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當年的工業革命。在那個年代,科技的革新讓美國獲得了極為先進且強大的生產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的國力迅速的加強,世界上也掀起了一股科學熱。科技要發展,自然得有大量的人才。現在的中國作為世界的一極,科學水平也是相當高超的,自然也有著相當大的人才儲備池。而這些人才為中國的崛起和繁榮做出了相當卓越的貢獻。
在這些科學家中,有一個叫做楊振寧的人,作為世界物理界的泰山北鬥,他在物理界有著極為崇敬的地位,甚至很多人將他與愛因斯坦和費米等人相提並論。但97歲楊振寧卻有著最後一戰:寧可晚節不保,背負罵名,也要阻止中國開展千億項目。
這個千億項目就是CEPC項目,它的全稱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前沿物理的領域,研究微觀粒子一直是一塊快速突破前沿物理的敲門磚。而之前歐洲建造的高能粒子對撞器更是造就了一大批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楊振寧除了是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外,此前更是擔任過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院院士,其才能是受到了世界承認的。按理說這樣一個人,自然是能認識到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給物理界帶來的影響,那他為什麼還要阻止中國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呢?
在楊振寧看來,這種大型的高能粒子對撞器所能帶來的實際收益相當的有限,先前歐洲建造的大型高能粒子對撞器雖然造就了一大批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是他們的發現和成就很少能被實際應用的。
但是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所消耗的資金、時間和精力是極為龐大的。就算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能建造出來,在楊振寧看來,CEPC項目要有新發現以及發現產生實際收益至少得花五十年的時間。
這麼龐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的支出,所獲得的收益卻不一定能回本,所以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風險太大了,所以楊振寧才要儘可能的阻止這個項目的實施。
現在的國內對於是否要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分為了兩派,一派認為這是造福人類的好事,說不定這個項目的發現能讓人類的科學領域突飛猛進。而另一派則認為收益太低、風險太大,所以極力阻止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
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是否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不僅是因為這是一個國家項目,而且是相當前沿的物理領域,普通人很難想清楚裡面的是非對錯。