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楊振寧被稱為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個擁有全能知識和才智的「物理全才」,他也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儘管從1964年起,楊振寧就加入了美國國籍,但他一直都是中國物理學的開拓者,並與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獲得了諾貝爾獎。作為第一個回國訪問的中國人,還在波士頓成立了「中美華人聯合會」,以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1994年,他與華人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共同創辦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2017年,楊振寧正式退出美國國籍,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國籍,楊振寧為世界物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顆心繫祖國的物理學巨擘,楊振寧卻一直反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而高能粒子一直是物理學界研究現代粒子基元機制的產物,早期主要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鈾、鐳等所釋放的高能射線所致。
粒子加速器和對撞機在30年代後出現,大量粒子不斷被發現,1930年,美國物理學家發現了回旋加速器,並因此獲得了諾獎,50年代後,對撞機時代,歐洲質子對撞機能量達到14 TeV。
LHC設計出來後,經過30年的努力,於1980年建成,位於瑞士和法國邊界下的地下100米環形隧道中,它的功率大得驚人,每秒可以旋轉11245圈,大約相當於光速的99.99%。
這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項目的超大型強子對撞機,經過30年的發展,耗資千億,也得以重建出「大爆炸」之後的宇宙形態,當然,這僅僅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因為對撞機就在即將啟動的前一天纏繞在一起了。
歐洲和美國已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稱對撞機將製造出危險的粒子或黑洞,在激烈的抗議聲中,該計劃最終被叫停,也就是說建造對撞機的資金被打到了水漂上,物理學家們還在CERN的招待會上討論了一些安全問題。
當年建造「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的美國布洛克哈文國家實驗室考慮到了這一點,他們認為比 LHC更頻繁的能量碰撞在自然界中發生得更頻繁,而月球也經歷了50億年的碰撞,這一點並不難。
雖然對撞機是未來研究項目之一,但楊振寧指出,目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只是一種擺設,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至少在未來50年內,它對人類沒有任何意義,而且與其花費千億作為一個花瓶,還不如用這個千億開發一些實實在在的技術。
典型的例子是歐洲強子對撞機,它花了30年時間,結果在啟動之前就被緊急叫停,即使能夠打開,得出結論,也無法加速現代物理學的進程,因此,楊振寧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才阻止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立。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楊振寧在中國發展物理學的初心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