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是我國留美歸來的老一輩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學等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可以說在中國的物理界是一位權威人士。
但一直以國家項目為己任,為國家發展鞠躬盡瘁的他,卻在高齡之時對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工程——建立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場,提出了堅決的反對聲音。由此受到了國家上下的熱議,並被稱為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場博弈,需要面對許多對他的質疑和反對之聲。
他的理由是:要建設超大型的對撞機場,至對於超導高頻加速系統、普通常溫磁鐵、超導磁鐵、真空、電源等基礎技術需有一定的掌握,但對中國目前而言,還缺乏在高能物理方面的人才和技術。
預知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與楊振寧相對的另一派物理學家則認為,楊振寧的想法過於保守,中國的經濟條件、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和綜合國力相對於楊振寧剛回國時,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想要提升在國際事務中參與權、話語權,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須要有能夠與國際科學技術水平相結合的大型高科技項目作為支撐。
如今,國家間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的戰略支撐,但與其它國家的合作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基礎,國家項目應當謀求更長遠的發展目標。
在中國建立大型對撞機場,並不是僅僅為了中國單個國家的科學研究,而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外科學家、物理學家以及出色的工程師到中國來共同研究,從而突破如今高能物理領域存在的瓶頸,為這一領域帶來新的生機。
當年的美國就是因為中途放棄對撞機場的建立,使得美國作為世界最高科技研究中心的地位遭受滑鐵盧,而積極參與這一項目建設的歐洲成為了新的世界科研中心,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各國的經濟、科技各方的發展。
那麼,對於這一項目的好處,楊振寧先生也應該是清楚的,他為什麼仍然要繼續堅持自己的反方立場,寧願遭受他人的非議而不改呢?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對正在追求科技創新發展,努力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中國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不僅有利於本國高能物理的進一步研究,也能使中國的醫療、工業、計算機、安全網絡等各方面發生巨大升級。
於是,就在同年,我國相關部門提出,將要在我國修建大型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其規劃是,在中國建設一個以高能環形加速器為核心的世界級大型加速器基地。
主要應用於希格斯粒子及其相關科學問題的研究,以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尋找未來發展的突破口為著力點。
整體採取國際化的方式進行管理和運作,聚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吸引國內外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積極參與,最終形成一個大型的科學研究中心和國際科學城以作為重要的世界科學研究中心。
在高能物理領域方面,日本和歐洲一直都是中國最為主要的競爭對手,而從國家發展全局來看,如果中國不能抓住機遇在二零二五年前啟動該項目,那麼想要在未來二三十內成為基礎物理研究的領軍人物,以及大力提高國家軟實力和國家地位的目標就會難以實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然而,就在眾人們為此激動難耐時,一個不和諧的,堅決反對在中國修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場的聲音從我國享譽海內外,被稱為中國物理學巨臂的楊振寧口中說出,他的這一舉動,瞬間轟動了整個物理界。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設備國產化會議,簡稱VPI會議上公開表明了自己對於該項目的反對,並說「the party is over」。
到了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九十七歲高齡的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回國後,在坐落於北京燕棲湖畔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新禮堂上,再次以「我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為聲明,表達了他反對在中國建造超大電子對撞機的強硬態度。
雖然中國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仍然沒有停止規劃,但是否最終規劃完成並成功用於實踐而達到原定目標,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高能物理正處於百花齊放當中,以該領域為主的諾貝爾獎就高達二十多個。作為世界高新技術中心的美國也曾將超導超級對撞機作為一項「大科學」工程來對待,並於一九八七年正式實行。
當時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一些能源部的官員以及來自多個州的議員們紛紛表示支持。理由有許多,主要有建造超導對撞機能夠滿足國家在科學方面的學習、競爭以及未來發展的需要。
這不僅能有效鞏固美國在基礎物理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國際地位,為科技理論和實踐發展帶來突破性的新發現,同時還能為美國就業市場提供成千上萬的機會,帶動相關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的作用。
然而,原本以為發現「希格斯」的歐洲強子對撞機和該工程會是不謀而合的,卻在多年研究後發現,國家所支付的預算已從開始的三十億不斷增加到了一百一十億美元。
於是,通過國會議員的表決,認為該項目在未來的前景不大,以佔大多數的反對票作為停止繼續該項目的最終結果,之前所投入的二十三億美元只能付諸東流。
作為還在發展中階段的中國,雖然通過近幾年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國家綜合國力等方面大有提升。但在關乎國家穩定,社會可持續方面的民生支出還佔據著國家收入的重要部分。
而建造一個高能對撞機必然是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工程,所耗氣力會遠遠超過預想,從而給整個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壓力,誰也無法肯定,中國不會步美國的後程。
甚至還有人進行過對比計算,建造一個對撞機的成本,耗資千億,相當於上千個高等院校,半個港珠澳大橋,或者三個上海迪士尼樂園。
當然,資金問題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現階段的中國發展還處於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當中,在研究高能物理方面的人才還遠遠不夠,許多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的科學家手中,他們很難為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綜合地看,楊振寧先生多年來一直堅決反對在中國建造具有國際高水平,但需要耗資上千億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場,是從中國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的整體水平,中國目前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發展狀況,以及對撞機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實際應有能力等多方面考慮的結果。
美國的失敗,日本的躊躇,國際大環境的不穩定性,都會對該項工程帶來巨大影響,但科技的進步,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所以中國向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的目標繼續前進也是必然的。
未來,在中國建設成一個世界一流的國際科學研究中心,擁有一個高能對撞機也是順應發展趨勢所需,只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需要擁有能夠完全駕馭它的實力。
參考文獻:
1、《物理學報》
2、《泰州科技》
3、《科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