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要說最為偉大的一批人,莫過於執著在科技發展上的科學家們了。他們用自己畢生的努力來換取整個國家科技的進步,甚至推動了全人類的發展。在我國,楊振寧可謂是物理學領域頗具盛名的科學家了,在民眾心中也有著十分高的名望。然而,就在近年,97歲的楊振寧發起了他的最後一戰:寧可背負一世罵名,也要阻止我國研發千億項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鎮一戶書香世家裡。父親楊武之曾是西南聯大的教授,是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和教育家,4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在良好的家教和自身好學的特質下,楊振寧飛速地積累著知識。
1938年,楊振寧以高二學歷用出色的成績叩開了西南聯大的校門。在大學生活裡,他展現出了對物理學的熱情和天賦。1942年,20歲的他從大學畢業,考入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繼續深造物理學,並在1944年拿下了碩士學位。
1945年,楊振寧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物理學在當時的國內並不發達。為了更好地獲得美國學府提供的學習條件,他不得不加入了美國國籍。在此之後,他努力學習所有外國先進的物理知識,並用它們來為祖國做出貢獻。可儘管如此,還是有無數人因為他的國籍一事發出了各種流言蜚語。
1986年開始,楊振寧已經用他在國外積累的一切來幫助祖國建設物理學和人才選拔的工作。1999年退休後,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捐給了香港中文大學,在2003年的時候回到祖國定居。2017年,楊振寧加入中國籍,自此那些流言蜚語都不能再波及他分毫。
楊振寧的一生都在為祖國的物理學做貢獻,他用他在國外所學的知識全身心回報給祖國的建設。他為國家的少年班組建提出了寶貴建議,並且一份工資都不要在清華大學付出著一切,在我們越來越強盛的科技裡,全都充斥著楊振寧的身影。
可就在2019年,97歲的楊振寧突然發出了和我國物理學界背道而馳的言論,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一個名為CEPC的項目。
CEPC,又名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是在2012年就被提出來的一項量子力學領域最為重要的實驗設備。在美國與歐洲,都已經有了十分先進的大型對撞機,而我國卻只有即將退役的BEPC(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種設備上的落後自然引發了科學界的重視,中科院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院長王貽芳就是最為主張建設CEPC的人之一。
但楊振寧對此卻表達了堅決的反對意見,本因年事已高早該安享晚年的他毫不猶豫地發起了這「最後一戰」。在我國的計劃中,CEPC的建設是一項耗資1000億人民幣的項目,而美國曾經花費了超過30億美元都失敗,更何況我國這次項目規模要比他們大得多。損耗人力物力,風險太大,容易耽誤其他的方面的科研,這是楊振寧最為擔心的一點。
作為發展中的我們,1000億元的項目一旦失敗,那將會是在各個方面的一次巨大損失。楊振寧之所以堅決反對,就是不希望祖國承擔如此的風險。而堅持建設的王貽芳卻認為這是一次目光長遠的決策,在未來將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好處,可無論如何,楊振寧都堅持著自己的反對意見。
科學家們對祖國的愛是不顧一切的,楊振寧提出這次反對意見已經冒著被世人斥罵的風險,但他不在乎,只因為比起祖國吃虧而言,自己的一點名譽又算得了什麼呢?王貽芳一心讓國家富強的心也可以理解,而楊振寧為祖國的擔心也確實是真情實感有理有據。不過無論如何,這兩位科學家的赤誠,都是我們應該致以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