一決議。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計劃在2038年,開始建造這臺100公裡長的隧道新機器——未來循環對撞機(FCC),其實是一臺正負電子對撞機。
在此之前,實驗室將繼續運行其目前正在建造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升級版本——高亮度LHC。
預計花費210億美元,需要中美日資金支持
未來循環對撞機(FCC),是繼該實驗室著名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後,又一重要項目。
1998至2008年,10年的時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聯合100多個國家的10000多名科學家,上百所大學和實驗室,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LHC)。
這臺機器建在一條長27公裡的隧道中,位於地下175米處,在日內瓦附近,法國和瑞士邊境處,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臺機器。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第一次碰撞發生在2010年,能量達到3.5萬億電子伏,大約是之前世界記錄的四倍。
歐洲粒子物理組織表示建造未來循環對撞機(FCC)需要全球資助,預計至少花費210億美元。到本世紀中葉,這臺新機器將完成電子與正電子的碰撞。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開始建造這臺新機器之前,它還將向成員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尋求資金支持,這其中就包括美國、中國和日本。
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Llewellyn-Smith表示,「美國、中國和日本或許也需要加入歐洲核研究中心(CERN),以形成一個新的全球組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新的組織了。」
未來循環對撞機(FCC)將建在位於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附近的一條隧道中。物理學家能夠通過它,仔細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
隨後,CERN還計劃建造一臺性能更加強大的機器,讓質子對撞,這一計劃將持續到本世紀下半葉。
目前這項批准還不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最終決定,但意味著CERN可以著手開始設計對撞機,並研究其可行性。同時還能推動研究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後續的替代性機器,比如線性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加速 μ 介子的對撞機。
2020歐洲粒子物理的兩步走戰略
這項決定來自於一份文件,《歐洲粒子物理2020戰略》,文件概述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歐洲核研究中心(CERN)將建一個正負電子對撞機,利用碰撞產生的巨大能量,讓希格斯玻色子能夠最大化的產生,同時讓物理學家能詳細研究這些粒子的特性。
第二階段,在本世紀晚期,第一臺機器將被拆除,用質子-質子加速器取代,它將達到100萬億電子伏(TeV)的碰撞能量。而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雖然可以碰撞質子,但也只能達到16萬億電子伏(TeV)。
第二階段還有一個目標,尋找新粒子或者自然力,以達到擴展並取代現有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不過,最終超級機器建造,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術還有待開發,並且將成為未來幾十年深入研究的主題。
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眾科學家對「超級對撞機」褒貶不一
雖然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有過輝煌時刻,但美國在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SSC)上是有過痛苦經歷的。各國科學家對是否建造超級對撞機持有不同意見。
歐洲核研究組織(CERN)希望通過建造這臺100公裡長的未來循環對撞機(FCC),揭開希格斯玻色子的秘密,以推動高能物理學的前沿研究。
批評聲音認為,這是一項既沒有研究前景,又浪費錢的項目。
德國法蘭克福高級研究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薩賓 · 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批評了這種追求更高碰撞能量的方法,認為花費數百億美元做這種研究,無法獲得足夠的科學回報。「除了測量已知粒子的性能之外,毫無科學潛力。」
科學家們希望研究的這種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這種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由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產生,以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
1964年,物理學家希格斯和其他五位科學家一起提出了希格斯機制,用來解釋為什麼粒子具有質量。
希格斯機制的提出意味著希格斯玻色子是存在的。2012年科學家們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預測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兩位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希格斯還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物理學家 Tara Shears認為,建造新的對撞機還是未知領域。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因為,理論物理學家們已經預測出在可探索的質量範圍內,希格斯玻色子是存在的,因此LHC的建造是有一個明確目標的。
而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現在我們沒有一個同等的、可靠的預測,這使得知道去哪裡尋找,以及如何尋找答案,變得更具挑戰性,相應的風險也更高。」
而在國內,從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關於超級對撞機的討論從來就沒停止過。
2016年,94歲高齡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公開發表一篇文章《中國今天不宜興建超大對撞機》。
楊振寧在美國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時說, 「我知道我的同行對我很不滿意,說我(的反對)是要把他們這行給關閉掉。可是這個對撞機要花中國200億美元,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情。」
楊振寧認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各個領域的科學技術都在飛快發展,「20世紀後半世紀最紅的物理學是高能物理。而上世紀非常紅的東西,到這個世紀還繼續紅下去,是很少有的。為什麼不考慮21世紀將要發展的是什麼呢?」
當然建造超級對撞機,也獲得不少支持的聲音。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委員會主任Fabiola Gianotti 認為這項計劃為歐洲核研究中心(CERN)勾畫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當天決議投票通過後Gianotti表示「這是歐洲核子中心和粒子物理學最具歷史性的一天,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世界其他地方。」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認為這是正確的方向。CERN提出的這臺新機器概念和2012年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由王貽芳所長帶頭提出的中國對撞機的概念相似。王貽芳表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決定證實了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